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们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形态在世界各地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特殊符号标志,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又一次盛行的今天,我们要重拾曾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文化之精神,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能够冲破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范围之内的枷锁,走向中国大地,走向世界各国,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精神
我国拥有不计其数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更是独树一帜,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等,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现阶段,我们如何对传统体育文化之精神进行一系列探索,让年轻人真正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之所在,也了解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我国优秀历史体育文化的奠基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和谐体育”发展的基础和手段。
一、在文化精神前提下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众所周知,人们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才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民族性格的体现,对人们价值观等多种观念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铺垫作用。李宗桂先生曾说过:“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建设要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撑,是劳动人民的实践劳动之精华,是民族文化产物之精髓”。在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一应俱全的接受,正所谓“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层次上,融合现代体育的精神理念进行创新,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中获得有效传播的发展方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革,同时加强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与体育文化的积极合作,探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进优秀人才,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对现实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
在奥林匹克精神理念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中,它不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媒体等合作与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更高、更快、更强”、“永争第一”等口号的作用下,奥林匹克运动会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变得偏激极端,不惜一切代价超越别人。我国一直坚持“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坚持中道,保持宽柔、雍容、平和的态度,因此,这对我国走向奥林匹克道路带来了优质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的基础上讲究“中庸”思想和“中和”理念的儒家文化思想,使得我国人民的和谐意识得到发展和提高,也促进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的有效形成。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之精神内涵,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支撑,只有真正能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合二为一,对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建设就会形成良好的發展空间。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多个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中一直保持霸主的地位,这些体育精神理念一直支撑着多数奥运健儿们奋发前进。若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出现在奥运会当中,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体育爱好者加入进来,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价值观。人们的思想理念的形成需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助力和指导,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才能够在追求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道路上卖力前进。
(一)拓宽我国体育文化哲学价值的研究
在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全球体育文化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文化运动当中,而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因人们的认知水平较低而逐渐被忽视,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因为知道的人数较少而逐渐被放弃,单一体育文化却在发展中蒸蒸日上。我国大多数体育学者也仅仅重视对大众体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少数体育学者提到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些学者并非少数民族土著,他们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与少数民族土著有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上升到哲学领域,但是哲学学者极少有精通传统体育文化者,若与哲学领域结合,需要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者、体育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升华,也使得我国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二)在民族团结基础上传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自封建社会末年起,我国体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受到严重重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才得以逐渐恢复。但我国急于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精神,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有些忽视。直到最近20年才真正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自形成以来,就受到少数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每逢举办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时,就会激起在外求学或务工的人员回乡参与活动的欲望。通过活动的成功举办,各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了融合,创新的空间也大大增加。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各民族之间交流活动增多,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机会也逐年递增。
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现代体育一样有明文规则规定,通常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规则都是约定俗成的比赛内容。在活动期间,少数民族就根据该民族独特的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比赛,没有了明文规定的传统体育加入了情感色彩,人们以这种形式比赛就使得内心得到满足感,以愉悦的心情加入到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精神感到非常富足。苗族芦笙会历来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焦点,它巧妙地将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在加强人们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还收获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再如赛龙舟,在我国多个民族当中都盛为流行,在龙舟比赛中,需要龙舟上的人团结一致同方向奋力划动。
(三)构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我国经济、政治文明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我国具有上下5000年优秀灿烂文化,要使这些优质文化屹立于世界发展之巅,就必须逐渐向世界各国展现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世界各国已经见识到我国优秀的琴棋书画之文化以及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游泳之强悍。但我国更为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美还没有完全走向世界,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瑰宝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为之震撼。目前,为了能够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保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创新,将传统体育之技巧进行复制、整理,坚持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多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果的形成,并源远流长。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认可的今天,要想在我国人民群众甚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就必须使其能够产生影响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认知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其中认真研究传统体育,带领团队进行国内或国外的传统体育文化汇报演出,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带入世界人民的视线,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结语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只有极少一部分年纪较大的工作者依旧坚持在第一战线,而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更多走向城镇进行发展。我们要采取一定措施吸引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促进体育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鼎,杨建鹏.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10):39-42,6.
[2]念贵,田祖国,黄文武等.活着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6):61-65.
