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扶持之下,近几年,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带动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離不开作为企业源动力的员工,态度决定行为,员工的个人状况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专业的员工援助计划。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中小企业若想得以长期发展,必须及时发现其员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专业的员工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中小企业;途径
按照2013年底的国家统计,中国现在有1500多万家企业,在这1500多万家企业当中,1100多万家企业是小型和微型企业。
一、员工援助计划定义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简称EAP),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70年代企业为解决员工社会、经济、生活、心理和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实行的一种福利项目,它是一个组织机构为其员工设立的一个服务项目或计划,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单位,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为管理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咨询与辅导服务。
二、中小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来源
第一、工作方面。工作强度和职业规划、工作的结构和员工的沟通、同事间的关系紧张、上下级之间沟通困难、培训力度、能岗匹配以及工作的复杂性都会给员工带来愤怒、不自信、迷茫、沮丧等的消极精神状态。
第二、家庭方面。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以及生活水平等方面状况都能造成员工的隐性或显性压力。
第三、个人方面。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水平、三观是否健康以及身体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压力值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运用EAP模式缓解中小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的优势
首先,EAP模式是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模式。它在对员工心理进行科学专业的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其职工就业心理压力现状的评估诊断报告,使其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其次,EAP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授课+咨询”就业心理压力管理方式的弊端。该模式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如何管理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压力,还在于通过积极广泛的心理疏导帮助员工提高对心理压力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并为其提供多方面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运用EAP模式缓解中小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实际方法
1.EAP模式在中小企业的实施目标。一是员工层面。通过实施该项目,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缓解压力,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引导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二是企业组织层面。通过实施该项目,优化组织承诺,增进中小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需求,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2.EAP模式的具体内容。第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目前员工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压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明确发展目标,总结出一套清晰的、书面表达的政策与程序,用于规范员工援助计划在企业中如何运行和执行。
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环节和疏导。目前绝大多数的员工找不到适合自己减压、放松心情的地方,企业可以提供这类的场所。EAP日本模式中独特的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对于缓解员工压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
第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员工的观念正确与否将直接影临的不同性质的问题,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3.EAP模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具体实施。首先,应当针对员工的特点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就业压力状况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与诊断,是EAP工作的前提与准备,此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采用专业方法操作。
其次,认知引导在员工的压力管理中非常重要。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的网站、微博、QQ群、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知就业心理压力、了解职业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以及缓解职业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以提高其压力认知水平。
再次,可以借鉴国外的放松室、宣泄吧、音乐治疗室等成功经验,设立适合员工放松心情、宣泄压力的场所,缓解员工的职业心理压力。
最后,落实“人本”理念,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互动。尤其是在面临工作压力时,有关领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要主动深入到员工中,了解其工作、生活、家庭等相关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适时提供咨询、开展帮扶,引导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职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参考文献】
[1]周月明.浅谈EAP在高校图书馆压力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7):1068-1070
[2]康德颜.浅谈EAP计划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20(4):57
[3]刘岩,穆磊.EAP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0,32(9):82-83
[4]康德颜.浅谈EAP计划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20(4):57
[5]周志成,朱月龙.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中小企业;途径
按照2013年底的国家统计,中国现在有1500多万家企业,在这1500多万家企业当中,1100多万家企业是小型和微型企业。
一、员工援助计划定义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简称EAP),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70年代企业为解决员工社会、经济、生活、心理和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实行的一种福利项目,它是一个组织机构为其员工设立的一个服务项目或计划,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单位,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为管理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咨询与辅导服务。
二、中小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来源
第一、工作方面。工作强度和职业规划、工作的结构和员工的沟通、同事间的关系紧张、上下级之间沟通困难、培训力度、能岗匹配以及工作的复杂性都会给员工带来愤怒、不自信、迷茫、沮丧等的消极精神状态。
第二、家庭方面。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以及生活水平等方面状况都能造成员工的隐性或显性压力。
第三、个人方面。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水平、三观是否健康以及身体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压力值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运用EAP模式缓解中小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的优势
首先,EAP模式是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模式。它在对员工心理进行科学专业的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其职工就业心理压力现状的评估诊断报告,使其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其次,EAP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授课+咨询”就业心理压力管理方式的弊端。该模式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如何管理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压力,还在于通过积极广泛的心理疏导帮助员工提高对心理压力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并为其提供多方面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运用EAP模式缓解中小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实际方法
1.EAP模式在中小企业的实施目标。一是员工层面。通过实施该项目,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缓解压力,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引导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二是企业组织层面。通过实施该项目,优化组织承诺,增进中小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需求,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2.EAP模式的具体内容。第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目前员工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压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明确发展目标,总结出一套清晰的、书面表达的政策与程序,用于规范员工援助计划在企业中如何运行和执行。
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环节和疏导。目前绝大多数的员工找不到适合自己减压、放松心情的地方,企业可以提供这类的场所。EAP日本模式中独特的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对于缓解员工压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
第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员工的观念正确与否将直接影临的不同性质的问题,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3.EAP模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具体实施。首先,应当针对员工的特点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就业压力状况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与诊断,是EAP工作的前提与准备,此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采用专业方法操作。
其次,认知引导在员工的压力管理中非常重要。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的网站、微博、QQ群、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知就业心理压力、了解职业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以及缓解职业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以提高其压力认知水平。
再次,可以借鉴国外的放松室、宣泄吧、音乐治疗室等成功经验,设立适合员工放松心情、宣泄压力的场所,缓解员工的职业心理压力。
最后,落实“人本”理念,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互动。尤其是在面临工作压力时,有关领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要主动深入到员工中,了解其工作、生活、家庭等相关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适时提供咨询、开展帮扶,引导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职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参考文献】
[1]周月明.浅谈EAP在高校图书馆压力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7):1068-1070
[2]康德颜.浅谈EAP计划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20(4):57
[3]刘岩,穆磊.EAP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0,32(9):82-83
[4]康德颜.浅谈EAP计划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20(4):57
[5]周志成,朱月龙.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