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一颗喜欢听故事的心,因为别人的故事总会出现一个最微小的细节触碰到你敏感的神经,从而共鸣,不管这故事是八卦,是悲剧,是离奇还是惊喜。所以,电视台的肥皂剧只用“家长里短”四个字就可以吸引众多女人的准点守候,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情不自禁地抽出纸巾掩面而泣。
不例外,我也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但我不大喜欢虚构的故事,而习惯阅读手写的历史。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第一本传记的,只记得书本的主角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属于书本世界里的二线明星,它不是你第一时间会追逐的偶像,但你仔细看过之后,绝对有种欲罢不能的瘾。琢磨别人的人生,可以让自己少走些弯路,毕竟,很多时候这些名人的生活也不见得一帆风顺。如果一辈子是眼一睁一闭就过去,那么能够浓缩到一本书里,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热爱传记的人,大多是耐得住性子的人,不求一目十行,只求知根知底。对于凯瑟琳·格雷厄姆,有过耳闻,知道她是《华盛顿邮报》的前掌舵人,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把自传名定为《个人历史》,这口气,连美国总统也不一定有胆表达。于是,我决定更耐心地一探究竟,500多頁的厚度里,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不是典型的传记主角,比如从小不被同学老师喜欢,或是生活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靠自己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她就是一个从懂事开始便立志要当好“贤妻良母”的人,她有优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著名的报人,母亲是名利场上风姿绰约的演说家,兄弟姐妹感情不错,朋友圈子全都围绕在上流社会。她就是上世纪的“绯闻女孩”,她需要做的,不过是好好念书,学学礼仪,寒暑假和家人去西部度假,去欧洲旅游,偶尔举办个Party呼朋引伴来家里聚餐。
这样一个姑娘,给人的印象是更适合当少奶奶还是成为新闻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答案不言而喻。
但故事若是说到这里就“如有雷同”,那实在太没劲了。遇上命中注定的菲尔,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确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颇有才华抱负的丈夫继承了岳父的事业,将《华盛顿邮报》办得有声有色,而她怀孕、生小孩,像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给孩子做衣服,将他们抚养成人。她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这样快乐,“中年危机”却过早来临,菲尔出轨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明目张胆地当着她的面与情人眉来眼去,说话大声,脾气暴躁,不能控制情绪;后来菲尔被检查出患有深度抑郁症,在一个看似平和的日子里,在家举枪自杀……
她的世界瞬间崩塌。她迷茫,她无措,不过是拿写字当个业余爱好的女人,却要冲入男人的领域,接手危机重重的《华盛顿邮报》。写到这里,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笔调突然变得平静,女人天生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能力,展露无遗。她变得有胆魄、有决断力,与总编辑本·布莱德利联手带领同事不顾一切挖掘新闻真相,促成了“水门事件”的报道成功,赢得普利策奖,这才有后来尼克松的下台。
看这本书,我最常有的动作就是读到某个部分,不自觉地把它反过来盖住,然后在心里默默回味当中的细节。如果我是她,我也会这么做吗?
都说传记是坑爹的励志故事合集,它让某些做白日梦的人拥有可以追逐的实例。说这句话的人真的耐着性子好好读完过一本传记吗?我有些怀疑。《个人历史》就不是这样一本书,至少你的白日梦里不可能出现“丈夫开枪自杀”的情节。一个随着《华盛顿邮报》成长的女人,一手创造了历史事件,她的确具备“个人历史”的气场。但谁的一生又不是一段历史?几十年光阴,太多大声的哭,太多放肆的笑,太多值得纪念的场景,太多忘却不了的画面,最后,和你一起闭眼。
在某个影评专栏里看过这么一句话:你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十二个字,像是一股温暖的血液流入细胞,让人明白真就有这样一些人,也许他们的生命与你并无交集,但却不妨碍我们通过文字进入他们的人生。了解他们之后,这样的一些人,会让你想努力,变得和TA—样好。
生命不只是一种绝对,还有更多更多的可能,等着你去发掘。无论它们是否完美,在没有见识到这个世界足够的美好之前,你怎么舍得封印自己的好奇心?
