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延时摄影?简单地说,就是拍摄者用较低的帧速率拍出若干图像或视频,然后将这些图像或视频通过软件组合起来,再用影视片正常或较快的播放速率进行播放的一种摄影技术。由于延时摄影这种特殊的镜头表达方式既能增强片子的画面表现力,又能提供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编导喜欢在自己的片子中使用这项技术。作为党员教育片的拍摄者,我们经常要参与一些实用技术片和人物片的拍摄工作,若能深刻理解延时摄影的表达方式,并熟练应用延时摄影的拍摄方法,必能极大提高片子的画面表现力。
技术原理
延时摄影的技术原理与我们儿时接触过的翻书动画很相似。翻书动画是将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一页一页地画下来,然后迅速翻看书页,就能看到这件事物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翻书动画的每一页就相当于延时摄影的每一帧,区别在于延时摄影是用镜头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其表现力更强,拍摄周期也更长。比如拍摄一朵花由待放到怒放的过程,大概就需要70多个小时的时间。
正常视频的帧速率是在每秒24帧至30帧之间,也就是说,当画面以每秒24幅至30幅的速度播放一段正常拍摄的画面时,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被摄物运动速率与其实际运动速率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延时摄影则是将摄像机设置为较慢的速度拍摄,或用单反相机每间隔一定时间拍摄一张图片,播放时则仍采用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这样一来,在屏幕上就会看到快速移动的被摄物。再用上面提到的一朵花的开放来举例。假设花的开放过程需要72个小时,我们可以每隔30分钟为花拍摄一张图片,72个小时可以拍摄144张图片。我们把这144张图片组成一个视频,再以每秒24帧速率播放,那么我们只需要6秒钟就可以看到这朵花的整个开放过程。
利用延时摄影这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很多奇异的视频画面,以表达正常图像无法表达的镜头语言。比如,让云彩像水一样流动,以表现时间的流逝;让一座高楼俯仰间平地而起,以表现城市迅猛的发展速度;让科教片中的植株在几秒钟长成,以使观者瞬间清晰地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等等。当然,不同的被摄物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拍摄者掌握好拍摄不同被摄物所需要的间隔时间,即拍摄者要明确被摄物发展变化的速度、拟定播放时长、拍摄间隔时间三者间的关系。其中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现提供给读者以供参考:
拍摄者只有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让延时摄影的画面看上去更自然流畅。文中画面是笔者的一篇习作(如图示),拍摄的是冰块的融化过程。笔者用定焦单反相机每隔10秒钟拍摄一张冰块融化图片,连续拍摄了144张,然后组合成一个6秒的视频,播放后可以完整地看到冰块的消融过程。
拍摄的方法
根据延时摄影的技术原理,其拍摄工具可以选择摄像机,也可以选择单反数码相机。由于现在主流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像素都能达到千万以上,完全符合高清视频1920×1080分辨率的要求,而且操作起来还简单快捷,因此笔者建议拍摄者最好选择数码单反相机进行延时拍摄。此外,采用数码单反相机还有很多优点:它的超高像素有利于视频的后期处理,轻松制作出包括画面平移等效果的影像;全面掌握曝光过程,因为数码相机的光圈、快门、ISO、白平衡都是可控的;可随时查看拍摄下的照片,控制拍摄的进程和效果。
确定了拍摄器材后,我们就要做好器材准备工作。首先,最好选择有曝光时间间隔控制功能的相机(多数中端数码单反相机都有这个功能)。如果你的相机没有这个功能,可以准备一个外置的遥控快门实现这一功能;其次,如果没有遥控器,拍摄者可以将相机连接电脑,通过软件进行控制,尼康的操作软件是Nikon Camera Control Pro,佳能的操作软件是Canon EOS Utility;其三,需要准备一个稳定的三脚架,因为拍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抖动都会对最后的视频造成影响;第四,需要准备一块中灰滤镜,用来在白天降低快门速度,因为更慢的快门速度可以带来更真实的视频效果;最后,在拍摄前还需要准备充足的存储卡和电池,如果是连接电脑的话,注意照片保存盘的硬盘空间剩余情况,存储卡不仅仅是存储大小的问题,卡的存储速度也会影响到拍摄间隔,所以配备几张高速大容量存储卡是很有必要的。
器材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要计算好被摄物的拍摄间隔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的原则是变化越快的场景间隔时间越短。笔者提供一个不同被摄物的时间间隔值,供读者参考:拍摄大风天快速移动的云层,时间间隔可以设定为1~2秒,慢速的云可以设定为5~10秒;拍摄太阳在地面上移动的影子,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10~20秒,太阳在晴朗天空的轨迹,可设置为20~30秒,星星在天空中运行的状态,时间间隔可设定为10~60秒,日落时太阳的特写可设置为1~2秒;拍摄城市的人群,时间间隔可设定为1~2秒;制作实用技术片时拍摄植物生长的状态,时间间隔可设定为5~40分钟(主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调整拍摄间隔时间)。