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必修课开设的断想

来源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年大学初创时期,为吸引老年学员入校,助推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多采取以学定教,因需设课。随着各地老年大学生源的逐步稳定和《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方式也应顺势而动,适时调整设置布局以适应时代诉求,满足学员需求,体现教育要求。为此,湖北省老年大学提出了“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思路。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搭配,改变了湖北省老年大学现存的课程设置模式,推动了课程群布局从零散拼接变为系统组合,学习主体从怡情怡性学习变为终身接受,课程内容从需求性配置变为规范性导入。
  公共必修課设置的必要性
  湖北省老年大学设置公共必修课的初衷是引导老年大学教育逐步回归学校属性和教育本性。长期以来,老年大学和社会对老年大学教育职能定位模糊,存在一定的误读。一方面,老年大学有自我矮化的思想。认为老年大学在教育体系中地位尴尬,说它姓“教”姓“学”,却又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任务都不搭界,游离于教育的边缘,不能充分利用教育机构的高地实现教育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老年大学职能认识的片面化。社会和许多老年大学学员认为老年大学是“聚乐”“聚聊”“聚玩”之所,侧重个人兴趣、爱好,主修娱乐辅修学业,这也使老年大学的神圣教育职能被打折。引入公共必修课理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对老年大学教育职能认识的纠偏效果,老年大学作为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负有特殊的教育职责,其课程配置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匹配其教育职能,而不能仅仅依从个体爱好而设定。同时公共必修课的介入,强化了老年学员对老年大学教育规范化的认同,有利于矫正其对老年教育的认知。
  公共必修课的设置改变了专业选修课“独撑老年教育”的局面,课程的深层次建设由纵向拓深转向横向拓宽,不仅增加课程数量,促成课程体系完善,而且老年教育的知识面和点都得以覆盖,弥补了老年学员知识的短板。受教育资源限制,老年学员选修专业课门数有限,知识面相对狭窄,聚焦本专业知识的提升,忽视其他专业知识学习,造成知识的跛腿和盲区,人生修养的残缺。公共必修课的普及,引导老年学员从追随兴趣爱好的感性学习,走向与时代同步、与社会融合的理性学习,把受教育当作人生的享受、永久追求。这样既有利于完成老年学员的再社会化,也才能最终完成老年大学的教育使命。
  公共必修课的设计
  湖北省老年大学的公共必修课,从概念上具备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的形,课程内容却与高校公共必修课大相径庭。借用公共必修课概念的“壳”,意在凸显其“公共”“必修”的特质,强化此类课程的基础性、应知性和普适性,突出学习此类课程的必要性和约束力。虽然推广公共必修课势在必行,但因为老年学员管理的特殊性,湖北省老年大学在公共必修课推广中没有采取“硬着陆”,强制老年学员学习;而是依靠打造高质量的授课来吸引学员,使他们认清公共必修课的性质、特点,自觉、自愿融入课程学习,实现公共必修课嵌入课程体系的“软着陆”。
  公共必修课程的融入必然对原有课程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课程的重复、交叉,课程结构的失调都是必然的。因此重组课程体系,保持选修课的大框架不变,夯实老年教育的基础课程,形成课程的科层结构和扁平组合的统一。“科层结构”即“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宏观构架。从微观层面上,对公共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各自的扁平组合,课程扁平组合绝不是课程堆砌,其目的最终要达到填充专业选修课际间的缝隙、填充老年人必需知识的空白、填充社会进步时留下的知识鸿沟。
  公共必修课添置是根据老年学员知识背景和学校既有选修课的现状,依循老年学员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社会上的外在需要而定,内容围绕老年人所思、所想、所盼,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通俗性。公共必修课分为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老年人生活基本知识和老年人生活基本技能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罗列课程若干门,课程间互相支撑,基本覆盖老年基础教育的全部。而对现有专业选修课内容进行修剪、拔高,提升其专业知识层阶,构建品牌特色课程。
  通识教育一以贯之
  梅贻琦先生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湖北省老年大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公共必修课中,将人格和公民教育、开阔知识视界和见识、情怀培养一以贯之。老年教育公共必修课被植入通识教育理念,将课程的知识学习转化为修养人格、获取智慧和涵养情怀,超越知识本身,建构永久的学习能力。以求德、求知、求智为牵引,推进课程建设,最终通向终身学习的彼岸。
  一曰求德。此处“德”是指政治信仰和修身之德。政治建校是所有老年大学立校之本,老年学员不能因身份退岗而思想退坡。公共必修课要高擎思想教育大旗,为老年学员思想“补钙”。老年大学的专业学习固然能起到修德的作用,但自觉修养需要引导,需要有意识地培植,公共必修课就是要从思想深处为老年学员修德铸魂。
  二曰求知。因为历史的缘由,多数老年学员学历不高,知识不够完备,所以教育“充电”是必然的。公共必修课补充的是老年学员以往知识的欠缺、当下知识的不足、基本老年常识的匮乏。求知之路是漫长的,不要在“嬉乐”中荒废求知的心志。
  三曰求智。“知”为具象的理论和技能,而老年学员要从知中获取“智”。“智”乃是一种判断力和思辨力,是处理社会、家庭、教育等各种问题的首要能力。只有“睿智者”才能不落入他人的利益陷阱,才能柔性地化解各种矛盾,才能让自己年愈长心志愈坚。“智”来源于“知”后的思考,学“知”才能获“智”。
其他文献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对于物质的需求不仅仅是质量的当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都市,衣食住行,无一不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我们仅从“衣”的角度入手,在当今都市快时尚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服饰的另一种理念,另一种形态,另一种追求——有手工参与的,相对更加有不可复制性的手工服装的调查。人们愿意接受手工服饰吗?如果愿意,理由是什么?这类服装有什么优点?如果不愿意,弊端又是什么?这类服饰在大众眼中与快
期刊
编者按:本文是贺正需教授2008年暑期在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辅导讲座上的报告.讲座的ppt已在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网站发布.本文根据贺教授的建议,在ppt和现场录像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不断发生改变。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工作的开展需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也在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提升小学生写作兴趣与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但就现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其教学方法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整体教学环境影响下的作文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相关探讨。 
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都是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因为都是新闻,所以都要求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结构都要求有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画面以介绍说明为主,力图给观众全面、系统、清晰的视觉呈现。电视新闻画面的“构图”也有一定的原理及规律,讲求
期刊
rhTNF-α是一种具有较强抗癌活性的蛋白质,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它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做了大量工作[1,2].破碎萃取联合操作是对双水相萃取和珠磨法破碎的发展和集成.它的出现给rhTN
课堂教学灵感看似神秘莫测,其实是隐性备课的作用。要想经常捕捉到课堂教学的灵感,教师需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国库集中收支制度的优化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的,对此本文主要对其具体的成效、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
期刊
权威引导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关注上,它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测量了C60粉末压片在50~250 nm波长范围内的真空紫外(UVU)反射光谱,并依据Kramers-Kronig关系,计算出吸收光谱.获得的10个吸收峰,均与等离子体的元激发和从
摘 要:身体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是学习、工作、幸福生活的充要条件。身体健康不仅取决于保证营养的供应,还取决于持之以恒的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运动健康;养成习惯;提升素质  一、我国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目前学生中运动惰性不愿活动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相对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据相关资料显示:课间操有三分之二学生马马虎虎,80%的学生一周内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