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521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情近中年,再读丰子恺的《渐》,更觉心惊!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年青时都梦想仗剑天涯,临高山对大川,豪饮纵歌,仿佛这样才不是“假装在生活”。渐渐地竟觉得那不过是“洒狗血”的想象。胡适大师中年力求振作,他自言“偶有几经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心境不无悲凉。凡俗如我,几十年岁月飘忽而过,年少轻狂恍如旧梦,渐渐眷恋一啄一饮、一粥一饭里的温暖,如若再有一点额外的奢望,也不过张可久笔下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清欢。
  对半生游幕、落魄江湖的张可久而言,其中年心情大概如秋凉落叶,青葱妍丽变成萧疏荒冷,即使春风乍起,也吹不皱心中一池春水。皆言“春女思,秋士悲”,不遇之士也无法从容面对“姹紫嫣红开遍”吧?春天再美,都是对他残忍的提醒——你已渐老,春色已经与你无关。在他与春天有关的两支 [人月圆]曲子里,我们可以读到中年人的矛盾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悟与生活选择。在《春日次韵》里,我品味到一个被时光催逼,遭遇中年危机的男子不可排遣的愁苦;在《山中书事》里,我读到他看破世情,繁华如梦后在山中觅得另一种清雅生活的恬淡安闲。这两支曲子殊时殊地,趣味迥异,但它们之间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春天,春天!多么柔艳旖旎的季节!张可久仕途失意,游宦无成,草木萌蘖、万千芳菲的绮丽风物不过徒惹伤感。他该是在一个寂寥的日子里收到友人的一纸诗笺,轻薄的阳光透过窗纸,斜铺在案上,案上羽毛般轻盈雪亮的笺上满是春情春思,他既无事无聊,就按原韵写一支和曲,于是就有了《春日次韵》。
  这个春日,生葉催花的东风冷峭似箭,原应吹面不寒,此日这风却有骨头,硌得人生疼。身上罗衣轻暖,风来竟觉如未著衣。衣袂肃肃,像雏鸟奋力拍打翅膀,躲开风的侵袭。罗衫里,他单薄消瘦的身体也对着并不柔和绵软的东风生出怯意。到底不再是少年了。当年青春正好,第一缕鹅黄染上高柳,第一簇蓓蕾缀上枝头,他便雀跃不已,等不及风和日暖,便换上白色春衫,与友人相携,于陌上去邂逅最鲜美的春天,那时,人生很浅,像一条小溪,一路欢歌。年岁大了,水流渐深渐静默,游兴慢慢消减,只愿意独自安静时想一点似乎可有可无的心事。
  匆匆,太匆匆,杨柳枯复清,桃花谢再开,而人在尘世里消磨,在以为一切恒定如常的幻觉里,从生命的峰顶朝下走,抬头时所见朗朗青天,已换作低头看到的崎岖小路、幽邃沟谷,流逝的并非时间,而是生命。偶尔临镜顾影,愕然发现绿鬓变作苍发,在位卑职微,看不到出头之日的境况下煎熬,只怕过不多久,“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古代文人虽没有以色事人的女子“色衰而爱驰”的忧惧,但青春不再,心境自然灰颓。白居易在《渐老》一诗中也慨叹:“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无论唐时,还是元代,无论居高,还是处下,对生命原本怀有热望的人,到了中年都会哀叹华发早生,少年精神被尘事消磨殆尽。
  华年已在身后,但作者还禁不住回望,那些不可复现的时光与做过的好梦也只能在春梦里将一个夜晚染绿。年既老,寝难安,涨如春潮的春梦片刻散去,只留“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惆怅。太邈远的过去且不去想了,而近十年的漂泊生涯里,多少劳碌与困顿,多少无奈与辛酸,多少抑郁与不平,都只能任它们如浮尘般渐渐落定,沉淀在心底。用十年日子的愁苦,酝酿出微苦的诗,这也差可慰怀,但那一点诗愁终究成了心底的冰。
  岁月不曾眷顾,何时何处不销魂?春寒尚未褪尽,胭脂色的海棠看看已开过,枝上残花伶仃可怜。暮雨潇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地让冷雨晕成深深浅浅的灰,如雪的梨花在灰色里倒是清丽可人,明人的眼目,只是朝夕寒雨冷风,很快只留雨打梨花、满地碎琼乱玉的凄凉萧索。梁间没有燕子温存呢喃,勾起人无限怅恨,让人想起燕子楼上的孤苦终了,想起苏子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当下之张可久与往日之苏轼皆为天涯倦客,见如此冷落清寂之景,也会同样生出流年弃人、古今如梦、世事无常的浩叹。
  官场沉浮多年,总无法赶上大潮,立于潮头之上。张可久的心灵极疲惫,何处可暂得憩息?文人们心里早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山中。那是想抖去一身尘世风尘的雅士们的“应许之地”。在山中,他们可以枕流漱石,可观流云清溪,可与渔樵为友,更有“山花山鸟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张可久也深感仕宦日久,光阴渐疏,对诗酒往还、纵情山水的山居生活产生深挚的眷恋。
