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理解”理论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uan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前理解”的理论探讨
  哲学解释学作为当今西方思想文化界的一支重要理论思潮,已不为我国学术界所陌生,引入教育学的论著也是颇丰。而前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中的重要术语或概念,特别是伽达默尔的认识与论述,越来越引起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论的重视。
  (一)前理解的理论渊源。启蒙运动时期以来,关于前理解的论述,以英国经验论者培根分析得较为详细。他指出了人类认识发生谬误的根源,这对人们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克服一些个人固有的偏见以获得全面、恰当的认识大有裨益,而且他对权威与传统的批判与抵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二)前理解的含义界定。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培根、海德格尔对前理解的认识,并重点阐述了海德格尔的独到理解。简言之,前理解是指学生在阅读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的、思想的、心理的、思维的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理解,不要以“先人之见”甚至“传统偏见”约束学生。可以说,前理解是实现阅读目的的必要条件。
  二、从前理解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教师中心而造成的阅读教学中的权威定势。由于受中国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传统教育中,历来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严格的上下、尊严分别,有着不可逾越的关系。从而教师在长期的全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绝对的中心,是独裁者。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教师的旨意不容改变。也就是说教师所具有的前理解,不仅影响着学生,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把自己的前理解全盘托出,或者把自己的前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狭窄了,受限制了,不利于学生自己内心独特意义世界的生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尽情地利用自己的前理解来发挥自己的文化积淀潜力,不受任何限制。
  (二)由统一性而造成的阅读教学中的从众定势。服从大多数,顺从众人,随大流,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敢轻易出格,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学习中的从众定势。在阅读中也是如此,教师以教参的理解来教授学生,自己本身也局限于这种大众的理解当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学生的前理解也逐渐地整齐划一,逐渐地形成一种随大流的模式。如此,教师就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也开阔不了自己的视野,久而久之,当然也没有任何阅读效果。
  (三)由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而造成的教学模式的封闭定势。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先是教师的模式范读,然后分析讲解,强调如何把应有的、固定的前理解呈现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教师选取的是哪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离不开“满堂灌”的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目前,在提倡文化语文和生活语文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即扩大学生的前理解范围。
  三、前理解理论下的阅读教学探索
  (一)呈现阅读内容,丰富前理解。目前阅读教学强调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创造开放的阅读世界,以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阅读知识,将人类精神文化成果转化为他们自身精神生命的有机资源。特別是当今,“学会学习”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不能不审视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师应该更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加强了对“读”的教学功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 参与阅读活动,发展前理解。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后,也要为学生创造敞开阅读参与的空间,提供学生自主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和利用人类的精神财富。从实际的阅读过程来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时必然会因个人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思路,而学生形成不同的思路,形成不同的前理解往往也是独特的。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目前所取得的进展,还要考查学生具体思路发展的可能性,尤其要从多层次的思维水平来审视学生的前理解,并促进学生不同前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促成阅读互动,生成前理解。要提高学生在阅读共同体参与中形成丰富意义的效率,就要在活动中形成阅读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生生间开展高质量的多项互动,帮助学生生成前理解,提升阅读质量。毕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自由,尤其是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意味着敞开了创造意义的空间,因为师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主体,有着自己豐富的意义世界。所以,应该通过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成功、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成长快乐,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此基础上,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倾听并容纳,从而产生智慧成果。这些生成的前理解,就是师生阅读的必要条件,也在互动中产生了阅读价值。
  总之,前理解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以新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的阅读教学,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依据。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前理解的理论和教学启示意义会不断得到发展,也一定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可喜变化。
其他文献
诗人羊令野的小诗《冬夜之公园》,如他用内心之孤独熬制而成的浓粥,细细品味,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甘之如饴。有的只是一种让人不惊不喜、不伤不悲却又能够轻而易举引人共鸣的咸涩,那大概便是孤独的味道。  冬夜的寒鸦,“不知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寒鸦突兀地唤归,与诗人的孤独交相辉映,一切源于死寂,一切又归于死寂。诗人在这片死寂的时空中,寻不到归家的路,内心的孤独却在这纯白的雪和冥暗的夜中被无限放大。但诗人唯愿
期刊
在复习必修一《鸿门宴》时,结合练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告知学生要有梳理一词多义的意识,并让学生分析“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在对应语境中的意思。结果发现,每次梳理时,都忽略了一个句子,也就是“殺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里的“如”,一直被淡化处理了,课下注解只是让关注“举”和“胜”都有“尽”的意思。  对于这句话,整体翻译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其余字词都比较好理解,而对
期刊
她有无数个梦想,但每个梦想都被嘲笑过。  她叫吴思沅,今年16岁。在她两岁半的时候,被确诊为脑瘫。学说话,她用了3年时间。学会说话后,吴思沅的第一个梦想是会走路。听说一个脑瘫要学会走路,有些人嘲笑她:“你做梦的吧?”但她偏不,她就要学会走路!练习走路,每练一次就是几个小时,一个动作一做就是几百次。但,她最终学会了走路,这个过程,她用了10年。  吴思沅姐姐和我是邻居,有一天,我看到她在自家门口的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写作目标“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关于写作教学还写道:“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喜欢在自由的想象中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写作兴趣,鼓励表达比写好一篇作文更为重要。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生活为载体,以想象为媒介,大胆创新,重点指导把句子写具体,写活。
期刊
转眼间,我踏入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24个年头了。从刚毕业时对教师工作的懵懵懂懂,到品尝教师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24年的日日夜夜就这样在指间流过。虽然有过疲惫的记忆,委屈的眼泪,被人误解的辛酸,但更多的是,家长和学生给予我的、值得欣慰的笑容和祝福。  还记得刚踏出大学校门时的我,心里满是忐忑,还有些激动。印象最深的第一节课,踏上三尺讲台,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面对一双双满含期望的眼睛,一张张纯真的笑脸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的准备阶段。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批文入情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课文特点,为学生创设
期刊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就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从学英语中得到快乐。  一、大胆地说,体会新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羞于说英语,不愿说英语,这是大部分学生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靠教师施一些小技巧。初始课就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第一次的英语学习体验。对
期刊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是以理解文字符号意义为中心的一项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课堂提问就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出色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
期刊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