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大多小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例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懂得谦让,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关心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总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行为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影响学校的学习,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我们的教育提供很大的帮助。俗话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呢?
1 在思想上进行教育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在学习中渗透行为习惯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③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2 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或家长,都要以身示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这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3 回归家庭,教师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因此可以利用家、教合作的方法能共同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成互通。如配合学习《爷爷奶奶好》这一课,教师可根据行为要求:会问候、有礼貌、有好吃的先让爷爷奶奶吃、做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等几方面制作表格让学生带给家长,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按表格中的项目实事求是地填写并给予记分,每周一次,看看自己孩子有没有进步,及时表扬,及时纠正。老师每周收一次,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把家长的意见和所填成绩读给同学们听。一个月后,学生在如何尊敬长辈方面就知道怎样做了。协调家长、学校两者在要求、准则方面的一致性是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决定性要素。把联系表做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家长反馈”集中家长的意见,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去实践,缩小认识与行动之间的差距,达到知行一致。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把教育做好,才能让学生适合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大多数的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行为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影响学校的学习,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我们的教育提供很大的帮助。俗话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呢?
1 在思想上进行教育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在学习中渗透行为习惯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③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2 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或家长,都要以身示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这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3 回归家庭,教师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因此可以利用家、教合作的方法能共同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成互通。如配合学习《爷爷奶奶好》这一课,教师可根据行为要求:会问候、有礼貌、有好吃的先让爷爷奶奶吃、做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等几方面制作表格让学生带给家长,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按表格中的项目实事求是地填写并给予记分,每周一次,看看自己孩子有没有进步,及时表扬,及时纠正。老师每周收一次,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把家长的意见和所填成绩读给同学们听。一个月后,学生在如何尊敬长辈方面就知道怎样做了。协调家长、学校两者在要求、准则方面的一致性是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决定性要素。把联系表做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家长反馈”集中家长的意见,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去实践,缩小认识与行动之间的差距,达到知行一致。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把教育做好,才能让学生适合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大多数的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