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新学期伊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忽然之间传遍了重庆高校。张婧,重庆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2017级的学生,凭借作品《窗外》一举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禁毒公益微艺术大赛”微电影类一等奖,以此成为了这个理工类大学的“红人”。
从全国186所高校的50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也是重庆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谁也未曾想到一个理工类大学,才上大二的“黄毛丫头”,居然能将不少北电、中戏这类著名艺术学校的学生比下去,而她的优秀绝也不仅限于《窗外》而已。
01
梦想需要用热情来浇灌
其实最初张婧被录取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传播学,而是旅游管理。高中时期张婧就立下了清晰的目标,要学新闻,成为记者。然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就干脆没有填报新闻相关专业,最终被重庆交通大学的旅游专业录取,直到入校后才发现原来这所理工类大学也有新闻专业,当机立断,转了专业。“进入到重庆交通大学后,我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转到新闻传播专业,我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负责,回到这个地方。”
转专业后张婧没有一丝停留,马不停蹄地开始琢磨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逐渐地引起了老师注意,张婧那小小身躯里所蕴藏的无尽光芒,开始散发出来。
张婧做事一向积极且一丝不苟,能力也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因此系上的许多事情老师都会很放心地交给她,无论是学校的宣传拍摄还是校外的新闻采访,交给张婧,总是安心的。学校2017级军训题材微电影《军中绿花》,土木工程学院的宣传片《土实·木华》,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宣传片《向真》,张婧一直没有停止过拍摄,学校大大小小的视频都开始被她包办。
除了导演这个身份以外,张婧也一直以“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活跃着。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代表学校作为学生记者参加了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军事博览会,全国各大媒体记者云集的场合,她也没有胆怯过,依旧积极地做好分内的事,完全不放过一丝可以学习的机会。
大学这个万花筒真的很奇妙,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从不会缺少意外和惊喜,当初以为的“不幸”一夜间就能幻化为新的生机。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只需要保留那份只属于青春的热情,就足以照亮整个梦境。
02
一等奖的背后是说不尽的笑与泪
拍摄《窗外》时张婧还在念大一,正值年级军训,重庆7月的太阳从不会留情,连续数日的40°C高温也不足为奇。一边抽空拍着《窗外》,一边还在军训记者团执导学校的军训微电影《军中绿花》,时间和天气的问题,让拍摄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压力也与天气一样,笼罩着张婧,几乎透不过气来。
上午要拍摄《军中绿花》,就只有趁每个下午所有同学都在寝室里休息的时候出去拍摄《窗外》。在高温让军训都不得不暂停的时候,整个剧组却要迈出寝室前往校外几公里的云水山庄,顶着40°C的高温坚持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农家小院里的粪便堆、化肥堆,以?持续不断的蝉鸣和恼人的蚊虫,现在回忆起来都还心有余悸。连轴转让张婧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晚上基本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地掉,很疲惫,却也从未说过要放弃。“我认为这些是每个创作者都要经历的,剧组的每一个创作人员也跟我一起经历着,我们的每一滴汗都是有意义的。”太阳渐渐西落,藏在远处的山峰身后发出微弱昏黄的光亮,每天都要等到这个时候才结束拍摄,带着满身被蚊虫叮咬的疙瘩和一身汗水走回学校,每一个人都很疲惫,笑声却从不会中断。
03
影像里是我的温度和态度
《窗外》的主题是禁毒,让许多人讶异的是,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手中被刻画得如此深刻。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窗外》的成功也离不开张婧所注入的真情实感。剧本是张婧和电影中母亲的饰演者白雪一起创作出来的,两个人在交谈中了解到彼此居然有过相似的经历:在一个不太圆满,或者说充斥着暴力的家庭中成长。原来不是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幸福和美的模样,而生长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伤疤和痛楚。“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心中对这个世界充沛的爱意和善良。《窗外》是在救赎我们自己,我个人也期望它能够带给每个有伤痛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一些小小的慰藉。”
完成《窗外》的拍摄后让张婧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到了毒品和家暴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也让她下定决心以后要继续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她说未来还会尝试拍摄其他类型的片子,但拍摄的目的绝不会改变,“想尝试拍喜剧,但喜剧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让观众们笑一笑,它只是一种让电影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像《喜剧之王》《无名之辈》这样的喜剧电影,其实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张婧说,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记者,她都会坚持艺术作品“来源于真实、思想准确客观”的创作原则,聆听社会的声音,为这个世界,为那些被压在金字塔底部的人群而努力一点点,去传达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声音,影像会永远是她表达和鞭策现实的武器。
Q&A
Q: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为什么?
