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华大基因的克隆猪之后,博雅控股集团再一次将“克隆牛”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日前,不同于华大基因的克隆猪主要用于测试新药和宠物饲养,博雅控股提出了克隆牛肉商业化的构想。博雅控股董事长许晓椿认为,动物克隆从技术、市场和资金方面都已具备商业化的能力,天津“克隆工厂”的投产将会填补国内优质牛肉短缺的市场空白。
不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博雅的牛肉克隆项目目前尚未取得农业部的正式许可,商业化的前景不明。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克隆技术已经诞生近20年,但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即便商业化,克隆动物的肉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吗?消费者敢吃克隆肉吗?
“已经倒下了许多先烈”
“总有人会做先驱,这次不成功就会是先烈,没有一项科学实验能否达到100%成功”,许晓椿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陈,自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末,天津滨海新区与北大博雅控股集团(原博雅干细胞集团)旗下博雅基因签署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厂”(Cloning Factory)。此次落户于天津的“克隆工厂”项目,第一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动物克隆实验室流水线、最高标准的克隆动物中心、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以及科教展示中心。
所谓克隆技术是指干细胞技术的姊妹技术,又称无性繁殖技术,指不需要经过雌雄交配就可以大规模繁殖相同后代的技术。在我国,转基因植物很多,目前转基因食用油在我国已经大规模商业化。
据了解,博雅控股天津克隆工厂的运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每年生产10万头肉牛,第二阶段年产量升至100万头。预计2016年启动生产,总投资5亿至10亿美元。除肉牛外,基地还将克隆其他工具类动物和濒危物种动物。
“之所以选择肉牛,是因为中国的饮食结构在逐渐发生改变,对牛肉的需求大量增加,过去几年,牛肉消费量以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牛肉的消费量会翻一倍,存在1000万头牛的缺口。”许晓椿举例说,以2014年为例,中国肉牛屠宰量为690万吨,人均消费5.25公斤,供应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我国肉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亿吨,但肉类总产量只能达到9000万吨左右,大约有1000万吨的供求缺口要靠进口来弥补。
因此,在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看来,在推动我国肉类产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还要使得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2020年9000万吨的大目标下,协调好猪肉和其他肉类的比例关系,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产量可分别为5490万吨、1890万吨、810万吨、630万吨和180万吨,占比分别为61:21:9:7:2。
在许晓椿看来,想要让中国的低端畜牧业迅速升级为现代畜牧业,克隆技术是最好的途径。2014年,中国进口了29万吨高端牛肉,只占总消费额690万吨的5%不到,光靠进口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优质牛肉的需求,但通过克隆技术,企业就可以在中国本土养殖最优质的肉牛,生产最优质的牛肉。
“一个技术的成功有三大要素:技术的成熟性,合适的市场和充足的资本,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做。”许晓椿告诉记者,任何一个技术,太早商业化就会成为先烈,太晚又会丧失机会,博雅的前面已经倒下了许多先烈,发展到现阶段,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安全考验还不够
从1996年7月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绵羊诞生,至今近20年过去了,克隆依然是一个有道德争议的技术。不过,在植物领域,克隆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类经济类作物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包括草莓、香蕉、木瓜、桉树等规模化种植均大规模使用植物克隆技术(又名植物组织培养)。比如,全球领先的植物种业技术公司孟山都市值400多亿美元。
“华大基因有个公司叫华大方舟,此前发明一种技术叫手工克隆技术,由于比较复杂,尚没有实现商业化。”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讯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国家利用克隆技术生产肉制品并不是很多,他们喜欢用胚胎移植技术,在胚胎早期进行切割,这样就可以产生更多的胚胎,但是直接用体细胞克隆的比较少,因为体细胞克隆的效率比较低,成本较高,现在克隆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就是效率和成本。
