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琴韵

来源 :民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rn风从草原走过,吹散了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rn嘹亮的牧歌,悠扬的马头琴声,心境随着动人的旋律,穿越时空舒展跳跃,如在无垠的草原上策马飞驰.rn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北海,成吉思汗西征,魏孝文帝南迁,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汇集成一幕幕历史活剧,在苍茫的原野上徐徐展开.
其他文献
一rn农历癸酉年(1933)立春的这一天,已经是阴历的正月初十.每年打春的这一天,都是王家照全家福的日子.rn虽是在冬天,王家照全家福的地点却不在屋里而是在当院,这还不算,而且要把家里的马车、家具、座钟、掸瓶、古玩都搬出来摆好,大骡子大马分列两旁,都得一起照上.这可难为坏了从城里早早赶来的照相匠樊师傅.王蓬阁一周岁的小儿子和那几头大牲口根本不听摆弄.每次樊师傅调好虚实取好景,刚要揭下镜头盖儿准备照,不是孩子哭就是牲口尥蹶子,根本照不了.樊师傅很不耐烦:“这么的吧,三爷,把孙子交给他妈抱着,你把那几头牲口先
期刊
一rn我们村的尽头有一个果园,叫“桑葚园”.果园里有七棵老桑树,一棵比一棵高大壮观、枝繁叶茂,几个人才能勉强拉手拥抱.桑树主干坑坑洼洼,树枝荫翳蔽日,枝条盘根错节,犹如饱经沧桑,脸上布满了条条皱纹、胡子发白的老人.的确,这些老桑树经历了几个世纪,见证了许多故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已被纳入了保护的范围.相互交错的枝条似乎没有尽头,一大片漆黑的影子下周围几亩地都能变得非常凉快.这些桑树气势磅礴,壮观美丽,给人一种身在天庭的感觉.阿斯木老人的家就坐落在这偏僻、充满幻想的果园里.我们从小就叫他“童话爷爷”.在
期刊
1rn去七百弄采风的那天,热辣辣的太阳炙烤大地,林间的鸣蝉都闭上了嘴,百隘大街上也看不到几个人.下午3点多,我顶着烈日,踏着斜挂在山间链珠般的石子马路,向七百弄山区弄耳山攀爬.rn来之前,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七百弄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大石山区.“弄”是石山间的平地,也叫弄场.弄的底部是大漏斗,大雨下来,所有的雨水都哗哗地集中到“弄”的低洼处,流进了消水坑.大雨一过,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给你存留一滴的机会.清末民初,七百弄山区属安阳府管辖.光绪三十年,地方推行了团局行政区规划,在这一带设七个团局行政单位,即
期刊
一rn人,是后被宋徽宗赐封为文惠侯的柳宗元;而城,是南疆重镇柳州.rn从解放北路往东,到东门城楼东端的柳江北岸,柳州城里这条主干道,叫文惠路.连接这条路的跨江大桥,叫文惠桥.这条路的中段,有座公园,叫柳侯公园.rn在柳州的街头巷尾问起柳宗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会说:他是我们的“老市长”呢!
期刊
陪父亲在田野里散步rn我准备去田野里走走.rn这片田野有一个时刻牵动我心弦的名字——桃源坝子,它处于滇东北腹地,空气和水源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每次回家,我都要去那里走走.rn湾湾田是个很小的村子,从东头走到西头只需要五分钟,我很快就出来了,然后就沿着村子旁的一大片麦地往南走去.时间尚早,整个桃源坝子被包裹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已有二指高的麦苗上,每片叶子都挂着至少一滴露水.在麦地间,走上一小段就会突然窜出一小片菜花地来,初升的阳光照在嫩黄色的菜花上,让人觉得这阳光是从天堂里跑着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匍匐在菜
期刊
母亲在一个霞光万丈的傍晚,走完了她80年的人生旅程.她静静地躺在院子中的灵棚里,像是睡着了一样.从她离世到第三天早上出殡,说是三天,实际不过就是一个白天和两个夜晚.那期间,我一直守在灵前,忽略了父亲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想什么.rn第三天上午,母亲的遗体火化之后又回到了家中,把骨灰装进了一口大红棺材里.按照风俗,在钉上棺盖之前,主事的要叮嘱一下家人,还有什么东西要给故去的人装进棺材带走,因为钉了棺盖棺材就再也不能打开.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他在屋子里急急地小跑出来,喊了一声等一下.我惊讶于他出现的突然,
期刊
1rn在这个秋日,早已白发苍苍的他,终于有机会想想几十年前的爱情.开始时他只在黄昏时分想一想,后来清晨和深夜也在想.想得越多,他越能感觉到当年自己错过了什么.只是他心里也很清楚,那是很遥远的事了.rn在这几十年间,他辗转于南北各地,打过仗,蹲过牢房,当过老师,做过文职,日子就这么白白地过去了,然而自己真正想留住的,却一点儿也没有留下.有时站在街市尽头的高楼上,挨着那扇蒙着灰尘的窗看尘世中来来往往的人,都隐忍地承受着慢性的痛苦,他真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期刊
太阳黄澄澄的,像一个刚破壳而出的鸡蛋.蛋黄澄澈,蛋清分明,悬挂在正前方,仿佛一个不偏不倚的坐标,和丁裕民始终保持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隆冬大寒,太阳发出的光与热本就有限,更何况又是这样的天气.有一段时间,丁裕民仿佛忘了目的地,只是跟着眼前又变成了鸡蛋摊饼样的太阳,无意识地向前滑行.说是无意识,但他对这条道是烂熟于心的,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穿过市区,驶入县道,车水马龙渐次退后.丁裕民的视野渐渐变得开阔,从后视镜看,公路变成了一条长长的黑绸带,就像是被车拖曳着的迎风招展的旗幡.前面就是黄河桥,丁裕民猛踩油门,车
期刊
我的老家在红土乡现在的稻池村保栈房组,那里是全村的最南端,也是全村的制高点.老屋旁边是1970年红土公社大会战时,几百劳力两三年修建的跃进水库.站在家门口,就看得到稻池的黄堰塘,这是那年以同样的方式修建的黄金水库.老辈人不习惯把这两个在后来很多年里保障下面几百亩水田灌溉的重要水利设施叫水库,简单地称作堰塘.两口堰塘相距三公里左右,像极了全村的两只眼.
期刊
在一个天高云淡秋意爽朗的日子,我中午刚从村小放学出来,在学校不远处的大榕树下有人在向我招手喊道:“二叔,你过来一下.”我定睛一看,是杨梦吉.按年纪我叫他哥,按辈分他得叫我叔.只见他站在榕树下,一脸的笑意.我们村口的这棵老榕树很大,树干要几个大人伸手才能抱得过来.它枝荣叶茂,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巨大的树冠挡住了炎炎烈日,树下清爽阴凉,是村民们下棋聊天的好地方.看得出来,杨梦吉在这里已经等我多时了,我以为他又要叫我带上猎狗翻翻去打猎,便说:“吉哥,我可没时间跟你去打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