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六中学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为目的。如何处理好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个人素质
一、素质教育
1.个人素质修养的内涵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个人主观努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的素质是一个有机整体,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素质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压抑学生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追求升学率的“被动教育”,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的“主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它与其他教育形态一样,受着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它更受着家长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比之其他教育形态更具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家长可以比较自由随意地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受到家长的家庭观和子女观的左右和影响。家庭观是人们关于家庭构成、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最早接触的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个性性格、礼仪道德、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是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与启迪。家庭教育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教育的起始性、影响的长远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当之无愧地成为实现国家各项战略目标的奠基工程。其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越来越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最后,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三、品德的养成
1.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学业压力所掩盖,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还是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的人才观、成才观、儿童观和评价观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
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與水平的不适应,正是由于矛盾性,促进品德结构的动态发展,即不断地从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家庭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更是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得以实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全社会共同关注、实施新的恰合时宜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意义更加深远。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为目的。如何处理好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个人素质
一、素质教育
1.个人素质修养的内涵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个人主观努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的素质是一个有机整体,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素质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压抑学生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追求升学率的“被动教育”,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的“主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它与其他教育形态一样,受着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它更受着家长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比之其他教育形态更具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家长可以比较自由随意地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受到家长的家庭观和子女观的左右和影响。家庭观是人们关于家庭构成、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最早接触的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个性性格、礼仪道德、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是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与启迪。家庭教育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教育的起始性、影响的长远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当之无愧地成为实现国家各项战略目标的奠基工程。其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越来越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最后,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三、品德的养成
1.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学业压力所掩盖,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还是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的人才观、成才观、儿童观和评价观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
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與水平的不适应,正是由于矛盾性,促进品德结构的动态发展,即不断地从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家庭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更是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得以实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全社会共同关注、实施新的恰合时宜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意义更加深远。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