  从官场抽身离开,张可久并非没有留恋与遗憾,但在他写《山中书事》的时刻,他确实因“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双调·水仙子])而决心退隐,这不仅因为他意识到“春花秋月诗才,两字功名困尘埃”([中吕·红绣鞋])是他的命数,更因为他看到更庞大的历史命运——“兴亡千古繁华梦”。朝代更迭,正如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此时繁丽满眼,彼时却如梦般散得杳无痕迹。张可久一双慧眼穿透时光的层层障壁,终于确定盛衰无常,人生的得失荣辱也是一场场倏忽即逝的梦。他也曾游历湘、鄂、皖、苏、浙等地,也算走遍天涯,在荒烟蔓草间见过故冢残碑,也曾吊古伤情。念及自己碌碌半生,却只落得身处尘下,怀才不遇,他实在是倦了,厌倦了书剑飘零,厌倦了世态炎凉,厌倦了猜测上天何时会赐给他好运。   他想起孔林高大的松柏,柏林森森,庄严肃穆。那个当年困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终能血食千年,香火不断,但生前寂寞,身后的荣光也是虚妄。他想起吴王轩丽壮伟的宫殿,在极盛时也有“宫女如花满春殿”的景况,但在几百年前已是旧苑荒台,草深木长,不胜悲凉,如今只怕见不到吉光片羽了。他想起楚王有地千里,南征开疆拓土,向中原问鼎之轻重,楚庙前也曾有巫觋歌舞,炫人耳目,而今安在哉?大概只有暮色中寒鸦万点,徒增凄凉。
  “微生尽恋人间乐”,张可久挣扎半生,更觉生命的微渺,要去寻一点身心灵皆放松的快乐。他迷恋的不是人间烟火,市井热闹,而是山中的诗意生活。我在《山中书事》的后半部分分明读到文人画的情趣意境,静穆幽绝,又跃动着生命活力。与画家们不同,张可久隐去了山水,直以心眼观照朴素的生活,并以简净之笔将其呈于笔端:华屋大厦置于山中自是不伦,也与他的心性相抵牾,数间草屋可蔽风雨便好,正如渊明有“草屋八九间”,便可“审容膝之易安”。山中日月悠长,奔波时觉得促仄的光阴居然宽展有余,正好在万卷藏书中神游,向古人先贤执经问道,或可砥砺切磋,欣欣然不知老之将至。原来闲下来的生活更丰富,也更轻盈。
  很多年来,“山居”一直是我挥不去的念想,也曾在山野村居中暂住几日,最终却狼狈逃回空气颜色很灰的都市。青山白云、秀林清泉、深谷险崖,自有隔绝红尘扰攘的清幽雅韵,但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中勉强度日只会让人觉得更寂寞。说到底,过于依赖社会化运转而丧失了很多基本生活技能的我们,与古典的诗意真的是渐行渐远。看看张可久的山中生活吧:山秀松茂,每至春初,便可采来松花花穗,拣、筛、晒后就可以得到滑润微香的松花粉,市廛中人耐不得烦,山中无事,正好做这些磨人性子又颇有趣味的细事。以松花酿酒,“酒色淡黄清冽,酒味带着淡淡幽幽的松花香味”,只一小口,似在松林间盘桓,清风吹襟,神魂染香。雨水后清明前,摘得几篮茶的翠色新芽,趁着天晴风静,慢慢焙好。日暖雪融,清溪里春水盈盈,茶叶制好,便可汲取溪中活水慢慢煎茶。燃起活火,等釜中水沸如鱼目,“飕飕欲作松风鸣”(苏轼),再沸时,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投茶于釜,“松风入鼎更清新”(谢宗可),一瓯春色,一怀春意,心中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肌骨尽清。
  诗书茶酒,如此简单、简朴,却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理想生活。英雄梦断,不再奢求声名不朽,看破穷通无定,人情世态炎凉,生命真正进入“不惑”,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只想着醉于芳樽、恬于自然,“石林高卧听松声”(《浣溪沙·感旧》),“青山劝酒,白云伴眠,明月催诗”(张养浩[中吕·普天乐]),恬淡自守,自娛自慰,正是恋恋清欢。
  在异族入主中原,文人受到歧视和苛待的元代,仕路通达而成为达官显贵者罕有,绝大部分文人或不问仕进,弃绝官场,或为微官小吏,在困顿中挣扎。张可久属于后者。他深悲人生失路,深知富贵荣华如泡影,深晓功名不如闲中乐,但他“看得破,忍不过”,“赢了清闲,当了繁华”不过是激愤之词,他直到悬车之年还求取昆山幕僚的职位,栖隐林泉是不得已而为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闲适里藏着抑郁不平。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终究敌不过时代,敌不过时间。张可久在无助与凄惶中依然保持生活的兴趣,还有能力感知种种清心的欢愉。在风尘里追赶命运的我们,亦可以“不念八九,常思一二”,得一份安宁自在。
其他文献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的转身与回眸都是缘分。而我睁眼那一刹,你便一直在。  春·缘起  你的目光所至——全是我。当第一阵春风飘过,伴着新生的哭声,你便开始忙碌。我怕黑,你便在我床头安一盏整夜不息的灯。我爱哭,你便买精致的棉花糖逗我笑。你是人间四月,为我带来了最美的期许。你宠爱我,却不宠溺。你严厉要求我一个人独睡的神情,至今依旧清晰,任我使
期刊
似乎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一个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女子,在撒哈拉满天飞舞的黄沙里,她美得不沾一丝尘埃,宛如一朵明艳却不张扬的蔷薇,开放在烈日之下,连花瓣尖都闪着耀眼的光芒。  我从未见过三毛的样子,但每读一次她的文字,心中就会浮现一抹身影。你看她的背影,那一定是一头乌黑亮丽的大卷发,正铺展在她素色的粗麻长裙上,就像是海边浮动的浪潮,拍打在素白光亮的沙滩上。我走近了,想去一睹她的芳颜。她不是很瘦,