在博雅控股之前,华大基因在克隆猪项目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实现商业化。对此,徐讯解释称,目前的动物克隆商业化的一大阻碍还有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其实体细胞克隆并不会改变自然界的原有结构,只不过是改变了传统的动物繁衍方式,克隆技术的安全性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这个技术在自然界已经应用广泛,动物克隆的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许晓椿认为,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虽然当前的动物克隆技术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植物克隆技术的商业应用水平,但动物克隆技术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同时商业应用范围和规模更为广泛。
不过,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则表达了不同观点。他告诉本刊记者,所有的食品都应该做致癌、致畸、致变的“三致试验”,需要反复的试验,一般要30到50年的时间才能验证,现在动物克隆技术才多长时间?所以很多人质疑这个技术的安全性,这个技术在欧洲并没有被推广,因为大家还是有疑问的。
“在植物克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世界上已有孟山都、先正达等规模化、产业化工厂。”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克隆动物方面,欧美国家的态度比较慎重,克隆农畜在欧洲受到禁止,而美国政府一开始也反对克隆动物商业化,到2007年政策开始松动,尽管现在没有法律规定禁止出售克隆动物食品,但是食品生产行业一直秉承“自愿性禁止”原则。
商业化的未了局
不同于博雅的高调自信,市场上则表现出了更多的猜测和怀疑。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只活了6年,它因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炎,而被“安乐死”。多利的早夭被质疑为因早衰引发,这也引起了科学界对克隆动物健康与寿命是否正常的争论。
2015年9月份,欧洲议会以克隆的后代比常规繁衍的动物有更多的健康问题为由,决定禁止克隆牲畜和销售克隆牲畜,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克隆产品。
此外,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2%的美国消费者对克隆动物持支持态度,而反对者则高达50%。很多网站上对于公众是否接受克隆肉的调查问卷比比皆是,消费者各抒己见,但是没看到明确性的调查结果,也很少权威性的调查报告。
当被问及博雅控股的克隆牛项目是否获得了农业部的许可时,许晓椿的回答显得有些迟疑。“这个问题肯定是要沟通的,我们已经在和农业部沟通了。”这意味着博雅控股目前还没有征得官方关于生产并销售克隆肉的许可。
对此,郭凡礼认为,克隆动物技术已发展了近20年,总体来说较为安全,但在克隆动物食品方面存在一定风险,由于克隆动物容易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和健康问题,且一些不确定基因特质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正是如此,许多消费者都对克隆动物食品采取保守态度,这可以从 “非转基因”食品更受国内市场欢迎上看出。
日前,不同于华大基因的克隆猪主要用于测试新药和宠物饲养,博雅控股提出了克隆牛肉商业化的构想。博雅控股董事长许晓椿认为,动物克隆从技术、市场和资金方面都已具备商业化的能力,天津“克隆工厂”的投产将会填补国内优质牛肉短缺的市场空白。
不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博雅的牛肉克隆项目目前尚未取得农业部的正式许可,商业化的前景不明。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克隆技术已经诞生近20年,但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即便商业化,克隆动物的肉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吗?消费者敢吃克隆肉吗?
“已经倒下了许多先烈”
“总有人会做先驱,这次不成功就会是先烈,没有一项科学实验能否达到100%成功”,许晓椿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陈,自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末,天津滨海新区与北大博雅控股集团(原博雅干细胞集团)旗下博雅基因签署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厂”(Cloning Factory)。此次落户于天津的“克隆工厂”项目,第一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动物克隆实验室流水线、最高标准的克隆动物中心、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以及科教展示中心。
所谓克隆技术是指干细胞技术的姊妹技术,又称无性繁殖技术,指不需要经过雌雄交配就可以大规模繁殖相同后代的技术。在我国,转基因植物很多,目前转基因食用油在我国已经大规模商业化。
据了解,博雅控股天津克隆工厂的运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每年生产10万头肉牛,第二阶段年产量升至100万头。预计2016年启动生产,总投资5亿至10亿美元。除肉牛外,基地还将克隆其他工具类动物和濒危物种动物。
“之所以选择肉牛,是因为中国的饮食结构在逐渐发生改变,对牛肉的需求大量增加,过去几年,牛肉消费量以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牛肉的消费量会翻一倍,存在1000万头牛的缺口。”许晓椿举例说,以2014年为例,中国肉牛屠宰量为690万吨,人均消费5.25公斤,供应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我国肉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亿吨,但肉类总产量只能达到9000万吨左右,大约有1000万吨的供求缺口要靠进口来弥补。
