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 向大山走去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200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只有遇见大山,才能使她变得柔软。


  孟夏在长江边长大,初中时身体不好,一到夏天就会常流鼻血,多方治疗也不见好。为了避暑热,妈妈便在白天把她安置在底楼食堂阴凉处。那时,正值文革,书籍是最紧缺的资源也是最违禁的东西。母亲和几位当地的知识女性很要好,通过朋友,妈妈结识了财干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孟夏就和妈妈一起从贴了封条的图书馆小门悄悄进去借书,大包小包,通常是看完一批,还一批,再借一批。这些书大多是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也就从那个暑假开始,孟夏从《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到《卓娅和苏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再到《悲惨世界》、《欧叶丽.葛朗苔》、《简爱》等,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开始都是妈妈为我安排阅读,后来我也开始好奇地偷看妈妈她们谈论到的一些书籍。”虽然书中很多内容,孟夏并不能看懂,甚至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地寻找故事情节看,但她喜歡听母亲和阿姨们讨论这些书,从妈妈的态度和观点中去认识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又喜欢和母亲她们一起玩诗词接龙、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游戏。书籍打开了孟夏认识世界的大门,也塑造了她的三观。因为爱看书、做事认真,母亲总是说,三个孩子中,孟夏与她最像。
  16岁那年,命运第一次眷顾了她。在高中即将毕业、已经找好插队下乡点的她,碰上了当地歌舞团文革后期第一次招生。
  歌舞团来校招生,孟夏是偶然得知的。因为没有事先报名,在经过老师一番争取后,孟夏最后一个走进了考场。考完了舞蹈项目,老师们似乎很满意,就让她唱歌。唱歌是她的弱项,但她也只得硬着头皮唱。刚一开嗓,老师和围观的人群便哄堂大笑起来,她不管嘈杂的笑声和议论,只顾使出浑身解数把那首《学大寨嘿,要大干!》唱完了。唱完歌,老师又问,你还会什么?“我会朗诵诗歌”。因为孟夏的妈妈一直是讲普通话的,而她的爸爸是北方人,这在当时的万州是个很大的优势,初中她也做过校播音员。老师说那你朗诵吧。“我可以朗诵我自己写的诗吗?”她又问。她潜意识里只想抓住命运抛给她的这根稻草,尽量地展示自己的优势。
  最后,孟夏勉强通过了初试。说是勉强,因为招舞蹈演员身高标准最低不能低于160cm,但当时的她只有159cm。母亲知道了她考歌舞团的事情,很生气。在当时,歌舞团也就是戏班子,不是什么好工作。但对舞蹈的热爱和对下乡的茫然畏惧让她顾不了那么多。从不违拗母亲的她在母亲面前哭诉了起来,她不怕下乡吃苦,但她怕农村孤零零的黑夜。最终,母亲同意了,但约法三章,并且告诫她年龄已经16岁,又没有基础,要她记住“笨鸟先飞”。让她自己和招考老师不可思议的是,她的身高在半年多时间竟然长了近3公分,孟夏最终如愿进入万县地区文工团。进团后,孟夏谨记母亲的话,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由于长时间超强度的自我约束和训练,她膝盖受伤,很长时间由于腰肌劳损,洗衣洗头都需要妈妈和妹妹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在舞台上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位置。
  本以为自己会在舞蹈生涯中成就一番理想,可是命运却迫使她离开舞台。这一年她28岁。回忆起这段日子,孟夏很动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妹妹、弟弟的感念溢于言表。在她工作室放有一张母亲遗照和一张当年跳芭蕾舞《海峡》三人舞片段的剧照。她身形欣长,额头微昂,双眼注视前方......望着这张剧照,她的眼睛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泪光。“你知道那种痛吗?当你看到了希望,开始驾轻就熟地践行着理想,并且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思,决意要做个优秀的舞蹈演员时,却突然被生活当头一击,不得不做出挥手告别的决择,那种选择的残酷、失落与无奈让你完全无能为力……”
  这样的失落在人的一生中无处不见,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与自己的梦想告别,孟夏也不例外。
  好在孟夏人生中两次关键时刻,她都把握住了。她说上苍对她特别眷顾。它若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还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但是你要有觉心。如今,她走进了书画的世界。这也许是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她不敢对任何事情加以绝对性的评判,因为在她生命中的大多变数都是突如其来,喜忧参半。


