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严重的孩子,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还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童年恐慌。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力感
晓蕾是上海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考试经常得第一,父母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有一次,晓蕾考试没发挥好,结果成绩不理想,他一回家就嚷着不想读书了。父母吓了一大跳,问了好久,晓蕾才哽咽着说:
“这次数学考试我没有得第一,只考了80多分……我变笨了,老师同学一定都会笑话我的……”
冲突分析:
家长通常喜欢为孩子定目标,“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被家长和学校看来“合情合理”的要求,却会让儿童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使孩子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业成绩上,而且使孩子发展中许多重要的方面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83.6%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考进前15名,这是一个让孩子多么绝望的目标;54.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读博士,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心理建议:
现在的儿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是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能理解和承受的,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心态。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注意三方面: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调整父母自己的期望值,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让孩子体验成功不惧失败。体验成功,才能建立自信,不回避失败,才能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不要立刻插手,可以和他讨论失败的原因,然后让他自己解决。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错。
小玲给心理咨询师打电话,“我是最没用的人。”电话中,她一边哭一边诉说,原来从小她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父母管教很严格,总是会批评她。她不敢跟妈妈要新衣服,提任何条件,只要提出来,父母就会指责她。最后,小玲感觉什么也做不好,我做什么都是错。妈妈常常说她简直就是一个废物。在别人面前,她常常会有羞耻感。心理很脆弱,曾经几次试图自杀。
冲突分析
孩子遭受挫折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指责,则易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甚至可能采取偏激行为。相反如果大人能耐心给予帮助和引导,那么孩子便会养成积极交流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过多的指责,是给孩子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而有过“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心理建议
不要对孩子“精神虐待”。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制伏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
只有沟通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反而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要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沟通心中的想法,这样才能理解对方,找出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比较的冲突——盲目的对比,带来孩子的无能
柏霖是一名9岁男生,他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写字。不敢在众人面前有任何举动。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不动,不敢做操。怕做错老师批评不如别人做得好。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是个脾气比较暴的人。常常说他不如某某,写字太慢。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如果爸爸在家,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好久,发呆。父母很是无奈。为此家长和老师很着急,一个字那么简单,为什么他就是写不出来,做揉别人都会做,为什么他就不会做?
冲突分析:
家长欲望无止境。一个妈妈说: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i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竞争教育伤害了孩子。柏霖的问题不是他不会做,而是在老师与家长对他的比较中,产生了焦虑。焦虑、自卑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盲目对比,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
心理建议: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根据孩子的真实能力去制定目标和衡量标准,允许孩子有一些失误。不要总是和其他人进行攀比,要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协助他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就会让孩子更多地找到自信。
对比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与别人的对比实际上并不会对孩子起到好的作用,每个孩子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特质,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去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就像你不能和姚明比较身高一样,应该学会因材施教。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力感
晓蕾是上海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考试经常得第一,父母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有一次,晓蕾考试没发挥好,结果成绩不理想,他一回家就嚷着不想读书了。父母吓了一大跳,问了好久,晓蕾才哽咽着说:
“这次数学考试我没有得第一,只考了80多分……我变笨了,老师同学一定都会笑话我的……”
冲突分析:
家长通常喜欢为孩子定目标,“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被家长和学校看来“合情合理”的要求,却会让儿童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使孩子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业成绩上,而且使孩子发展中许多重要的方面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83.6%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考进前15名,这是一个让孩子多么绝望的目标;54.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读博士,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心理建议:
现在的儿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是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能理解和承受的,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心态。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注意三方面: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调整父母自己的期望值,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让孩子体验成功不惧失败。体验成功,才能建立自信,不回避失败,才能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不要立刻插手,可以和他讨论失败的原因,然后让他自己解决。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错。
小玲给心理咨询师打电话,“我是最没用的人。”电话中,她一边哭一边诉说,原来从小她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父母管教很严格,总是会批评她。她不敢跟妈妈要新衣服,提任何条件,只要提出来,父母就会指责她。最后,小玲感觉什么也做不好,我做什么都是错。妈妈常常说她简直就是一个废物。在别人面前,她常常会有羞耻感。心理很脆弱,曾经几次试图自杀。
冲突分析
孩子遭受挫折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指责,则易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甚至可能采取偏激行为。相反如果大人能耐心给予帮助和引导,那么孩子便会养成积极交流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过多的指责,是给孩子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而有过“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
心理建议
不要对孩子“精神虐待”。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制伏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
只有沟通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反而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要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沟通心中的想法,这样才能理解对方,找出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比较的冲突——盲目的对比,带来孩子的无能
柏霖是一名9岁男生,他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写字。不敢在众人面前有任何举动。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不动,不敢做操。怕做错老师批评不如别人做得好。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是个脾气比较暴的人。常常说他不如某某,写字太慢。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如果爸爸在家,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好久,发呆。父母很是无奈。为此家长和老师很着急,一个字那么简单,为什么他就是写不出来,做揉别人都会做,为什么他就不会做?
冲突分析:
家长欲望无止境。一个妈妈说: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i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竞争教育伤害了孩子。柏霖的问题不是他不会做,而是在老师与家长对他的比较中,产生了焦虑。焦虑、自卑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盲目对比,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
心理建议: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根据孩子的真实能力去制定目标和衡量标准,允许孩子有一些失误。不要总是和其他人进行攀比,要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协助他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就会让孩子更多地找到自信。
对比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与别人的对比实际上并不会对孩子起到好的作用,每个孩子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特质,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去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就像你不能和姚明比较身高一样,应该学会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