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随着现代羽毛球运动的高速普及与发展,羽毛球的竞技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羽毛球教育事业同样不仅仅应该关注文化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尽管羽毛球运动好处颇多,但是它在教学上所带来的问题备受关注,引来人们对解决该类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羽毛球 教学
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文化教育的学习之外人们也开始关注体育运动项目,本文则以羽毛球为例,探析羽毛球在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学事业的修正调改提供参考。
一、绪论
羽毛球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需要在场地上短时间内完成不停的移动、跳跃转体、挥拍等连贯的动作,对肢体和腰部肌肉的力量要求极大,从而加快了血液系统的循环,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若是长期进行羽毛球活动,还能加大肺活量、提高人的耐久力、使心跳强而有力,还能提高人体的内在神经系统的协调灵敏性。对于青少年来说,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实现身高的增长,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勇敢等优良的心理素质,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羽毛球教学发展现状
(一)羽毛球专业设备器材非常欠缺
相较于其它运动场地的广阔、宽敞而言,羽毛球场地非常少。高校羽毛球教学同样集中于篮球场、足球场等等进行,一旦遇到天气原因,只能暂时取消,对于学生羽毛球兴趣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使部分班级能够在室内上课,同样会因为空间有限,导致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
(二)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渐深入,师资力量欠缺逐渐凸显出来,加之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侧重于文化教育,体育教育层面受冷落现象非常严重。为满足基本开课需求,除却外聘其它学校教师外,往往由本校内其它科目教师兼任,如此一来,羽毛球训练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较之文化课程以教师传授为主,羽毛球训练主体应该为学生,传统教师演习,学生模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针对性的教学技巧和专业性的练习技巧,已经成为提高羽毛球运动的重要方式。
(三)学生的兴趣爱好变化多端
大学体育课程为必修课,但由于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自主选修。大部分选择羽毛球的学生原因众多,兴趣、爱好以及其它。对于从未接触过羽毛球队同学来说,羽毛球的常识和规程都不悉知,更别提技巧了,课堂属于大众式教育教受,有问题没能及时提出,所学的动作要领、技巧跟不上时极易产生沮丧心理,因而对羽毛球的兴趣渐渐消失。
三、羽毛球教学具体策略
(一)增添体育器材,建设室内场地
实践性运动属于长期性的运动。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够不断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不断增添体育器材,加深室内场地,以供学生不间断的训练。如此一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的必将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增强师资队伍综合素养
一个课程的建设除了有好的理论教材基础外,教师的教学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专业羽毛球教师的数量,但是可以改变教师的质量。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的传承。高校应该组织体育团队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并且进行相关的考核,发放资格证书。互联网的普及方便了所有人,在呼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对教师也该有了更高的要求:熟悉并精通每一个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升刻不容缓。
(三)“教”与“学”模式相结合
考虑到班集体的人数过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走动式观察教学,首先是给学生做好标准的演练,然后深入学生的队伍与学生互动交流,再次做演练时作必要的讲解,尤其是在步法和手法上多进行分步讲说,使学生明明白白动作的自然转换;另一方面 在自主练习发球、对打练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躲到一边凉快,在附近观察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若有不当之处及时的进行指导纠正;如果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同学帮助指导,和学生一起练习,提供一个参考值让学生知道怎么才算得上是标准规范。如此一来,学生的技术得到提高了,兴趣也就浓厚了。
(四)组织羽毛球比赛活动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比赛无处不在,学校社团教师也可组织大大小小的羽毛球活动,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主动走到一起定能和谐相处,促进友谊,进一步推进羽毛球的发展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在参与,体验过程,相信学生在此除了能够施展在羽毛球课程学到的知识外,通过实战的机会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重点是能深入的体验到活动过程的带来的乐趣,还能增强体质,使得身心能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羽毛球是一项广为人们喜爱时尚而又高雅的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学科的是他要求人们需要耐心与技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教学方式要有新颖性、互动性,给予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建伟.羽毛球多球训练对提高身体机能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2] 正天敬.羽毛球多球训练之探讨[J].内江科技.2008.4.
[3] 林文弢,李裕和.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4] 陈雄山.多球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5.