  离开歌舞团后,孟夏一度陷入深度抑郁的状态,她不知道自己除了跳舞还能干什么,还想干什么。那是一段活着只是一种漂浮、生存只是一种责任的日子,她一病再病。一次,送儿子去上绘画课,她从窗外看到老师给孩子们示范,大笔一挥,一片莲叶出现了,再粗略勾点几下,荷花就成了,小蝌蚪活脱脱地竟游于水面......她眼前一亮,原来这就是中国水墨画啊!她兴奋了,回家按照自己的印象尝试着画,到书店找到几乎所有觉得有用的图文书籍。她把房间挂满了菊花、荷花、金鱼、枇杷......整个房间仿佛都明亮起来。她似乎看到了光亮,感觉精神快复苏了。
  一次去菜市场,看到一帖广告,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都分校招生简章,简章中的一项内容是进去不用考试,但须经考试毕业。孟夏自知没有基础,倒觉得自己捡了个便宜,先进去再说。
  在学校的两年中,齐博文老师教授的花鸟,黄纯尧老师教授的山水,她都学得十分努力,最后以优秀学员的成绩毕业。后又在黄纯尧老师的研修班学习,又常常和同学们跟随李文信老师外出写生。孟夏以为她学得还不错,在同学里面算成绩突出的,老师也认同她的成绩,她便隐约有了一种不安分,加之生活的变故,便有了去北京最高等学府深造的冲动和圆满自己校园读书的期望。
  那年她36岁。考前,朋友们为了能够帮助她顺利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前后托人找了王镛、王书杰、卢沉老师看她的报考作业,但是信心满满的她得到的评价却都一样:“遗憾,你没有基础!”随后,她在北京跟随寇镇老师补习了半年人物画,但最终依然没有被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班录取。没有基础?什么是基础?孟夏懵了。她不愿就这样回成都,一无所有的她决意留在北京一边打工一边补习,直到进入央美深造。   “我进美院学习的时候已经开学一个月。在央美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倾听每一位老师的讲课,认真笔记,努力作业,观展、画画、读书。当时我真没想过我能走多远,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同班同学、李可染的侄子王海坤有一次实在憋不住了问她,“你为什么非要进美院学习?”他知道,孟夏是最后一批插班进来的,又完全没有基础。孟夏看着他,肯定又干脆地回答,“我喜欢!”他似乎很疑惑,“就因为喜欢?”“是的,就因为我喜欢!我知道,班里同学大都具有一定水平,有一部分还是为寻找发展空间来的。对于我,这只是我命运中的又一根稻草,它能安顿我因离开舞蹈失落许久的心境和漂泊无依、恹恹犹病的灵魂。”
  孟夏的满足感来自投身于大山大水、荒漠长坡;亦来自小桥流水人家、乡野陌路桑田。学习结束,她拒绝了朋友劝她留京一起做生意的建议,她又回到了成都。她知道,哪怕只是暂时放下学画,她都有可能无法再度提起,她可以承受生活的拮据而她担不起灵魂的空虚。回到成都,她一边打工养活自己和儿子,一边画画。在蓝青树老师的鼓动下,她重新回到当初的同学之中学习。一次,当长途汽车颠簸在理县返城的途中,回望裸露的峻崖山石,横陈纵列的大山一座连着一座,山坡上稀疏的衰草和地皮呈现出淡淡的灰紫色调,在黄昏的落日下,映照出苍凉悲壮而又辉煌的绝美意境。孟夏顿时感动于一种无比的温暖和幸运。她更加贪婪地把目光停留在崇山峻岭间,那或高耸,或密集、或荒凉的十万大山,扑面而来又稍纵即逝,与阳光和溪流、烟岚与山石汇聚成令人向往的神秘通道,直抵内心。
  这一念,这一回望,这一苍凉的十万大山,仿佛人类从远古走来,孟夏的内心鼓荡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她要写大山,她要写这些倔强而又巍然的大山。她要把人生的悲剧与不屈、坚韧与执着带入历经风霜雨雪亿万年沧桑无悔的大山。她创作了巨幅山水画《峻岭嵯峨》。正是这幅《峻岭嵯峨》,在2002年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这个大奖,对于她,来得太突然了。这是她第一次投稿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也是自1997年从央美结业后跟随李文信、姚思敏、谢季筠、罗其鑫诸师努力学习绘画与书法5年来的首次获奖,别提有多高兴。她高兴,一路走来有幸得到那么多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她高兴,没有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和妈妈、亲友们的殷切期望;她高兴,终于明白了精神和意志的力量在绘画表达中的决定性意义;她还高兴,在自己坚持的路上终于看到了一处不错的风景。“只要是我认定的东西,我就一定会要去努力、去坚持。”她内心的那股子倔劲,只有妈妈知道。
  她最终选择主攻山水,是因为偏爱大自然,喜欢中国山水画的大格局。一到自然中她就会激动,就会忘乎所以。孟夏说,“人在山水面前是渺小的,就像人面对这个世界。高山仰止,它教会我一种崇仰心和敬畏感。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山水风景就会壮阔雄浑;把自己的心放平,这个世界就不会与我有违和感。我认为,仰视是最好的观山角度,也是处世的一种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她与佛家的一些因缘,另一方面身受母亲正直磊落、待人诚肯、和善淡定、工作努力、好学进取的影响,孟夏身上一直有着一种谦逊之美,一种让人舒服的亲和力。“女性是阴柔的,山水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阳刚的东西,是仿佛可以仰望的星辰。女性看山水,看到的是伟岸、豪迈、雄浑和坚强。经历了亿万年的风刀霜剑形成的山水,本身就是一个异常丰厚的积淀,你懂它,你就会在面对这样的大山时感动”。她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让她琢磨出不少人生況味。或许只有遇见大山,才能使她变得柔软。
