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应当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1.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画在一张纸上,收集备用。上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元旦快到了,我们班要开一次联欢会,要准备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可是我们班这么多人,爱吃的水果种类那么多,该怎样买,买多少呢?这可让班长为难了,同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班长吗?说完,将收集的水果图片放在讲台上。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开始骚动了。学生都在说自己的办法。每个学生都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所以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这样子,我提供的这个空间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2.创造条件 让学生亲自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由易到难 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要做好“三习”,也就是课前预习(感
知)→课堂练习(理解、讲题)→课后复习(拓展、编题)。在上课之前,先要求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形成质疑。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就会全身贯注地去听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也为上课学生提问做了铺垫。在课堂练习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讲题并接受老师辅导,使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课后复习与作业当中,更要为部分好的学生设置编题的机会,通过编题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加以拓展,学以致用。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体验哪些是角。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并能找出身边的角,我接着让学生观察角,得出角的两条边和顶点,这样子学生明白角的组成,画角就容易多了。学生从观察、理解到亲自体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先让学生描一描自己的手掌,比比看谁的手掌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在揭题后,我又让学生描一描具体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规则的图形,学生学会方法后再描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周长,这样子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
4.因人而异 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4.1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高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2练习内容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以满足中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从而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只要减去
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
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
5.面向全体 让学生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在课堂练习当中,要加大训练的份量。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提问是数数学教学在广泛的使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5.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公式。并注意设计同一题,让同学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反比例及不成比例?并让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回答,中高层次的学生当然都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总结,既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这些问题,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二即可,而中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
5.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A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找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5.3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
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
以上是自己在以学生自主参与而设计课堂教改的点滴尝试,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是,我想有一个基本点要确定,这就是教师要真正地做到精讲和精练。我相信,它将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09-23
1.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画在一张纸上,收集备用。上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元旦快到了,我们班要开一次联欢会,要准备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可是我们班这么多人,爱吃的水果种类那么多,该怎样买,买多少呢?这可让班长为难了,同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班长吗?说完,将收集的水果图片放在讲台上。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开始骚动了。学生都在说自己的办法。每个学生都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所以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这样子,我提供的这个空间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2.创造条件 让学生亲自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由易到难 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要做好“三习”,也就是课前预习(感
知)→课堂练习(理解、讲题)→课后复习(拓展、编题)。在上课之前,先要求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形成质疑。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就会全身贯注地去听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也为上课学生提问做了铺垫。在课堂练习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讲题并接受老师辅导,使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课后复习与作业当中,更要为部分好的学生设置编题的机会,通过编题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加以拓展,学以致用。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体验哪些是角。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并能找出身边的角,我接着让学生观察角,得出角的两条边和顶点,这样子学生明白角的组成,画角就容易多了。学生从观察、理解到亲自体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先让学生描一描自己的手掌,比比看谁的手掌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在揭题后,我又让学生描一描具体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规则的图形,学生学会方法后再描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周长,这样子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
4.因人而异 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4.1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高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2练习内容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以满足中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从而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只要减去
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
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
5.面向全体 让学生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在课堂练习当中,要加大训练的份量。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提问是数数学教学在广泛的使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5.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公式。并注意设计同一题,让同学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反比例及不成比例?并让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回答,中高层次的学生当然都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总结,既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这些问题,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二即可,而中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
5.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A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找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5.3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
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
以上是自己在以学生自主参与而设计课堂教改的点滴尝试,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是,我想有一个基本点要确定,这就是教师要真正地做到精讲和精练。我相信,它将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