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很多,像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等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易混淆或感到很抽象或难以记忆。如果把比较法适时地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文就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进行了探究,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应用。
关键词:地理 教学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不少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就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适合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一、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例如我在讲解我国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从南到北的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典型城市的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然后给他们提出问题,如果把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月份看作降水较多的月份,请同学们快速读图,看看这四个城市分别哪几个月的降水较多?学生通过简单的读图马上会得出结论:广州为3、4、5、6、7、8、9月;武汉为3、4、5、6、7、8月;北京和哈尔滨则为7、8两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全国各地降水较多的月份为7、8两月(也就是我国降水比较集中的季节)。
第二,南方和北方又有明显的不同。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雨季长短差别也很大。学生通过继续比较可概括为:南方雨季开始得比较早、结束晚、雨季长(如广州雨季开始的月份为3月,结束的月份为9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如,北京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这个结论运用了早晚、长短等比较性的词语,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
纵观中学地理教材,几乎每个单元内容都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二、学生自学时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法简单适用,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简单提示和引导,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解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时,只需要给出学生自学的提纲。也就是学习的要点,学生就可以通过读图分析和相关的材料分析自学得出结论。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是要掌握四个要点,即分布,主要的产品,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以及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完全可以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全部知识。
三、地理思维形成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系统知识时比较法的运用
通过对类似问题的比较、分析、整理,可以使知识点中某些相同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一致性,是某些相反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鲜明的对比。这种一致性和对比性相统一的材料组成了知识块组,更加方便学生的巩固和记忆。
在等值线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总结,加深知识的记忆(如下图)
五、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时比较法的运用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理特征。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总之,比较法是师生教与学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它是地理教与学中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孝亭 王向东 编著《中学地理教学素养》.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伍光和 蔡运龙 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地理 教学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不少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就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适合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一、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例如我在讲解我国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从南到北的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典型城市的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然后给他们提出问题,如果把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月份看作降水较多的月份,请同学们快速读图,看看这四个城市分别哪几个月的降水较多?学生通过简单的读图马上会得出结论:广州为3、4、5、6、7、8、9月;武汉为3、4、5、6、7、8月;北京和哈尔滨则为7、8两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全国各地降水较多的月份为7、8两月(也就是我国降水比较集中的季节)。
第二,南方和北方又有明显的不同。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雨季长短差别也很大。学生通过继续比较可概括为:南方雨季开始得比较早、结束晚、雨季长(如广州雨季开始的月份为3月,结束的月份为9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如,北京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这个结论运用了早晚、长短等比较性的词语,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
纵观中学地理教材,几乎每个单元内容都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二、学生自学时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法简单适用,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简单提示和引导,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解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时,只需要给出学生自学的提纲。也就是学习的要点,学生就可以通过读图分析和相关的材料分析自学得出结论。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是要掌握四个要点,即分布,主要的产品,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以及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完全可以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全部知识。
三、地理思维形成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系统知识时比较法的运用
通过对类似问题的比较、分析、整理,可以使知识点中某些相同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一致性,是某些相反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鲜明的对比。这种一致性和对比性相统一的材料组成了知识块组,更加方便学生的巩固和记忆。
在等值线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总结,加深知识的记忆(如下图)
五、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时比较法的运用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理特征。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总之,比较法是师生教与学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它是地理教与学中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孝亭 王向东 编著《中学地理教学素养》.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伍光和 蔡运龙 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