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中央多次提出从严控制国家党政机关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简称“三公经费”)的要求,“三公经费”支出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为此,教育系统加大了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工作力度。今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1号),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对违反“三公经费”支出规定的惩罚措施。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舆情到教育系统内部,对“三公经费”形成了一种控管态势,加强对“三公经费”控管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工作中,严控“三公经费”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控管的必要性
(一)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高度关注。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等不良现象,被称为“三公消费”,一直深受诟病。近几年“三公消费”成为了“两会”的热议话题,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2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消费”问题。与此相应,由于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将其视为“三公消费”的同义词。媒体也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三公经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方面,即要求党政机关“三公经费”要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国务院要求,2011年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从公布的情况看,由于经费支出数额较大,说明不够详尽,目前所公布的内容受到了不少质疑。因为教育事业承载着百姓民众“望子成龙”的企盼和热望,使得教育系统“三公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自然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中央高度重视,多次提出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对压缩和严控“三公经费”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2009年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各级党政机关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15%,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
在近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会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三)国家立法对“三公经费”违规支出实施处罚。国务院于2012年7月9日正式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把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费管理、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条例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强“三公经费”控管是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一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由于教育系统经费一直比较紧张,通过适度压缩“三公经费”,有利于节省不当支出,降低教育成本。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的工作一线,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廉政建设的要求。如果滥用“三公经费”,就可能滋生腐败,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社会公众的诟病。强化“三公经费”的控管是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 控管难点问题
(一)对“三公经费”定位不客观,管理不够规范。(1)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社会舆情对“三公经费”的理解不够全面,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把“三公经费”与“三公消费”混为一谈,误导了部分公众,使“三公经费”陷入“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2)“三公经费”标准不尽完善。目前,公务接待尚无明确具体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刚性约束力,难以规范操作;公务车辆油耗、维修费和相关运行费用没有统一的定额标准作为依据,往往造成预算控制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3)“三公经费”支出口径不够明晰。尤其是公务接待费用的支出口径没有明确的限定,容易与会议费等科目混淆。
笔者认为,教育系统既要深化“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也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客观定位和宣传,研究确定“三公经费”定额标准,规范支出口径,增强“三公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二)现行“三公经费”预算控制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存在“鞭打快牛”现象。在预算管理中,主管部门在下达“三公经费”预算控制数时,往往是以各单位近3年实际支出平均数或08年实际支出数为基数直接压缩10%到20%。这种一刀切的压缩方式造成了新的失衡。表现在,过去“三公经费”控制严格的单位,经过压缩以后“三公经费”则出现不足。因此,现行的直接压缩核定“三公经费”的方式,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缺乏科学依据,需要加以研究改进。
(三)“三公经费”不足与保障正常运行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过近几年的压缩,部分单位出现“三公经费”不足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车辆运行费不足,所核定的预算控制数仅能支付汽油费和部分停车费用,而车辆的修理费没有着落。部分单位就采取拖欠修理费用,或者小故障不及时修理等权宜之计。这些处理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拖欠修理费会给下一年度支出增加更大的压力,控制车辆修理会把小故障拖成大故障,反而增加了维修费用,还会给发生车辆事故留下隐患。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控管对策
·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客观定位
首先要提高对压缩“三公经费”的思想认识。开展压缩“三公经费”工作是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是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教育系统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好压缩“三公经费”工作。 其次要对“三公经费”有一个客观的定位。“三公经费”是教育系统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公用支出。“三公经费”滥用会滋生腐败,“三公经费”不足则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三公经费”要要客观定位和统筹安排,它既不是过街老鼠必予除之,也不是唐僧肉可以随意消费。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控制体系
“三公经费”控管应建立在科学的预算管理基础之上,其中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属于弹性需求,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属于刚性需求,因此在预算管理上应区别对待。笔者建议:
