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如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图画、文物、民谣等,那么如何精选和运用好史料,对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有重大影响。
一、史料特点分析
1、史料本身的可靠性。所用史料必须真实可靠,为了增加史料的可信度,应注意和注明史料的出处。在教学中,切忌把野史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对于有争议的史料,尤其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评价方面,引用时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影视文艺作品虽可采用,但采用时应要说明其来源及性质。
2、史料选择的典型性。选择史料时,要注意把握史料与课本内容的潜在联系,更重要的是选择史料一定要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作用。
3、史料运用的量力性。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史料。要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篇幅较短的史料。
4、史料运用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运用史料,才能凸显史料运用的作用和效果。准确运用史料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准确把握史料作用的目的的基础上,准确运用史料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精心进行筛选史料的过程。把握好史料运用的准确性,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详略得当地用好史料。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史料创设情景,可以引人入胜,使课堂生色。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的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2、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史料进行整合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两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3、通过史料,论证一些史学观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考古的新发现,史学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新观点。中学历史教材毕竟不能年年更新,同历史研究的进展不可能完全同步,于是,出现了教材相对滞后的状况。有的史学新成果虽然出现于教材,也只有蜻蜓点水式的结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这些情形,最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史学新成果、新观点进行补救。这样,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学内容,引导质疑创新。
4、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选择《三国志》中你最喜欢的一篇阅读,写出阅读体会。
(2)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材料,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分析讨论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精选和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达到活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史料特点分析
1、史料本身的可靠性。所用史料必须真实可靠,为了增加史料的可信度,应注意和注明史料的出处。在教学中,切忌把野史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对于有争议的史料,尤其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评价方面,引用时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影视文艺作品虽可采用,但采用时应要说明其来源及性质。
2、史料选择的典型性。选择史料时,要注意把握史料与课本内容的潜在联系,更重要的是选择史料一定要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作用。
3、史料运用的量力性。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史料。要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篇幅较短的史料。
4、史料运用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运用史料,才能凸显史料运用的作用和效果。准确运用史料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准确把握史料作用的目的的基础上,准确运用史料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精心进行筛选史料的过程。把握好史料运用的准确性,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详略得当地用好史料。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史料创设情景,可以引人入胜,使课堂生色。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的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2、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史料进行整合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两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3、通过史料,论证一些史学观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考古的新发现,史学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新观点。中学历史教材毕竟不能年年更新,同历史研究的进展不可能完全同步,于是,出现了教材相对滞后的状况。有的史学新成果虽然出现于教材,也只有蜻蜓点水式的结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这些情形,最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史学新成果、新观点进行补救。这样,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学内容,引导质疑创新。
4、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选择《三国志》中你最喜欢的一篇阅读,写出阅读体会。
(2)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材料,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分析讨论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精选和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达到活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