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绚烂的当代文化,像越洋的季风,吹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也吹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一直较为“空宽”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也为当代文化所占据,最主要的就是音像文化、网络文化和休闲文化。这种被称为大众化的消费文化,备受孩子们的欢迎。看看电视,上上网,以画面和音响来诠释文字意思的阅读,轻松而美丽。这种文化语境,一方面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迈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丽空间,让课外阅读时尚化。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语境又使许多的学生逐渐疏远了白纸黑字的阅读文本,能在课外真心地来阅读印刷文本的孩子已经不多,使阅读教学处于一种难言的困惑中。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赋予阅读教学新的使命,要求我们去开拓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外时间里轻松自然地去亲近阅读文本,我们苦苦探寻着。经过两年实践,终于摸索出漫读、散记和“深积”这样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能使大多数小学生自然地喜欢在课外阅读印刷文本。
1.漫读。它是一种阅读的方式。一是随意地、不受约束地去选择阅读;二是随自己的兴趣去广泛地进行阅读。文本的、音画的、网络的……三是对世间事物的阅读,把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看成是一段文字,去细细地阅读。漫读,是轻松的、广泛的、自我选择的阅读。
2.散记。它是自我阅读后的表达。一是文字的表达,一是口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不能是强求的,也不能是统一的格局,而是自由的、零碎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让小读者把心里很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写在哪儿都可以,哪怕是记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也是好的。
3.深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不应是刻意的,要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情不自禁地积累情感和语言文字,是一种深层次的积累。阅读后,一些人文情怀和语言深深地烙印在童年的心幕上,读后忘了,而过几年又记起来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留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和语言,越久越明晰,而且感受越深,是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一、培养兴趣,营造课外阅读的语境
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有语言环境,学生才会有兴趣。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外文本,应当安排一些具有浓郁气氛的阅读栏目,围绕这些栏目,让学生去寻找读物。同时,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去找资料,然后师生一起评赏阅读。
为了更好地烘托、渲染课外阅读的语境,还要有相互交流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邀约组合共同起查找资料、阅读文本、观察自然、实践生活、交流探讨等。这样,有了较浓的阅读语言环境,学生自然会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点燃激情,张扬个性化阅读的灵性
课外阅读中,要注意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在课外阅读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要有启发性,要有文质的美,能说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去。要常举办一些诗文朗诵会和口语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常常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其保持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良好的阅读状态中。
课外阅读中,还要允许学生对读物的朦胧理解,不能强求读“透”,有的读物,甚或一知半解就行,今天读懂了一半,而另一半就留给孩子们的未来吧,在将来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如李白的《静夜思》,看上去是那样的浅显,可是有不同人生道路的人读起来,就有不同的理解,谁能读个“透”呢?
三、放飞想象,寻找自我表达的灵感
阅读是表达的前提。读后会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说的话。为师的就要让孩子们找到灵感。如同绘画一般,没有灵感,就不能创作自己的画作,只能临摹别人的作品。要让孩子们找到表达的灵感,让学生进行想象是最好的办法。读一篇文章,要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展开想象,这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而且会表达得很动情,很感人。
课外阅读,还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汉语言文字教学(学习)的规律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并适应当代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探究考察、操作实践,才会有效果。我们在中高年级进行了近两年的课外阅读探究实践,有两点是十分明显的。即学生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很明显,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课外阅读也向语文教学,更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探究实践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逐渐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诗化课堂教学,让语言充满诗意,让语文课走近诗歌的艺术境界。
探究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能破解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而且能让教师清醒认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现有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找到一条铺满阳光的道路。尽管在探究与实践中有许多艰辛与曲折,只要我们真情地用自然、轻松、平和的心态去翻开课外阅读的册页,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教师和孩子都会品尝到阅读的快乐与甜蜜。
◆(作者单位:东乡县北港小学 )
责任编辑:刘伟林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赋予阅读教学新的使命,要求我们去开拓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外时间里轻松自然地去亲近阅读文本,我们苦苦探寻着。经过两年实践,终于摸索出漫读、散记和“深积”这样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能使大多数小学生自然地喜欢在课外阅读印刷文本。
1.漫读。它是一种阅读的方式。一是随意地、不受约束地去选择阅读;二是随自己的兴趣去广泛地进行阅读。文本的、音画的、网络的……三是对世间事物的阅读,把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看成是一段文字,去细细地阅读。漫读,是轻松的、广泛的、自我选择的阅读。
2.散记。它是自我阅读后的表达。一是文字的表达,一是口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不能是强求的,也不能是统一的格局,而是自由的、零碎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让小读者把心里很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写在哪儿都可以,哪怕是记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也是好的。
3.深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不应是刻意的,要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情不自禁地积累情感和语言文字,是一种深层次的积累。阅读后,一些人文情怀和语言深深地烙印在童年的心幕上,读后忘了,而过几年又记起来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留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和语言,越久越明晰,而且感受越深,是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一、培养兴趣,营造课外阅读的语境
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有语言环境,学生才会有兴趣。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外文本,应当安排一些具有浓郁气氛的阅读栏目,围绕这些栏目,让学生去寻找读物。同时,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去找资料,然后师生一起评赏阅读。
为了更好地烘托、渲染课外阅读的语境,还要有相互交流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邀约组合共同起查找资料、阅读文本、观察自然、实践生活、交流探讨等。这样,有了较浓的阅读语言环境,学生自然会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点燃激情,张扬个性化阅读的灵性
课外阅读中,要注意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在课外阅读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要有启发性,要有文质的美,能说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去。要常举办一些诗文朗诵会和口语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常常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其保持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良好的阅读状态中。
课外阅读中,还要允许学生对读物的朦胧理解,不能强求读“透”,有的读物,甚或一知半解就行,今天读懂了一半,而另一半就留给孩子们的未来吧,在将来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如李白的《静夜思》,看上去是那样的浅显,可是有不同人生道路的人读起来,就有不同的理解,谁能读个“透”呢?
三、放飞想象,寻找自我表达的灵感
阅读是表达的前提。读后会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说的话。为师的就要让孩子们找到灵感。如同绘画一般,没有灵感,就不能创作自己的画作,只能临摹别人的作品。要让孩子们找到表达的灵感,让学生进行想象是最好的办法。读一篇文章,要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展开想象,这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而且会表达得很动情,很感人。
课外阅读,还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汉语言文字教学(学习)的规律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并适应当代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探究考察、操作实践,才会有效果。我们在中高年级进行了近两年的课外阅读探究实践,有两点是十分明显的。即学生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很明显,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课外阅读也向语文教学,更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探究实践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逐渐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诗化课堂教学,让语言充满诗意,让语文课走近诗歌的艺术境界。
探究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能破解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而且能让教师清醒认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现有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找到一条铺满阳光的道路。尽管在探究与实践中有许多艰辛与曲折,只要我们真情地用自然、轻松、平和的心态去翻开课外阅读的册页,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教师和孩子都会品尝到阅读的快乐与甜蜜。
◆(作者单位:东乡县北港小学 )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