(1)出国(境)费要经过严格的预算管理。根据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需要,控制好组团数、人数、天数等,编制和申报详细的经费预算,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2)公务接待费按定员定额预算。根据公务接待工作的需求,以及近几年支出水平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公务接待费预算按人均0.15~0.2万元的定员定额标准进行测算比较合理。(3)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按车辆定编数预算。应先依据单位规模、机构设置数、机构人数及工作职能等,确定车辆定编数,再参照车辆购置标准测算车辆购置费,以及按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和其他相关支出核定运行费,最后核定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预算总额,比较切合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压缩“三公经费”
控制“三公经费”要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1)建立和完善公务接待内控制度。 一是要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对现行的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制定规范合理的公务接待制度,对公务接待的对象、范围、标准、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实行“一事一报”、“一事一结”制度。二是建立四级控管制度,严把审批关。即归口管理部门对接待事项进行核实,财务部门对经费预算进行监控,分管领导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支出。三是坚持厉行节约原则。接待工作要提倡吃工作餐,对确需在宾馆饭店接待的,实行定点就餐,严控陪同人数。
(2)建立和完善考察、出国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公费外出学习考察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公务考察活动,必须与工作有关、与身份相符,严禁无实质性内容、无明确考察目的的公务考察活动;严格考察经费管理,做到事前审批,坚决制止变相公费旅游行为;严格实行请示报告、审核报销等管理制度。
(3)建立和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按照上级核定的公务用车编制数购置和更新车辆;按照车辆报废标准,及时上报并淘汰车况差、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二是对公务用车的油耗、维修保养和停车费用实行单车核算。建立公务用车费用支出台账,引进公务用车单车核算管理软件,进行规范管理。按工作量和车型核定车辆月油耗费用;按车辆的使用年限核定车辆维修费定额。三是加强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建立健全行车日志、使用登记和统计报告制度;落实车辆维修审批制度,实行定点维修和定期保养;加强财务管理,非公务活动的交通费用不得报销。
·强化监督、建立“三公经费”考核机制
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的控管,还必须结合实际,探索建立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考核惩戒”为一体的“三公”经费监督考核机制。
(1)要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公经费”使用部门要树立节约意识,加强监督,严格审批,把好“三公经费”使用关。(2)要强化预算执行及核算监督。财务部门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按照年度预算进度,进行适时监控,发现可能超预算支出的苗头要及时预警,对超支费用暂缓报销;做好 “三公经费” 报销凭证的稽核和核算。(3)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监察和内审部门要做好“三公经费”检查,深化“三公经费”监管力度,严查“三公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4)要强化群众监督。按照财务公开规定,着力细化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三公经费”的预算、使用、决算情况要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廉政建设。(5)要建立健全“三公经费”考核问责机制。要把“三公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廉政考核和问责范畴。明确管控“三公”经费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大对“三公经费”支出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控管的必要性
(一)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高度关注。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等不良现象,被称为“三公消费”,一直深受诟病。近几年“三公消费”成为了“两会”的热议话题,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2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消费”问题。与此相应,由于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将其视为“三公消费”的同义词。媒体也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三公经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方面,即要求党政机关“三公经费”要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国务院要求,2011年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从公布的情况看,由于经费支出数额较大,说明不够详尽,目前所公布的内容受到了不少质疑。因为教育事业承载着百姓民众“望子成龙”的企盼和热望,使得教育系统“三公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自然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中央高度重视,多次提出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对压缩和严控“三公经费”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2009年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各级党政机关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15%,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
在近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会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三)国家立法对“三公经费”违规支出实施处罚。国务院于2012年7月9日正式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把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费管理、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条例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强“三公经费”控管是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一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由于教育系统经费一直比较紧张,通过适度压缩“三公经费”,有利于节省不当支出,降低教育成本。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的工作一线,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廉政建设的要求。如果滥用“三公经费”,就可能滋生腐败,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社会公众的诟病。强化“三公经费”的控管是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 控管难点问题