通常情况下,延时摄影拍摄间隔时间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更多还需要拍摄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拍摄经验,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一旦确定,就不能再随便更改了。有一种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当不确定采用多少时间间隔时,选定一个时间,然后等分时间,用等分的时间间隔去拍摄。比如计划用4秒间隔的照片来制作视频,可以在拍摄的时候用2秒间隔进行拍摄,这样在后期制作中,如果觉得2秒的不合适,可以抽掉其中等分时间的照片,一样能得到用4秒间隔拍摄的照片。这个做法只适用于曝光时间小于间隔时间的拍摄,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等夜景的时候就不适用了。
拍摄者还要设置好拍摄参数。拍摄照片时,应当将相机所有设置调到手动模式:使用M档拍摄,禁用自动对焦和自动白平衡,这样能够保证每一张照片的曝光值都是一致的,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不出现视频闪烁的问题。另外,像正常拍摄照片一样,拍摄者切勿忘记调整好光圈和快门数值。光圈通常不宜过小,小光圈虽然能带来大景深,但也会拍下镜头和CCD上灰尘的印迹,以及产生光线衍射。F8往上都是比较合适的光圈。一般在确定的光线下,光圈确定,快门速度肯定也是确定的。但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应适当调低快门速度,以避免出现视频闪烁问题。
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数码单反拍摄,视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闪烁问题,尤其是在光线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中。为了尽可能避免视频出现闪点,就必须注意调整好快门速度。怎么调整呢?这时,我们在器材准备中提到的中灰滤镜就派上用场了。中灰滤镜的作用就是降低快门速度,使移动的物体产生模糊效果,同时还可避免采用小光圈带来的麻烦。当然,快门速度也并非越慢越好,过于模糊会看不清拍摄主体的动作。通常而言,曝光时间应该小于拍摄间隔时间的一半。比如在拍摄星空的时候,太长时间的曝光会拍出星轨,间隔时间过长,视频看起来又会显得不连贯。所以如何掌握恰到好处的中间值,还需要拍摄者在实践中自己摸索。
在延时摄影的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设置帧速率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每一帧的曝光时间问题。因为曝光时间的长短不同,也会使拍摄到的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帧速率和每一帧曝光时间的关系是:曝光时间要小于每一帧的间隔时间。延时摄影中帧的曝光时间决定了最后得到的画面中运动物体的模糊程度,每一帧的曝光时间越长,画面中移动物体的模糊程度就越大,反之移动物体就越清晰。所以,为了得到更加模糊更加平顺的物体运动效果,我们就要尽可能加大曝光时间。
技术原理
延时摄影的技术原理与我们儿时接触过的翻书动画很相似。翻书动画是将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一页一页地画下来,然后迅速翻看书页,就能看到这件事物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翻书动画的每一页就相当于延时摄影的每一帧,区别在于延时摄影是用镜头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其表现力更强,拍摄周期也更长。比如拍摄一朵花由待放到怒放的过程,大概就需要70多个小时的时间。
正常视频的帧速率是在每秒24帧至30帧之间,也就是说,当画面以每秒24幅至30幅的速度播放一段正常拍摄的画面时,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被摄物运动速率与其实际运动速率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延时摄影则是将摄像机设置为较慢的速度拍摄,或用单反相机每间隔一定时间拍摄一张图片,播放时则仍采用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这样一来,在屏幕上就会看到快速移动的被摄物。再用上面提到的一朵花的开放来举例。假设花的开放过程需要72个小时,我们可以每隔30分钟为花拍摄一张图片,72个小时可以拍摄144张图片。我们把这144张图片组成一个视频,再以每秒24帧速率播放,那么我们只需要6秒钟就可以看到这朵花的整个开放过程。
利用延时摄影这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很多奇异的视频画面,以表达正常图像无法表达的镜头语言。比如,让云彩像水一样流动,以表现时间的流逝;让一座高楼俯仰间平地而起,以表现城市迅猛的发展速度;让科教片中的植株在几秒钟长成,以使观者瞬间清晰地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等等。当然,不同的被摄物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拍摄者掌握好拍摄不同被摄物所需要的间隔时间,即拍摄者要明确被摄物发展变化的速度、拟定播放时长、拍摄间隔时间三者间的关系。其中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现提供给读者以供参考:
拍摄者只有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让延时摄影的画面看上去更自然流畅。文中画面是笔者的一篇习作(如图示),拍摄的是冰块的融化过程。笔者用定焦单反相机每隔10秒钟拍摄一张冰块融化图片,连续拍摄了144张,然后组合成一个6秒的视频,播放后可以完整地看到冰块的消融过程。