期刊
喜欢鲁迅,喜欢《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年少时的散文集,人生常常就是这样,很多事情,经历的时候并不觉得珍贵,多年以后,才发现那些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已成了不可再来的过往。  鲁迅先生的笔下,也有很多他心心念念的过往,很多只留在记忆中的人。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及一位女工,她就是——“长妈妈”。  初读《朝花夕拾》,长妈妈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封建迷信,思想落后,粗俗浅
期刊
巴塞罗是一座浪漫的城市。  这天,我们来到了一条充满浪漫气息的大街——兰布拉大街,又称流浪者大街。  我们来到兰布拉大街靠海的一头。这里矗立着一座哥伦布的塔像,据说这里便是当年哥伦布远航出发的海港。哥伦布站在那里,微微仰头,手指向那片大海,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大航海时代。海风轻轻拂过水面,蓝色的波涛翻滚着,远行的船只缓缓行驶着。  从最南端向北走,我们来到了兰布拉大街的主道上。欧洲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
期刊
巴里·洛佩兹 (Barry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其
期刊
文化的力量  人的头盖骨结构非常坚固,生物学家用尽办法也不能把它完整地分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植物种子放入头盖骨,再给予一定的湿度、温度,种子便可以发芽。这些种子发芽的力量,硬是把头盖骨完整地分开。这就是著名作家夏衍的散文《种子的力》。读罢此文,我不禁联想到文化的力量。这粒种子蕴含的极大张力,不就类似  于文化的张力吗?  文化是什么?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期刊
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地进步,中国的人才也不断地涌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尤其明显。当各地纷纷报道某省的状元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学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时,殊不知,分数这道门槛便死死地卡在了成功与失败之间,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分数被异化成了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正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不能成为分数的奴隶,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现
期刊
在结束本书时,我乘机解释写这书的哲学立场。初看之下,宏观历史好像与道德全部相关。人类之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由各个人意愿左右,更难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在写作以上各章时,我更将前一时代所留下来的影响昭然指出,就和以前的史书不同。传统的史学家通常将每朝代之处当作一段有创造性的时代,当日的人口和社会都带着可塑性,可以由一代伟人照着他的理想转折成器。我自信我的叙述比较近乎实情,
期刊
未央宫,西汉皇家宫殿,诸帝朝会之所,今址在西安明城墙西北三千米处。  长陵,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合葬墓,周围陪葬者为西汉开国之初留名青史的赫赫人物,如萧何、曹参、周勃等。今址位于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  2017年盛夏,我头顶烈日,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驱车分别寻访这两处古迹,所见不胜唏嘘。  未央宫,如今被包围在几个城中村中,成了一片野草疯长的空地。早在2012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都一
期刊
残月高照,艳艳不可方物。  比起玉镜,这残缺的月,却更多了几分凄清,孤寂的味道。但二者,都只不过是皎皎明月的一种姿态罢了。千变万化,终究还是月。而这月,也不知遥遥照了多少代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唯有它,静默于九霄夜空之上,悲悯地俯视人间的祸福生死,悲欢离合。  月初东山,春意朦胧,立于江畔,远望,满腹才气的他,沉醉于春江花月,沉醉于这意境空灵悠远的唯美画卷。神思缥缈:这轮夜幕中的孤月,是被何人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