(一)对“三公经费”定位不客观,管理不够规范。(1)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社会舆情对“三公经费”的理解不够全面,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把“三公经费”与“三公消费”混为一谈,误导了部分公众,使“三公经费”陷入“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2)“三公经费”标准不尽完善。目前,公务接待尚无明确具体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刚性约束力,难以规范操作;公务车辆油耗、维修费和相关运行费用没有统一的定额标准作为依据,往往造成预算控制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3)“三公经费”支出口径不够明晰。尤其是公务接待费用的支出口径没有明确的限定,容易与会议费等科目混淆。
笔者认为,教育系统既要深化“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也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客观定位和宣传,研究确定“三公经费”定额标准,规范支出口径,增强“三公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二)现行“三公经费”预算控制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存在“鞭打快牛”现象。在预算管理中,主管部门在下达“三公经费”预算控制数时,往往是以各单位近3年实际支出平均数或08年实际支出数为基数直接压缩10%到20%。这种一刀切的压缩方式造成了新的失衡。表现在,过去“三公经费”控制严格的单位,经过压缩以后“三公经费”则出现不足。因此,现行的直接压缩核定“三公经费”的方式,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缺乏科学依据,需要加以研究改进。
(三)“三公经费”不足与保障正常运行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过近几年的压缩,部分单位出现“三公经费”不足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车辆运行费不足,所核定的预算控制数仅能支付汽油费和部分停车费用,而车辆的修理费没有着落。部分单位就采取拖欠修理费用,或者小故障不及时修理等权宜之计。这些处理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拖欠修理费会给下一年度支出增加更大的压力,控制车辆修理会把小故障拖成大故障,反而增加了维修费用,还会给发生车辆事故留下隐患。
教育系统 “三公经费”控管对策
·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客观定位
首先要提高对压缩“三公经费”的思想认识。开展压缩“三公经费”工作是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是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教育系统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好压缩“三公经费”工作。 其次要对“三公经费”有一个客观的定位。“三公经费”是教育系统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公用支出。“三公经费”滥用会滋生腐败,“三公经费”不足则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三公经费”要要客观定位和统筹安排,它既不是过街老鼠必予除之,也不是唐僧肉可以随意消费。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控制体系
“三公经费”控管应建立在科学的预算管理基础之上,其中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属于弹性需求,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属于刚性需求,因此在预算管理上应区别对待。笔者建议:
(1)出国(境)费要经过严格的预算管理。根据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需要,控制好组团数、人数、天数等,编制和申报详细的经费预算,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2)公务接待费按定员定额预算。根据公务接待工作的需求,以及近几年支出水平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公务接待费预算按人均0.15~0.2万元的定员定额标准进行测算比较合理。(3)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按车辆定编数预算。应先依据单位规模、机构设置数、机构人数及工作职能等,确定车辆定编数,再参照车辆购置标准测算车辆购置费,以及按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和其他相关支出核定运行费,最后核定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预算总额,比较切合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压缩“三公经费”
控制“三公经费”要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1)建立和完善公务接待内控制度。 一是要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对现行的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制定规范合理的公务接待制度,对公务接待的对象、范围、标准、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实行“一事一报”、“一事一结”制度。二是建立四级控管制度,严把审批关。即归口管理部门对接待事项进行核实,财务部门对经费预算进行监控,分管领导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支出。三是坚持厉行节约原则。接待工作要提倡吃工作餐,对确需在宾馆饭店接待的,实行定点就餐,严控陪同人数。
(2)建立和完善考察、出国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公费外出学习考察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公务考察活动,必须与工作有关、与身份相符,严禁无实质性内容、无明确考察目的的公务考察活动;严格考察经费管理,做到事前审批,坚决制止变相公费旅游行为;严格实行请示报告、审核报销等管理制度。
(3)建立和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按照上级核定的公务用车编制数购置和更新车辆;按照车辆报废标准,及时上报并淘汰车况差、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二是对公务用车的油耗、维修保养和停车费用实行单车核算。建立公务用车费用支出台账,引进公务用车单车核算管理软件,进行规范管理。按工作量和车型核定车辆月油耗费用;按车辆的使用年限核定车辆维修费定额。三是加强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建立健全行车日志、使用登记和统计报告制度;落实车辆维修审批制度,实行定点维修和定期保养;加强财务管理,非公务活动的交通费用不得报销。
·强化监督、建立“三公经费”考核机制
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的控管,还必须结合实际,探索建立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考核惩戒”为一体的“三公”经费监督考核机制。
(1)要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公经费”使用部门要树立节约意识,加强监督,严格审批,把好“三公经费”使用关。(2)要强化预算执行及核算监督。财务部门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按照年度预算进度,进行适时监控,发现可能超预算支出的苗头要及时预警,对超支费用暂缓报销;做好 “三公经费” 报销凭证的稽核和核算。(3)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监察和内审部门要做好“三公经费”检查,深化“三公经费”监管力度,严查“三公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4)要强化群众监督。按照财务公开规定,着力细化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三公经费”的预算、使用、决算情况要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廉政建设。(5)要建立健全“三公经费”考核问责机制。要把“三公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廉政考核和问责范畴。明确管控“三公”经费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大对“三公经费”支出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