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进行的目标”的愿望。侃侃而谈的律师,富有激情的主持,他们精彩的表现本质上是因为在他们的言语中有高效的提问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获得高效的结果,例如,我们的考试实质上就是一组提问,但考试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一种评价。作为教师,仅知道要在教学中提问学生,而不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和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增长率问题”时,可设问题情境:某服装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一律六折的招牌,其实六折的价格比原价还多10%,问此时的服装标价是把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在教“增长率问题”之前,学生是不知如何解答此题的,由此引入这一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地过渡到本节的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把握提问时机
把握提问时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提问的课堂时机。(1)它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2)它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3)它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其次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渐进性
渐进性原则要求按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反映。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本学科的逻辑系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问题设计讲究坡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如,在“三角函数最大值问题”中,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
1.下列函数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1)y=3cosx 4sinx;
(2)y=3cos(x 60°) 4sin(x 80°);
(3)y=cos2x 2sinxcosx;
(4)y=sin2x 2sinxcosx 3cos2x,x∈[0,π];
(5)y=sin4xcos4x;
2.若函数y=2asin2x-b的定义域为[0,π],值域为[-5,-1],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四、提问的几点注意
1.数学课本身是比较抽象和少生动的课程,再加上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有艺术性的提问就显得更为重要。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可作一些适当的修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2.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学会提探究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注意:(1)所提的问题要鼓励性,要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2)所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即要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3)所提的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4)所提的问题要有提示性,即对学生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编辑 谢尾合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和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增长率问题”时,可设问题情境:某服装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一律六折的招牌,其实六折的价格比原价还多10%,问此时的服装标价是把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在教“增长率问题”之前,学生是不知如何解答此题的,由此引入这一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地过渡到本节的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把握提问时机
把握提问时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提问的课堂时机。(1)它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2)它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3)它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其次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渐进性
渐进性原则要求按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反映。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本学科的逻辑系统,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问题设计讲究坡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如,在“三角函数最大值问题”中,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
1.下列函数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1)y=3cosx 4sinx;
(2)y=3cos(x 60°) 4sin(x 80°);
(3)y=cos2x 2sinxcosx;
(4)y=sin2x 2sinxcosx 3cos2x,x∈[0,π];
(5)y=sin4xcos4x;
2.若函数y=2asin2x-b的定义域为[0,π],值域为[-5,-1],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四、提问的几点注意
1.数学课本身是比较抽象和少生动的课程,再加上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有艺术性的提问就显得更为重要。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可作一些适当的修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2.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学会提探究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注意:(1)所提的问题要鼓励性,要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2)所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即要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3)所提的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4)所提的问题要有提示性,即对学生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