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普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该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机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做出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指出“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并不是说职业教育发展类型教育就与普通教育没有关系。相反,类型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职普融通的体系。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全方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用,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具有补充完善义务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孩子们打开“职业世界”这扇大门,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孩子们的人生规划种下一颗种子,在体验中开阔视野,学会劳动、合作与创新。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紧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将数字能力作为职业必备的技能融入到普通教育课程中,有意识地在相关课程中渗透与信息技术和智能生产有关知识,使中小学生广泛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综合高中形式,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融合和贯通,将学科或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推动职普融通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是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精神,并为未来参与社会劳动生活做准备。劳动教育既是一种职业训练导向的教育,又是一种适合所有类型学生的普通教育;既是一种“职前的普通教育”,也是在普通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职业学校建有大量的实验实训设施,能够为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专业的设备保障;具有一批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实现中小学的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指导;也可以实施高中教育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
开展补充教育也是促进职普融通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四级中等后非高等教育,是一种补充教育,它为准备进入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补充文化知识,为准备进入职业院校的普通高中学生补充职业教育,为不准备升学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學生开展职业培训,架起了一座职普融通的桥梁。
推动职普融通深入发展,充分彰显职普融通的本真功能,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包括:(1)建构国家资历框架。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包含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以及相应的标准,对于融通各级各类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在普通教育领域广泛开展职业内容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掌握一般性知识,通常不具有职业定向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职业教育的内容。职业教育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普通教育开展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等提供场地、师资、课程及经验,促进普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3)发挥普通教育文化优势,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文化教育能力。要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格局。通过课程互选、师资交流等形式加强职业院校文化基础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真正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
职普融通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等外在形式层面,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发展意义的基础上,着眼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站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高度,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从理念到资源再到制度的相互融通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宇平)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全方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用,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具有补充完善义务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孩子们打开“职业世界”这扇大门,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孩子们的人生规划种下一颗种子,在体验中开阔视野,学会劳动、合作与创新。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紧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将数字能力作为职业必备的技能融入到普通教育课程中,有意识地在相关课程中渗透与信息技术和智能生产有关知识,使中小学生广泛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综合高中形式,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融合和贯通,将学科或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推动职普融通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是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精神,并为未来参与社会劳动生活做准备。劳动教育既是一种职业训练导向的教育,又是一种适合所有类型学生的普通教育;既是一种“职前的普通教育”,也是在普通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职业学校建有大量的实验实训设施,能够为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专业的设备保障;具有一批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实现中小学的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指导;也可以实施高中教育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
开展补充教育也是促进职普融通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四级中等后非高等教育,是一种补充教育,它为准备进入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补充文化知识,为准备进入职业院校的普通高中学生补充职业教育,为不准备升学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學生开展职业培训,架起了一座职普融通的桥梁。
推动职普融通深入发展,充分彰显职普融通的本真功能,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包括:(1)建构国家资历框架。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包含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以及相应的标准,对于融通各级各类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在普通教育领域广泛开展职业内容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掌握一般性知识,通常不具有职业定向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职业教育的内容。职业教育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普通教育开展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等提供场地、师资、课程及经验,促进普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3)发挥普通教育文化优势,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文化教育能力。要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格局。通过课程互选、师资交流等形式加强职业院校文化基础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真正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
职普融通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等外在形式层面,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发展意义的基础上,着眼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站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高度,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从理念到资源再到制度的相互融通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