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这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下是笔者的设计思路,愿与大家共享。
一、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由于受条件限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师不会用;其二是教师嫌麻烦,不愿用;其三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觉得不如不用。
2、整合模式单一,以课堂演示和操作练习为主,交互性差。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3、滥用课件,忽视物理学科的特点。虽然计算机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教师头脑中“只要运用教学软件就一定能促进教学”的认识却存在误区。一些物理课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样的物理教学课件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物理知识,并未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4、技术手段片面,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情感交流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使师生间产生一种 “教与学的阻隔”,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教师与学生某些突发灵感和创造的产生。
二、总体设计思路
1、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水平。部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水平的低下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使某些中学物理教学从 “人灌”变成“机灌”。因此,教师应对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关注最新教育动态,加强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修养。此外,信息素养也是影响整合进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2、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某些人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念上,因此对整合的提出不以为然,这种认识是片面、错误的。
3、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结合传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完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一,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其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网络化教学模式。这是在网络教室中,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 (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 (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第三,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它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物理学科,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它十分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4、注重积件开发,加大物理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尤其是软件资源的严重缺乏,是目前困扰课程整合的另一因素。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资源库的建设是必须的和紧迫的,并且应以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物理学科特色为标准,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做到素材的标准化,使其适用于不同软件。
总之,因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是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多方面的全面的整合。它强调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物理课程设计,考虑的是整节课或整单元的教学而并非只关注某个知识点。同时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更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学科的整体性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一、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由于受条件限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师不会用;其二是教师嫌麻烦,不愿用;其三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觉得不如不用。
2、整合模式单一,以课堂演示和操作练习为主,交互性差。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3、滥用课件,忽视物理学科的特点。虽然计算机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教师头脑中“只要运用教学软件就一定能促进教学”的认识却存在误区。一些物理课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样的物理教学课件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物理知识,并未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4、技术手段片面,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情感交流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使师生间产生一种 “教与学的阻隔”,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教师与学生某些突发灵感和创造的产生。
二、总体设计思路
1、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水平。部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水平的低下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使某些中学物理教学从 “人灌”变成“机灌”。因此,教师应对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关注最新教育动态,加强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修养。此外,信息素养也是影响整合进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2、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某些人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念上,因此对整合的提出不以为然,这种认识是片面、错误的。
3、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结合传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完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建构易于实现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一,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其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网络化教学模式。这是在网络教室中,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 (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 (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第三,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它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物理学科,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它十分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4、注重积件开发,加大物理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尤其是软件资源的严重缺乏,是目前困扰课程整合的另一因素。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资源库的建设是必须的和紧迫的,并且应以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物理学科特色为标准,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做到素材的标准化,使其适用于不同软件。
总之,因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是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多方面的全面的整合。它强调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物理课程设计,考虑的是整节课或整单元的教学而并非只关注某个知识点。同时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更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学科的整体性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