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往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改变此被动的教学方式本文旨在探讨结合职业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如何加强学生历史学科的阅读指导,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让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发挥人机交互作用;教师如何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释疑,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考论说和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历史学科阅读 主体作用 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应试意识淡薄的职中生尤其行不通。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当前新课标的实施,为历史教学和职中教育指出了一条阳光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也对职中教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近年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职业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下面就如何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问题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加深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并不意味着脱离课本的知识,而是更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对于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应试的历史教学,而是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史料,让他们接触到教科书以外的历史书籍及各种历史文献,向他们介绍各种说法和观点,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思维能力。
  在职中生里面,文科的学生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对喜欢读书,所以比如我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我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新观点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我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视角来找原因,经过了大家一番深入思考,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较好的效果。课后,在能力较强的班级我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历史史实进行探究,撰写出不同类型的历史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指点,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通过史学探究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评价认证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利用专业特长,发挥人机交互作用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网络知识的掌握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更熟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世界近代现代史》“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的课件中,我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链接]‘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链接]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这样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学习,把相关的知识由被动化为主动,发挥了主体作用,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智能的开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释疑,提高学生的思考论说和应变能力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对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全面的历史知识并运用对其未来的导游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对历史科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无尽的学习动力。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扣住“教眼”,恰到好处地设疑,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一个好的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迸发,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积极性。如何在学生有疑处释疑,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一言堂,而应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双边活动,关键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路,也可由学生当堂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给以补充、指正。
  以上述世界史中的几个问题为例。“战争引起革命”指的是某国参加或发动侵略战争,尤其是在遭到失败的情况下,本国往往会发生革命斗争。具体言之,如普法战争引起巴黎公社革命(其中色当战役法军惨败又引起巴黎9月4日革命,“第二帝国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904年日俄战争引起1905年俄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等。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归纳为三点:一是侵略战争的失败更暴露了本国政府的反动性与腐朽性,战争教育了人民,提高了国内人民的阶级觉悟;二是对外侵略战争必然增加本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三是军队上前线或出国作战失败,削弱了国内反动统治力量,为革命斗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学生围绕“提高”、“激化”、“削弱”这六个字来概括此题答案。在释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增强比较意识,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一些重大现象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设疑、释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根据职中学生的不同专业和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做法,这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
其他文献
本刊讯今年是广西启动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第一年,将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近日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今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力争达到28万人以上,当年初中毕业生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中等职业教育德
期刊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