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学习化学更投入,理解化学知识更到位,甚至一生热爱化学,终生为之奋斗。但在具体的实验中,存在着一些违规现象,不尽如人意。从心理学“人人都是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分析,源自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自卑与挫败心理。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与尊重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平时自己的学习不好,化学分数相对较低,和那些比自己好的学生一起实验,一些学生平时就有自卑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大多是白眼,听到的大多是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被忽视。因此,他们对化学实验常持回避和抵触情绪,加上实验中的“管事的”与“能人”多,这些学生自然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参与实验过程能求得自身的安全,省得遭人嘲笑。这样,就使他们对小组实验的参与感不强。学生每次实验自然就很有挫败感,不参与,游离于课堂之外。所以,应加强对初三学生化学实验参与感的教育,让他们不再自卑,并树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第二,焦虑与脆弱心理。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焦虑实验是否能完成,担心自己操作是否会操作不当,操作不当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越想越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干扰个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对实验中所获信息的加工与保持,导致实验失败。而实验中碰到一些突发事情时,他们往往只会考虑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而忽视了事情可能引发的后果,所以他们情感上很脆弱,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种挫折和伤害,实验操作到一半就在一边看别的小组同学做,自己首先放弃了,承受不了失败。因此,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
第三,人格异常心理。人格异常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学生绝大多数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中成长,其中许多学生在家过着小皇帝般、小公主般的日子,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体现在实验中就只顾自己去做,不问同学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化学实验,规范操作很重要。然而初三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对错是非善恶不太清晰。中学生受认识水平限制,往往会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理解实验中的道德要求,甚至拒绝实验规范。这就造成了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儿童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学校教育,学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认清实验违规的危害,在实验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形成合理的做法,而不是意气用事,不计后果,行为被突发性动机或本能支配,自制力差,易发生冲动和不正常的意志倾向,出现不该出现的实验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违规行为,做到规范实验呢?
对策一:强化操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①化学教师自身做好实验榜样。每次课上的实验,化学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师的实验成功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实验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按规范去操作就能成功的心理需求。②依靠化学知识的魅力。化学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验操作去感化学生,还可以去讲述化学家们反复实验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亲手做实验的规则及其意义。这样,实验中学生就会从积极的行为出发,避免一些违规的行为及心理。
对策二:表扬性鼓励。表扬可以让学生奋发向上,自我进行肯定,激发化学实验的潜能。既然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心理追求,所以化学实验课上对于实验中积极参与者要表扬,更要肯定平时成绩处于中游和下游的学生。越是在实验中不爱实验甚至搞破坏的学生,化学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表扬越要及时有效、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实验中至少每次都有被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老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并非“多余人”。消除了自卑感,不轻视自己,不会认为自己不如人家,反而要求主动进行实验,按照规则实验。
对策三:科学分组实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综合成绩为主,男女搭配、动静结合、优中差搭配这样一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将性格内向的后进学生与外向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将各种特长的学生混合分配组成合作团队。同时利用赋予个性化命名权、积分翻倍制等机制来激发后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让他们在互补中反省深化,在互助讨论探究中升华,从而在化学实验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避免违规行为的产生。
对策四:进行心理教育。行为总受特定动机驱使。行为动机可能有时一目了然,有时可能比较隐蔽。一种不良行为出于好玩,有的出于恶作剧,有的出于想逞能,有的出于报复心理等,只有了解真正的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措施。教师对于违规实验操作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学困程度、心理状态等要一一摸底,深入调查,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要从道德与心理的角度、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合学生实际,进一步从心理上、认知上认清规范实验的意义和违规的后果。
策略五:规范实验规则。实验过程中,无论无意还是有意,总会出现规范与不规范的行为。对于规范的行为,比如按照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化学实验的,要首先说明规范。在实验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规范,对于按照步骤规范完成的,要及时肯定,如表扬、鼓励等。这会增加学生以后操作行为规范的频率。所以,要做到实验每一步反复展现、反复演练并及时概括。