  我问她,“您练舞蹈和画山水的过程都是蛮辛苦的,不是迟到,就是半路出家,你认为苦吗?”她回答,“苦。但当你为了理想而主动要求老师一次再次给你上‘老虎凳’,拉伸你由于年龄而僵硬的筋骨时;当你偷偷捡来石块压在双膝内侧开胯,直至麻木才肯松开时,疼痛与自虐因为意志的力量而让你内心生出极大的自我认同;当你开始写生于烈日下、严寒中,吃住于羌寨碉楼、乡村、藏家,那种苦与不习惯也会被老百姓的朴实热情、吃苦耐劳、良善敦厚而弱化,感受到一种来自生命原乡的朴素与回归。”
  时光荏苒,一晃,孟夏走进书画已近30个年头。宁静,是孟夏现在最好的状态,在书画的世界里她终于找到了使自己平静下来的生活状态。但孟夏不仅是安静的,更是乐观积极进取的。她从不自我满足,不断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经典学习。她说中国画的意蕴太深厚了,远远不只是手上功夫,需要补的课很多。她理解的中国传统山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图形解读。深入传统必不可少,而在当下,除了传承,还要与当代发生关系,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回不去古代,不具备古人的生存状态、修为与心境,倘若只一味依样画瓢的模仿古人,只能是东施效颦,那是不真实的。她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筛选扑面而来的信息,为了扩大自己的审美表达范围和笔墨表现力,她又跟随彭先诚老师学习山水,进了何应辉老师书法研修班研习书法,又迢迢千里地去浙江跟潘江龙教授学习新表现主义水彩。她深信,只要给她时间思考和训练,她就会有所收获。慢慢地,她的心打开了,她喜欢独处,亦喜欢热闹。各种美术活动、送文化下乡和三五好友一起外出采风、写生、交流都让她心生喜悦。一路走来的艰辛和风雨都化作了滋育和内涵,而大山大水又一一化解着她生命中的不和谐音符。当平静的日子到来,能随性地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好,孟夏这样说。

节选自徐恩存《自然情怀与生命诗意——读孟夏的山水画》


  孟夏的山水画,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一、它是感觉性的,在虚实之间,她尤重“虚写”的效果,而淡化“实写”的作用;二、以女性的视角去发现山水的生命意义与诗性,在她笔下,山水艺术构建的乃是她的精神家园。
  从宋范宽,元黄公望、王蒙,明董其昌,清四王、石涛,近现代黄宾虹等诸家以来的山水精神,及其笔墨结构、形式、语言都在孟夏作品中有所体现,即,以线为主,辅以积点,在似有似无中明显蜕化为这样两个特点:墨色氤氲与化古为今。我们看孟夏作品《遥遥岑千里》《秋意随波来眼底》等,便在点、线、水、墨之中,体现出用笔之美、布势分割之美、枯笔润笔之美,仔细看去,点线、墨色飞逸洒脱、章法随笔而成,在一挥得美,让就虚涵中,造就了理想境界,又超越了此境界,走向彼境界,颇似黄宾虹所言:“笔一落纸,锋有八面”的诡异情境。   鉴于此,画家笔下的点、线无不被赋于了风声雨意的内涵,稍加注意,便可发现,孟夏山水作品仍然以笔线统筹全局,不论圆笔方笔,都外柔内劲,外圆内方,并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形成自我笔墨特点,可谓“笔笔有古人,笔笔有自己”,因此,尽管孟夏的作品有师承、有出处,但终掩不住自我真情,以及对生命诗意的眷恋。所以,在不乏八大的笔意、王维的空灵中,在宋元尚法、明清尚意的领悟中,在不乱之乱、有序无序中,她营造的大美处是不变的自然情怀和生命诗意。此情之深,挥洒不去,有此深情,才有了线条的浩荡圆润,墨色的氤氲韵致,有限的空间中才能焕发出无限大美。
  阅读作品,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她的作品已不仅是山水画而已,还是当代文化视角与女性情怀的表现,它们渗透着画家的情思、韵致,笔墨的凝重与洗炼、传神与内敛,书卷气与自然气息,节奏力度的自然流畅,悠远空濛,简洁与铺陈,都显示出画家内在的诗人胸襟与女性情怀,她的山水画因而做到了寄寓深远。

节选自南远景《妙语禅境 家国情怀——孟夏题画诗品味》


  孟夏诗画,很美,能将人带入一种境界里。如《晓雾舞春风》题诗云:“晓雾舞春风,清寒落碧峰。遥相隔水望,牧笛醉西东。”画面上,晨晓的雾霭和着阵阵清风漂浮在绿茵苍苍的山涧,四野朦朦胧胧,隔着潺潺流水远远望去,隐隐约约看见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悠扬的笛声穿过雾霭,回荡在幽幽空谷。题诗描述了画面的情景,更道出画面所不能描绘的情态:一个“醉”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飘动的雾霭中时隐时现的牧童形象,风在动,云在动,牧童在动,笛声在动,是因为晨雾缭绕看不清他的面容,还是他被这晨晓美景陶醉得不知西东?诗与画相融,画因诗而动,诗比画寓意更深一层。还比如:“藏腔一曲高原红,跃跃雄鹰排碧空。回梦家园风著雨,经幡猎猎似彩虹。”无论从诗中还是画中,都能观察到、体味到离太阳最近的高原上雄鹰、风雨、经幡、彩虹构成的壮观景象和宗教般的庄严氛围,体味到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达观精神、阳光心理以及令人向往的天国情怀。画为视觉艺术,诗为语言艺术,两者在构思和立意上不可替代。但孟夏诗画,相生相长,交融互补,或化静为动,运用联想使画面景物动起来、活起来;或变无为有,运用想象手法体现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使观者通过画看到赏心悦目的具象,通过诗,延伸精神的感受。正如孟夏女士所言:“讓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喜、所忧、所爱与所弃,在画面与诗的情境中,相互生发,互为交融。”