[3]王光,郭震.桂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SWOT分析与保护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8 (11):76-80.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精神
我国拥有不计其数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更是独树一帜,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等,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现阶段,我们如何对传统体育文化之精神进行一系列探索,让年轻人真正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之所在,也了解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我国优秀历史体育文化的奠基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和谐体育”发展的基础和手段。
一、在文化精神前提下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众所周知,人们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才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民族性格的体现,对人们价值观等多种观念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铺垫作用。李宗桂先生曾说过:“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建设要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撑,是劳动人民的实践劳动之精华,是民族文化产物之精髓”。在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一应俱全的接受,正所谓“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层次上,融合现代体育的精神理念进行创新,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中获得有效传播的发展方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革,同时加强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与体育文化的积极合作,探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进优秀人才,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对现实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
在奥林匹克精神理念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中,它不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媒体等合作与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更高、更快、更强”、“永争第一”等口号的作用下,奥林匹克运动会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变得偏激极端,不惜一切代价超越别人。我国一直坚持“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坚持中道,保持宽柔、雍容、平和的态度,因此,这对我国走向奥林匹克道路带来了优质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的基础上讲究“中庸”思想和“中和”理念的儒家文化思想,使得我国人民的和谐意识得到发展和提高,也促进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的有效形成。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之精神内涵,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支撑,只有真正能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合二为一,对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建设就会形成良好的發展空间。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多个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中一直保持霸主的地位,这些体育精神理念一直支撑着多数奥运健儿们奋发前进。若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出现在奥运会当中,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体育爱好者加入进来,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价值观。人们的思想理念的形成需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助力和指导,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才能够在追求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道路上卖力前进。
(一)拓宽我国体育文化哲学价值的研究
在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全球体育文化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文化运动当中,而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因人们的认知水平较低而逐渐被忽视,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因为知道的人数较少而逐渐被放弃,单一体育文化却在发展中蒸蒸日上。我国大多数体育学者也仅仅重视对大众体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少数体育学者提到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些学者并非少数民族土著,他们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与少数民族土著有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上升到哲学领域,但是哲学学者极少有精通传统体育文化者,若与哲学领域结合,需要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者、体育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升华,也使得我国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二)在民族团结基础上传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自封建社会末年起,我国体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受到严重重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才得以逐渐恢复。但我国急于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精神,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有些忽视。直到最近20年才真正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自形成以来,就受到少数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每逢举办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时,就会激起在外求学或务工的人员回乡参与活动的欲望。通过活动的成功举办,各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了融合,创新的空间也大大增加。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各民族之间交流活动增多,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机会也逐年递增。
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现代体育一样有明文规则规定,通常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规则都是约定俗成的比赛内容。在活动期间,少数民族就根据该民族独特的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比赛,没有了明文规定的传统体育加入了情感色彩,人们以这种形式比赛就使得内心得到满足感,以愉悦的心情加入到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精神感到非常富足。苗族芦笙会历来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焦点,它巧妙地将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在加强人们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还收获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再如赛龙舟,在我国多个民族当中都盛为流行,在龙舟比赛中,需要龙舟上的人团结一致同方向奋力划动。
(三)构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我国经济、政治文明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我国具有上下5000年优秀灿烂文化,要使这些优质文化屹立于世界发展之巅,就必须逐渐向世界各国展现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世界各国已经见识到我国优秀的琴棋书画之文化以及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游泳之强悍。但我国更为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美还没有完全走向世界,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瑰宝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为之震撼。目前,为了能够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保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创新,将传统体育之技巧进行复制、整理,坚持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多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果的形成,并源远流长。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认可的今天,要想在我国人民群众甚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就必须使其能够产生影响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认知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其中认真研究传统体育,带领团队进行国内或国外的传统体育文化汇报演出,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带入世界人民的视线,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结语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只有极少一部分年纪较大的工作者依旧坚持在第一战线,而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更多走向城镇进行发展。我们要采取一定措施吸引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促进体育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鼎,杨建鹏.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10):39-42,6.
[2]念贵,田祖国,黄文武等.活着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6):61-65.
[3]王光,郭震.桂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SWOT分析与保护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8 (1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