摘 要 随着现代羽毛球运动的高速普及与发展,羽毛球的竞技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羽毛球教育事业同样不仅仅应该关注文化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尽管羽毛球运动好处颇多,但是它在教学上所带来的问题备受关注,引来人们对解决该类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羽毛球 教学
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文化教育的学习之外人们也开始关注体育运动项目,本文则以羽毛球为例,探析羽毛球在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学事业的修正调改提供参考。
一、绪论
羽毛球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需要在场地上短时间内完成不停的移动、跳跃转体、挥拍等连贯的动作,对肢体和腰部肌肉的力量要求极大,从而加快了血液系统的循环,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若是长期进行羽毛球活动,还能加大肺活量、提高人的耐久力、使心跳强而有力,还能提高人体的内在神经系统的协调灵敏性。对于青少年来说,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实现身高的增长,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勇敢等优良的心理素质,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羽毛球教学发展现状
(一)羽毛球专业设备器材非常欠缺
相较于其它运动场地的广阔、宽敞而言,羽毛球场地非常少。高校羽毛球教学同样集中于篮球场、足球场等等进行,一旦遇到天气原因,只能暂时取消,对于学生羽毛球兴趣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使部分班级能够在室内上课,同样会因为空间有限,导致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
(二)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渐深入,师资力量欠缺逐渐凸显出来,加之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侧重于文化教育,体育教育层面受冷落现象非常严重。为满足基本开课需求,除却外聘其它学校教师外,往往由本校内其它科目教师兼任,如此一来,羽毛球训练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较之文化课程以教师传授为主,羽毛球训练主体应该为学生,传统教师演习,学生模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针对性的教学技巧和专业性的练习技巧,已经成为提高羽毛球运动的重要方式。
(三)学生的兴趣爱好变化多端
大学体育课程为必修课,但由于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自主选修。大部分选择羽毛球的学生原因众多,兴趣、爱好以及其它。对于从未接触过羽毛球队同学来说,羽毛球的常识和规程都不悉知,更别提技巧了,课堂属于大众式教育教受,有问题没能及时提出,所学的动作要领、技巧跟不上时极易产生沮丧心理,因而对羽毛球的兴趣渐渐消失。
三、羽毛球教学具体策略
(一)增添体育器材,建设室内场地
实践性运动属于长期性的运动。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够不断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不断增添体育器材,加深室内场地,以供学生不间断的训练。如此一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的必将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增强师资队伍综合素养
一个课程的建设除了有好的理论教材基础外,教师的教学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专业羽毛球教师的数量,但是可以改变教师的质量。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的传承。高校应该组织体育团队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并且进行相关的考核,发放资格证书。互联网的普及方便了所有人,在呼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对教师也该有了更高的要求:熟悉并精通每一个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升刻不容缓。
(三)“教”与“学”模式相结合
考虑到班集体的人数过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走动式观察教学,首先是给学生做好标准的演练,然后深入学生的队伍与学生互动交流,再次做演练时作必要的讲解,尤其是在步法和手法上多进行分步讲说,使学生明明白白动作的自然转换;另一方面 在自主练习发球、对打练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躲到一边凉快,在附近观察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若有不当之处及时的进行指导纠正;如果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同学帮助指导,和学生一起练习,提供一个参考值让学生知道怎么才算得上是标准规范。如此一来,学生的技术得到提高了,兴趣也就浓厚了。
(四)组织羽毛球比赛活动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比赛无处不在,学校社团教师也可组织大大小小的羽毛球活动,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主动走到一起定能和谐相处,促进友谊,进一步推进羽毛球的发展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在参与,体验过程,相信学生在此除了能够施展在羽毛球课程学到的知识外,通过实战的机会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重点是能深入的体验到活动过程的带来的乐趣,还能增强体质,使得身心能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羽毛球是一项广为人们喜爱时尚而又高雅的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学科的是他要求人们需要耐心与技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教学方式要有新颖性、互动性,给予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建伟.羽毛球多球训练对提高身体机能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2] 正天敬.羽毛球多球训练之探讨[J].内江科技.2008.4.
[3] 林文弢,李裕和.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4] 陈雄山.多球练习法在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