  孟夏多次对朋友说,一生最幸运的,莫过于干着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她似乎是为画而生、为诗而活着的,每当看见那些险峻的大山就要大声地吼、大声地叫,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幸福。正因如此,她在她的诗画世界里活得很性情。《午后琐记》记录了这种意境:“有一种情绪,每每在午后的秋阳下延展。坐进阳台的浓荫,心便开始随缓缓褪去的光影作一地斑斓而细碎的流放。不断变幻着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跌宕着我久违的梦想。”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承载她梦想的所在,也放飞着她的心境,那里其实是她的画室兼书房。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诗人不受命运摆布、陶醉于她所喜爱的事业中的那一份惬意。
其他文献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的骄傲,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从入托时的新奇,佩带红领巾时的自豪,到运动会上骄人的表现孩子成长中的美好瞬间,都铭刻在父母的心问。  儿子上高一了,学习也更紧张,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每天早上6:20出门上学,晚上22:10放学回家,每天晚上成了我们和他交流的时间,虽然只是很短暂的几分钟,但我们用心感受着孩子的成长。  儿子总体成绩属于中等,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
目的:研究和探讨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43例具有产后出血症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产前和产后所有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保健知识、育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大健康的“寿”有多重内涵:一是长寿,即享尽天年——活到自己该活的年岁;二是延寿,长寿仅是“够本”,当今科技发达,自我保健作为一门学问也为人们提供“寿命赢利”的机会——
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正式生效。随着新保险法的深入实施,实践与理论的冲突也不断显现。重大疾病险种是否适用两年不可抗辩在理论和实务中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分析重大
那天很奇特,云飞得很低,不用抬头仰望,云就可以尽收眼底。不过后来发现,我站在楼顶,而云枕在山腰。  天边的云藏着许多陌生的面孔,他们冲我微笑,然后送我祝福……  天边的云朵很柔和,很飘逸,很沉默……这种美丽的沉默很神秘,很诱人,偶尔也会令人感到失落,不由地让我想起那个叫云云的孩子。  就像云一样无法预计她的出现,无法获悉她的方向。而她的追求就像不能触摸的。  万里以外的云朵。我不敢打破她的沉默,就
中国素来有世界工厂之称,中国的经济在畸形而高速的发展下,达到现在的世界第二,Made In China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中国的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却又面临重重危机,仍在夹缝中求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将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
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公路部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在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服务性和实效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必须加强公路部门工程建设中的思想政
目的:通过对患者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减轻或解除病人最初对抽血的恐惧感.方法:根据采血前中后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的护理,使病人由恐惧抽血到欣然面对,敢于接受,配合抽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