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质取胜”,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立足“以质取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我国提出并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
“质量强国”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加快质量事业发展,提升质量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谋划。其内涵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依靠质量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坚持质量优先,以质量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增强质量竞争力,发挥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推动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为到205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奠定基础。
二是使我国跻身世界质量强国之列。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人才队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我国建成世界质量强国。
“质量强国”的标志
“强”,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保持竞争的领先优势。“强”的标志,最直观地体现在竞争优势明显,竞争绩效和结果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这种强势竞争能力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也体现在长期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提升和竞争优势保持上。
根据“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实现质量强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以及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一流,质量管理要素优化,质量经营绩效显著,不仅要成为质量卓越的国家,而且要通过质量提升,推动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
具体实现标志包括:一是质量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水平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大幅提升。
二是涌现出一批國际知名品牌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明显提升自有品牌拥有量和在世界100强品牌排名中的拥有量比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知名品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孵育一批创新活力旺盛、以专精特为特点的中小企业。
三是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标准化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承担国际标准制定的数量和比重迈上新台阶;建成一批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和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向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积极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认。
四是质量专业人才辈出。全社会质量素质全面提高;质量专业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大师和领军人才;每万人中质量工程师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一批质量人才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质量创新团队。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必要性
“质量强国”战略是我国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快”是指速度,“好”则是指质量。“好”字当头则是指质量第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注重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具体表现为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生产和使用中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提升质量水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质量强国”战略是国家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例如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知名品牌。又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主导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正如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所评价的:“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再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挑战,出台《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在一系列提升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创新措施作用下,美国在多个产业领域重夺世界第一宝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为实现经济由大到强而共同努力。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迫切性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这个时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目前阶段我国提出“质量强国” 战略尤为迫切,原因有三:
一是经济的大国需要做质量的强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产业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目前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水平还难与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许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我国企业还是处于加工厂的角色,出口产品的利润多数被掌握技术和专利的发达国家赚取,因此我国目前出口额很多但利润很少,此种情况亟待改观。
二是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亟待提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质量问题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理由。另外我国出口产品很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加工产品,部分产品质量问题也的确影响了我国的形象和信誉,此种情况亟待改观。
三是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信心。党中央提出在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这要求当前要加强质量工作,提高质量水平,确保质量安全。如果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发展进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强质量基础,坚持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之路,使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社会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近几年,注重以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共识。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提出实施“质量兴省”或“质量强省”战略,有2440个市区县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实施“质量兴省”或“质量强省”战略的地区,社会整体质量意识得到增强、质量水平得到提升、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得到扭转、对外贸易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对国家层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例如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两会”,“质量强国”这个词汇被代表、委员和新闻媒体反复提及。据统计,我局收到全国人大、政协关于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议、提案有15件,涉及156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另外,根据对社会公众的抽样调查,95.1%的受访公众认为当前国家有必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55.1%的公众认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质取胜”,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立足“以质取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我国提出并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
“质量强国”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加快质量事业发展,提升质量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谋划。其内涵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依靠质量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坚持质量优先,以质量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增强质量竞争力,发挥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推动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为到205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奠定基础。
二是使我国跻身世界质量强国之列。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人才队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我国建成世界质量强国。
“质量强国”的标志
“强”,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保持竞争的领先优势。“强”的标志,最直观地体现在竞争优势明显,竞争绩效和结果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这种强势竞争能力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也体现在长期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提升和竞争优势保持上。
根据“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实现质量强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以及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一流,质量管理要素优化,质量经营绩效显著,不仅要成为质量卓越的国家,而且要通过质量提升,推动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
具体实现标志包括:一是质量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水平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大幅提升。
二是涌现出一批國际知名品牌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明显提升自有品牌拥有量和在世界100强品牌排名中的拥有量比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知名品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孵育一批创新活力旺盛、以专精特为特点的中小企业。
三是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标准化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承担国际标准制定的数量和比重迈上新台阶;建成一批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和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向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积极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认。
四是质量专业人才辈出。全社会质量素质全面提高;质量专业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大师和领军人才;每万人中质量工程师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一批质量人才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质量创新团队。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必要性
“质量强国”战略是我国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快”是指速度,“好”则是指质量。“好”字当头则是指质量第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注重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具体表现为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生产和使用中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提升质量水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质量强国”战略是国家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例如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知名品牌。又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主导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正如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所评价的:“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再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挑战,出台《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在一系列提升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创新措施作用下,美国在多个产业领域重夺世界第一宝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为实现经济由大到强而共同努力。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迫切性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这个时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目前阶段我国提出“质量强国” 战略尤为迫切,原因有三:
一是经济的大国需要做质量的强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产业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目前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水平还难与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许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我国企业还是处于加工厂的角色,出口产品的利润多数被掌握技术和专利的发达国家赚取,因此我国目前出口额很多但利润很少,此种情况亟待改观。
二是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亟待提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质量问题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理由。另外我国出口产品很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加工产品,部分产品质量问题也的确影响了我国的形象和信誉,此种情况亟待改观。
三是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信心。党中央提出在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这要求当前要加强质量工作,提高质量水平,确保质量安全。如果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发展进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强质量基础,坚持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之路,使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社会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近几年,注重以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共识。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提出实施“质量兴省”或“质量强省”战略,有2440个市区县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实施“质量兴省”或“质量强省”战略的地区,社会整体质量意识得到增强、质量水平得到提升、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得到扭转、对外贸易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对国家层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例如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两会”,“质量强国”这个词汇被代表、委员和新闻媒体反复提及。据统计,我局收到全国人大、政协关于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议、提案有15件,涉及156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另外,根据对社会公众的抽样调查,95.1%的受访公众认为当前国家有必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55.1%的公众认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