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战经验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1 进行由浅入深,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有层次,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训练,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处于萌芽至生长阶段,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几点。
1.1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思维逻辑性都是非常严密的,一环紧扣一环的进行。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中,例2 海面上有一座灯塔,灯塔的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比例尺为:1:500000)。你能说出清凉岛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是在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去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题目中告诉我们“灯塔北偏东40o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让学生思考讨论,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这句话的两层意思;
(1)告诉了清凉岛相对于灯塔的方向。
(2)告诉了灯塔到清凉岛的实际距离
教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学生指出北偏东的方向。
教师: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步骤。
(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o的方向
(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方向,二是距离。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够解决此类的问题。
1.2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在乘法的教学中,例如32×54=?,用一个数的个位去分别乘另一个数,乘得积从个位对齐,引导学生如果用十位去分别乘另一个数,乘得积如何对齐。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旁边提示一下,让学生先去尝试,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
在32×54=?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计算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步骤,最后师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计算过程,与学生一起总结计算的几个步骤。
(1)先用个位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乘得的积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分别去乘另一数,所得的积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项积相加。
1.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课时训练》教辅书中第四大题挑战冠军我当先2009年3月份某厂由于技术改革后,工作人员减少了20%,产量却增长了40%,现在工作效率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当学生读完题的时候,教师留了很多时间给学生思考,在旁边观察学生情况,很多学生对此题基本都不理解,甚至很多学生反问老师,老师这道题连条件都不够,怎么做啊。此题对于基础不够扎实,认知结构不够完善的学生,找不到着手点。这时候老师应怎么办,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此题解决到。其实万变不离其中,任何难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基础上的,那么就从问题开始,教师问:什么是工作效率?学生答: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教师又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此题中有一个量是相等的,经过学生认真思考有一些学生答曰:相等的量应该是工作时间,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再问:在工作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工作效率又可以怎样理解啊?经过学生思考总结和教师一起讨论,在此题中工作效率可以理解成在单位时间内一个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到此步时候,仍然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再提问,要解决此题还需用到我们所学过解决问题策略中的方法--假设法。最后师生一起来解决此题。
解:假设原来有100名工人,现在减少了20%,现在有80人。原来的产量为100,现在却增长了40%,现在的产量为140。原来的工作效率等于原来的产量除以原来的工人,同理现在的工作效率等于现在的产量除以现在的工人。
原来的工作效率=100100=1
现在的工作效率=14080=74
现在工作效率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74÷1=175%
答:现在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175%。
通过此过程的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更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充分思考,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思考,从简单到复杂,依此类推、循环渐进,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思考创造机会。例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特别是规律性较强的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像导师一样引导学生寻找真理,最终由学生来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行、自己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 进行由浅入深,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有层次,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训练,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处于萌芽至生长阶段,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几点。
1.1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思维逻辑性都是非常严密的,一环紧扣一环的进行。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中,例2 海面上有一座灯塔,灯塔的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比例尺为:1:500000)。你能说出清凉岛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是在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去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题目中告诉我们“灯塔北偏东40o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让学生思考讨论,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这句话的两层意思;
(1)告诉了清凉岛相对于灯塔的方向。
(2)告诉了灯塔到清凉岛的实际距离
教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学生指出北偏东的方向。
教师: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步骤。
(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o的方向
(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方向,二是距离。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够解决此类的问题。
1.2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在乘法的教学中,例如32×54=?,用一个数的个位去分别乘另一个数,乘得积从个位对齐,引导学生如果用十位去分别乘另一个数,乘得积如何对齐。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旁边提示一下,让学生先去尝试,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
在32×54=?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计算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步骤,最后师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计算过程,与学生一起总结计算的几个步骤。
(1)先用个位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乘得的积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分别去乘另一数,所得的积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项积相加。
1.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课时训练》教辅书中第四大题挑战冠军我当先2009年3月份某厂由于技术改革后,工作人员减少了20%,产量却增长了40%,现在工作效率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当学生读完题的时候,教师留了很多时间给学生思考,在旁边观察学生情况,很多学生对此题基本都不理解,甚至很多学生反问老师,老师这道题连条件都不够,怎么做啊。此题对于基础不够扎实,认知结构不够完善的学生,找不到着手点。这时候老师应怎么办,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此题解决到。其实万变不离其中,任何难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基础上的,那么就从问题开始,教师问:什么是工作效率?学生答: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教师又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此题中有一个量是相等的,经过学生认真思考有一些学生答曰:相等的量应该是工作时间,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再问:在工作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工作效率又可以怎样理解啊?经过学生思考总结和教师一起讨论,在此题中工作效率可以理解成在单位时间内一个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到此步时候,仍然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再提问,要解决此题还需用到我们所学过解决问题策略中的方法--假设法。最后师生一起来解决此题。
解:假设原来有100名工人,现在减少了20%,现在有80人。原来的产量为100,现在却增长了40%,现在的产量为140。原来的工作效率等于原来的产量除以原来的工人,同理现在的工作效率等于现在的产量除以现在的工人。
原来的工作效率=100100=1
现在的工作效率=14080=74
现在工作效率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74÷1=175%
答:现在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175%。
通过此过程的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更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充分思考,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思考,从简单到复杂,依此类推、循环渐进,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思考创造机会。例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特别是规律性较强的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像导师一样引导学生寻找真理,最终由学生来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行、自己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