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联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新颁布的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亦贯穿始终,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是无法分割的。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之更有效,更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引起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这种“矛盾”如同拦在学生探究路上的“砖头”,会给学生一定的干扰。但这种“矛盾”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设置矛盾冲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设计若干“冲突”素材,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智慧火花,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如在教学《水的表面张力》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了导课所需的材料,有水槽、清水、硬币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课堂,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这枚硬币放入水中,是沉入水底还是浮在水面?大多数学生会说沉入水底。这时教师可以请同学上台来试试,学生一放,硬币果然沉入水底,学生这时都挺高兴,觉得自己猜测得挺对。这时候,教师来演示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看到此情此景,学生无不佩服老师,进而会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本节课,就这样在快乐的探究氛围中,巧妙地展开了……(为保证成功率,本实验所选硬币是材质较轻的五分硬币,材质较重的一元硬币是不易成功的)
  认知冲突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生成一种乐于探究、渴求获得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善于诱发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激发探究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有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引出合理假设,聚合思维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由此可见,合理的假设是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教学《通电的线圈》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好分组实验材料: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及电池盒,让学生分组组装电磁铁,然后汇报每组吸了多少数量的大头针,因每组组装的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学生汇报的数量也各不相同。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材料相同,为什么各小组吸大头针的数量却不同呢?学生观察比较之后会发现,有的小组绕的线圈匝数多有的线圈匝数少;有的小组用了一个电池盒,有的小组是两个电池盒串联,由此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与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系。有了这样的合理假设,接下来开展探究实验,就有了导向作用,从而使科学探究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合理的假设,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足够发散和聚合,使科学探究更有方向性。但猜想与假设并非胡猜乱想,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三、引领探究实践,强化思维
  科学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课堂中,会出现“动手,却不问为什么;思考,却不符合逻辑”的现象;有些学生会为了“实验”而实验,在实验中缺乏思维能力的拓宽。为此,笔者也尝试着用引领探究实践的方法,来培养并强化科学思维。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师把纸团塞进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中,提出问题:杯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会湿!教师迅速将玻璃杯提起,取出纸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测不符,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被激发。有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的思维落脚点就会从单纯的“玩实验”中走出来,真正走进科学探究去思考,去验证,而这个过程,便是思维的强化过程。
  科学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探究实践,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主动思考,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引导互动交流,提升思维
  我们的科学课,以实验和观察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可在课堂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老师精心准备实验,学生也积极动手做了,可在最后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时,又回到了课的开始或得不出正確的结论。分析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上,自然也就达不到提升。因此,探究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愿望选择要验证的实验并分组,如用沉淀法验证土壤里有沙子和黏土,用灼烧的办法验证土壤里有没有腐殖质……,实验结束,再组织学生小组内互动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在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用语言和记录来表达自己的收获与认知,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极大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对参与的活动有了思考,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得到了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时,只需控制问题和现象出现的顺序和最佳时机,不要为了尽快得出既定的结论而过多地控制和打断学生思维,这将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更是浅薄的。在探究过程中追求思维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用思维的发展来检测学生的探究行为,是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山东】
其他文献
近年来,STEM教育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客观方面,缘于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2017 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倡导跨学科学习等。从另一方面讲,STEM教育本身基于其项目学习、技术工程实践探究以及跨学科整合等特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主要谈谈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如何提高课
文章对分子生物技术在牛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牛育种中对分子标记和QTL信息应用研究的亲子鉴定、单基因检测、性别控制和标记辅助选择等四个方面逐一阐述其基本原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贫困生认定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和存在
文章通过对制约轮斗系统冬季生产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本文总结了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并探索性地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方法和思路。
语文教育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进入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听说读写,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以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整合信息技术的做法,针对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发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语文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