不例外,我也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但我不大喜欢虚构的故事,而习惯阅读手写的历史。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第一本传记的,只记得书本的主角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属于书本世界里的二线明星,它不是你第一时间会追逐的偶像,但你仔细看过之后,绝对有种欲罢不能的瘾。琢磨别人的人生,可以让自己少走些弯路,毕竟,很多时候这些名人的生活也不见得一帆风顺。如果一辈子是眼一睁一闭就过去,那么能够浓缩到一本书里,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热爱传记的人,大多是耐得住性子的人,不求一目十行,只求知根知底。对于凯瑟琳·格雷厄姆,有过耳闻,知道她是《华盛顿邮报》的前掌舵人,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把自传名定为《个人历史》,这口气,连美国总统也不一定有胆表达。于是,我决定更耐心地一探究竟,500多頁的厚度里,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不是典型的传记主角,比如从小不被同学老师喜欢,或是生活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靠自己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她就是一个从懂事开始便立志要当好“贤妻良母”的人,她有优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著名的报人,母亲是名利场上风姿绰约的演说家,兄弟姐妹感情不错,朋友圈子全都围绕在上流社会。她就是上世纪的“绯闻女孩”,她需要做的,不过是好好念书,学学礼仪,寒暑假和家人去西部度假,去欧洲旅游,偶尔举办个Party呼朋引伴来家里聚餐。
这样一个姑娘,给人的印象是更适合当少奶奶还是成为新闻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答案不言而喻。
但故事若是说到这里就“如有雷同”,那实在太没劲了。遇上命中注定的菲尔,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确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颇有才华抱负的丈夫继承了岳父的事业,将《华盛顿邮报》办得有声有色,而她怀孕、生小孩,像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给孩子做衣服,将他们抚养成人。她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这样快乐,“中年危机”却过早来临,菲尔出轨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明目张胆地当着她的面与情人眉来眼去,说话大声,脾气暴躁,不能控制情绪;后来菲尔被检查出患有深度抑郁症,在一个看似平和的日子里,在家举枪自杀……
她的世界瞬间崩塌。她迷茫,她无措,不过是拿写字当个业余爱好的女人,却要冲入男人的领域,接手危机重重的《华盛顿邮报》。写到这里,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笔调突然变得平静,女人天生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能力,展露无遗。她变得有胆魄、有决断力,与总编辑本·布莱德利联手带领同事不顾一切挖掘新闻真相,促成了“水门事件”的报道成功,赢得普利策奖,这才有后来尼克松的下台。
看这本书,我最常有的动作就是读到某个部分,不自觉地把它反过来盖住,然后在心里默默回味当中的细节。如果我是她,我也会这么做吗?
都说传记是坑爹的励志故事合集,它让某些做白日梦的人拥有可以追逐的实例。说这句话的人真的耐着性子好好读完过一本传记吗?我有些怀疑。《个人历史》就不是这样一本书,至少你的白日梦里不可能出现“丈夫开枪自杀”的情节。一个随着《华盛顿邮报》成长的女人,一手创造了历史事件,她的确具备“个人历史”的气场。但谁的一生又不是一段历史?几十年光阴,太多大声的哭,太多放肆的笑,太多值得纪念的场景,太多忘却不了的画面,最后,和你一起闭眼。
在某个影评专栏里看过这么一句话:你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十二个字,像是一股温暖的血液流入细胞,让人明白真就有这样一些人,也许他们的生命与你并无交集,但却不妨碍我们通过文字进入他们的人生。了解他们之后,这样的一些人,会让你想努力,变得和TA—样好。
生命不只是一种绝对,还有更多更多的可能,等着你去发掘。无论它们是否完美,在没有见识到这个世界足够的美好之前,你怎么舍得封印自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