策略六:及时矫正违规行为。当然,对于学生实验中存在的心理不能孤立的理解,而要结合每次实验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及心理的具体情况拟定相关的要求。对违规行为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要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每次实验都要进行详细跟踪记录。同时,要做到全面考虑,争取每次实验人人参与、各尽其才。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第一,自卑与挫败心理。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与尊重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平时自己的学习不好,化学分数相对较低,和那些比自己好的学生一起实验,一些学生平时就有自卑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大多是白眼,听到的大多是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被忽视。因此,他们对化学实验常持回避和抵触情绪,加上实验中的“管事的”与“能人”多,这些学生自然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参与实验过程能求得自身的安全,省得遭人嘲笑。这样,就使他们对小组实验的参与感不强。学生每次实验自然就很有挫败感,不参与,游离于课堂之外。所以,应加强对初三学生化学实验参与感的教育,让他们不再自卑,并树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第二,焦虑与脆弱心理。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焦虑实验是否能完成,担心自己操作是否会操作不当,操作不当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越想越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干扰个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对实验中所获信息的加工与保持,导致实验失败。而实验中碰到一些突发事情时,他们往往只会考虑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而忽视了事情可能引发的后果,所以他们情感上很脆弱,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种挫折和伤害,实验操作到一半就在一边看别的小组同学做,自己首先放弃了,承受不了失败。因此,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
第三,人格异常心理。人格异常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学生绝大多数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中成长,其中许多学生在家过着小皇帝般、小公主般的日子,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体现在实验中就只顾自己去做,不问同学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化学实验,规范操作很重要。然而初三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对错是非善恶不太清晰。中学生受认识水平限制,往往会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理解实验中的道德要求,甚至拒绝实验规范。这就造成了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儿童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学校教育,学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认清实验违规的危害,在实验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形成合理的做法,而不是意气用事,不计后果,行为被突发性动机或本能支配,自制力差,易发生冲动和不正常的意志倾向,出现不该出现的实验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违规行为,做到规范实验呢?
对策一:强化操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①化学教师自身做好实验榜样。每次课上的实验,化学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师的实验成功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实验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按规范去操作就能成功的心理需求。②依靠化学知识的魅力。化学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验操作去感化学生,还可以去讲述化学家们反复实验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亲手做实验的规则及其意义。这样,实验中学生就会从积极的行为出发,避免一些违规的行为及心理。
对策二:表扬性鼓励。表扬可以让学生奋发向上,自我进行肯定,激发化学实验的潜能。既然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心理追求,所以化学实验课上对于实验中积极参与者要表扬,更要肯定平时成绩处于中游和下游的学生。越是在实验中不爱实验甚至搞破坏的学生,化学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表扬越要及时有效、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实验中至少每次都有被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老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并非“多余人”。消除了自卑感,不轻视自己,不会认为自己不如人家,反而要求主动进行实验,按照规则实验。
对策三:科学分组实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综合成绩为主,男女搭配、动静结合、优中差搭配这样一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将性格内向的后进学生与外向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将各种特长的学生混合分配组成合作团队。同时利用赋予个性化命名权、积分翻倍制等机制来激发后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让他们在互补中反省深化,在互助讨论探究中升华,从而在化学实验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避免违规行为的产生。
对策四:进行心理教育。行为总受特定动机驱使。行为动机可能有时一目了然,有时可能比较隐蔽。一种不良行为出于好玩,有的出于恶作剧,有的出于想逞能,有的出于报复心理等,只有了解真正的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措施。教师对于违规实验操作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学困程度、心理状态等要一一摸底,深入调查,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要从道德与心理的角度、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合学生实际,进一步从心理上、认知上认清规范实验的意义和违规的后果。
策略五:规范实验规则。实验过程中,无论无意还是有意,总会出现规范与不规范的行为。对于规范的行为,比如按照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化学实验的,要首先说明规范。在实验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规范,对于按照步骤规范完成的,要及时肯定,如表扬、鼓励等。这会增加学生以后操作行为规范的频率。所以,要做到实验每一步反复展现、反复演练并及时概括。
策略六:及时矫正违规行为。当然,对于学生实验中存在的心理不能孤立的理解,而要结合每次实验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及心理的具体情况拟定相关的要求。对违规行为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要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每次实验都要进行详细跟踪记录。同时,要做到全面考虑,争取每次实验人人参与、各尽其才。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