拍摄的方法
根据延时摄影的技术原理,其拍摄工具可以选择摄像机,也可以选择单反数码相机。由于现在主流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像素都能达到千万以上,完全符合高清视频1920×1080分辨率的要求,而且操作起来还简单快捷,因此笔者建议拍摄者最好选择数码单反相机进行延时拍摄。此外,采用数码单反相机还有很多优点:它的超高像素有利于视频的后期处理,轻松制作出包括画面平移等效果的影像;全面掌握曝光过程,因为数码相机的光圈、快门、ISO、白平衡都是可控的;可随时查看拍摄下的照片,控制拍摄的进程和效果。
确定了拍摄器材后,我们就要做好器材准备工作。首先,最好选择有曝光时间间隔控制功能的相机(多数中端数码单反相机都有这个功能)。如果你的相机没有这个功能,可以准备一个外置的遥控快门实现这一功能;其次,如果没有遥控器,拍摄者可以将相机连接电脑,通过软件进行控制,尼康的操作软件是Nikon Camera Control Pro,佳能的操作软件是Canon EOS Utility;其三,需要准备一个稳定的三脚架,因为拍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抖动都会对最后的视频造成影响;第四,需要准备一块中灰滤镜,用来在白天降低快门速度,因为更慢的快门速度可以带来更真实的视频效果;最后,在拍摄前还需要准备充足的存储卡和电池,如果是连接电脑的话,注意照片保存盘的硬盘空间剩余情况,存储卡不仅仅是存储大小的问题,卡的存储速度也会影响到拍摄间隔,所以配备几张高速大容量存储卡是很有必要的。
器材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要计算好被摄物的拍摄间隔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的原则是变化越快的场景间隔时间越短。笔者提供一个不同被摄物的时间间隔值,供读者参考:拍摄大风天快速移动的云层,时间间隔可以设定为1~2秒,慢速的云可以设定为5~10秒;拍摄太阳在地面上移动的影子,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10~20秒,太阳在晴朗天空的轨迹,可设置为20~30秒,星星在天空中运行的状态,时间间隔可设定为10~60秒,日落时太阳的特写可设置为1~2秒;拍摄城市的人群,时间间隔可设定为1~2秒;制作实用技术片时拍摄植物生长的状态,时间间隔可设定为5~40分钟(主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调整拍摄间隔时间)。通常情况下,延时摄影拍摄间隔时间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更多还需要拍摄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拍摄经验,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一旦确定,就不能再随便更改了。有一种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当不确定采用多少时间间隔时,选定一个时间,然后等分时间,用等分的时间间隔去拍摄。比如计划用4秒间隔的照片来制作视频,可以在拍摄的时候用2秒间隔进行拍摄,这样在后期制作中,如果觉得2秒的不合适,可以抽掉其中等分时间的照片,一样能得到用4秒间隔拍摄的照片。这个做法只适用于曝光时间小于间隔时间的拍摄,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等夜景的时候就不适用了。
拍摄者还要设置好拍摄参数。拍摄照片时,应当将相机所有设置调到手动模式:使用M档拍摄,禁用自动对焦和自动白平衡,这样能够保证每一张照片的曝光值都是一致的,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不出现视频闪烁的问题。另外,像正常拍摄照片一样,拍摄者切勿忘记调整好光圈和快门数值。光圈通常不宜过小,小光圈虽然能带来大景深,但也会拍下镜头和CCD上灰尘的印迹,以及产生光线衍射。F8往上都是比较合适的光圈。一般在确定的光线下,光圈确定,快门速度肯定也是确定的。但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应适当调低快门速度,以避免出现视频闪烁问题。
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数码单反拍摄,视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闪烁问题,尤其是在光线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中。为了尽可能避免视频出现闪点,就必须注意调整好快门速度。怎么调整呢?这时,我们在器材准备中提到的中灰滤镜就派上用场了。中灰滤镜的作用就是降低快门速度,使移动的物体产生模糊效果,同时还可避免采用小光圈带来的麻烦。当然,快门速度也并非越慢越好,过于模糊会看不清拍摄主体的动作。通常而言,曝光时间应该小于拍摄间隔时间的一半。比如在拍摄星空的时候,太长时间的曝光会拍出星轨,间隔时间过长,视频看起来又会显得不连贯。所以如何掌握恰到好处的中间值,还需要拍摄者在实践中自己摸索。
在延时摄影的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设置帧速率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每一帧的曝光时间问题。因为曝光时间的长短不同,也会使拍摄到的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帧速率和每一帧曝光时间的关系是:曝光时间要小于每一帧的间隔时间。延时摄影中帧的曝光时间决定了最后得到的画面中运动物体的模糊程度,每一帧的曝光时间越长,画面中移动物体的模糊程度就越大,反之移动物体就越清晰。所以,为了得到更加模糊更加平顺的物体运动效果,我们就要尽可能加大曝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