因此,在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看来,在推动我国肉类产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还要使得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2020年9000万吨的大目标下,协调好猪肉和其他肉类的比例关系,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产量可分别为5490万吨、1890万吨、810万吨、630万吨和180万吨,占比分别为61:21:9:7:2。
在许晓椿看来,想要让中国的低端畜牧业迅速升级为现代畜牧业,克隆技术是最好的途径。2014年,中国进口了29万吨高端牛肉,只占总消费额690万吨的5%不到,光靠进口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优质牛肉的需求,但通过克隆技术,企业就可以在中国本土养殖最优质的肉牛,生产最优质的牛肉。
“一个技术的成功有三大要素:技术的成熟性,合适的市场和充足的资本,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做。”许晓椿告诉记者,任何一个技术,太早商业化就会成为先烈,太晚又会丧失机会,博雅的前面已经倒下了许多先烈,发展到现阶段,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安全考验还不够
从1996年7月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绵羊诞生,至今近20年过去了,克隆依然是一个有道德争议的技术。不过,在植物领域,克隆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类经济类作物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包括草莓、香蕉、木瓜、桉树等规模化种植均大规模使用植物克隆技术(又名植物组织培养)。比如,全球领先的植物种业技术公司孟山都市值400多亿美元。
“华大基因有个公司叫华大方舟,此前发明一种技术叫手工克隆技术,由于比较复杂,尚没有实现商业化。”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讯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国家利用克隆技术生产肉制品并不是很多,他们喜欢用胚胎移植技术,在胚胎早期进行切割,这样就可以产生更多的胚胎,但是直接用体细胞克隆的比较少,因为体细胞克隆的效率比较低,成本较高,现在克隆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就是效率和成本。
在博雅控股之前,华大基因在克隆猪项目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实现商业化。对此,徐讯解释称,目前的动物克隆商业化的一大阻碍还有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其实体细胞克隆并不会改变自然界的原有结构,只不过是改变了传统的动物繁衍方式,克隆技术的安全性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这个技术在自然界已经应用广泛,动物克隆的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许晓椿认为,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虽然当前的动物克隆技术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植物克隆技术的商业应用水平,但动物克隆技术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同时商业应用范围和规模更为广泛。
不过,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则表达了不同观点。他告诉本刊记者,所有的食品都应该做致癌、致畸、致变的“三致试验”,需要反复的试验,一般要30到50年的时间才能验证,现在动物克隆技术才多长时间?所以很多人质疑这个技术的安全性,这个技术在欧洲并没有被推广,因为大家还是有疑问的。
“在植物克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世界上已有孟山都、先正达等规模化、产业化工厂。”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克隆动物方面,欧美国家的态度比较慎重,克隆农畜在欧洲受到禁止,而美国政府一开始也反对克隆动物商业化,到2007年政策开始松动,尽管现在没有法律规定禁止出售克隆动物食品,但是食品生产行业一直秉承“自愿性禁止”原则。
商业化的未了局
不同于博雅的高调自信,市场上则表现出了更多的猜测和怀疑。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只活了6年,它因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炎,而被“安乐死”。多利的早夭被质疑为因早衰引发,这也引起了科学界对克隆动物健康与寿命是否正常的争论。
2015年9月份,欧洲议会以克隆的后代比常规繁衍的动物有更多的健康问题为由,决定禁止克隆牲畜和销售克隆牲畜,禁止从其他国家进口克隆产品。
此外,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2%的美国消费者对克隆动物持支持态度,而反对者则高达50%。很多网站上对于公众是否接受克隆肉的调查问卷比比皆是,消费者各抒己见,但是没看到明确性的调查结果,也很少权威性的调查报告。
当被问及博雅控股的克隆牛项目是否获得了农业部的许可时,许晓椿的回答显得有些迟疑。“这个问题肯定是要沟通的,我们已经在和农业部沟通了。”这意味着博雅控股目前还没有征得官方关于生产并销售克隆肉的许可。
对此,郭凡礼认为,克隆动物技术已发展了近20年,总体来说较为安全,但在克隆动物食品方面存在一定风险,由于克隆动物容易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和健康问题,且一些不确定基因特质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正是如此,许多消费者都对克隆动物食品采取保守态度,这可以从 “非转基因”食品更受国内市场欢迎上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