A:我最喜欢的导演是田壮壮,《红象》《蓝风筝》《特别手术室》都是我特别喜欢,会??复复琢磨的电影。我从初中就开始研究他的作品,并惊讶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眼光就具有前瞻性,电影题材涉?很多对现在来说都具有意义的現实话题。因为我是学新闻的,所以对这些题材更敏感,对电影是否能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更加关注,?后也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Q:不是著名艺术学校,甚至是理工类学校出身,你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吗?
A:当然有,并且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我永远不会退缩或是放弃拍电影,它是我终生为其努力的方向,但可能不是唯一的方向。也许这条路上有很多限制因素,包括您说到的我现如?身在一个理工类大学,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都与专业影视院校有一定差距。技术只是电影的基础,而艺术审美和思想内核才是电影“好不好看”“有没有价值”的关键因素。热爱电影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理想主义,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毅力和坚持,哈哈。
Q:未来是怎么规划的?
A:目前我正在准备出国,目标是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导演系,未来想要走上专业的导演之路。
Q:以你的经历,给想学传媒的同学一点建议吧!
A:坚持理想和目标,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态度,培养自身的共情能力,这是传媒工作者需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动力。
从全国186所高校的50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也是重庆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谁也未曾想到一个理工类大学,才上大二的“黄毛丫头”,居然能将不少北电、中戏这类著名艺术学校的学生比下去,而她的优秀绝也不仅限于《窗外》而已。
01
梦想需要用热情来浇灌
其实最初张婧被录取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传播学,而是旅游管理。高中时期张婧就立下了清晰的目标,要学新闻,成为记者。然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就干脆没有填报新闻相关专业,最终被重庆交通大学的旅游专业录取,直到入校后才发现原来这所理工类大学也有新闻专业,当机立断,转了专业。“进入到重庆交通大学后,我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转到新闻传播专业,我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负责,回到这个地方。”
转专业后张婧没有一丝停留,马不停蹄地开始琢磨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逐渐地引起了老师注意,张婧那小小身躯里所蕴藏的无尽光芒,开始散发出来。
张婧做事一向积极且一丝不苟,能力也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因此系上的许多事情老师都会很放心地交给她,无论是学校的宣传拍摄还是校外的新闻采访,交给张婧,总是安心的。学校2017级军训题材微电影《军中绿花》,土木工程学院的宣传片《土实·木华》,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宣传片《向真》,张婧一直没有停止过拍摄,学校大大小小的视频都开始被她包办。
除了导演这个身份以外,张婧也一直以“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活跃着。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代表学校作为学生记者参加了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军事博览会,全国各大媒体记者云集的场合,她也没有胆怯过,依旧积极地做好分内的事,完全不放过一丝可以学习的机会。
大学这个万花筒真的很奇妙,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从不会缺少意外和惊喜,当初以为的“不幸”一夜间就能幻化为新的生机。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只需要保留那份只属于青春的热情,就足以照亮整个梦境。
02
一等奖的背后是说不尽的笑与泪
拍摄《窗外》时张婧还在念大一,正值年级军训,重庆7月的太阳从不会留情,连续数日的40°C高温也不足为奇。一边抽空拍着《窗外》,一边还在军训记者团执导学校的军训微电影《军中绿花》,时间和天气的问题,让拍摄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压力也与天气一样,笼罩着张婧,几乎透不过气来。
上午要拍摄《军中绿花》,就只有趁每个下午所有同学都在寝室里休息的时候出去拍摄《窗外》。在高温让军训都不得不暂停的时候,整个剧组却要迈出寝室前往校外几公里的云水山庄,顶着40°C的高温坚持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农家小院里的粪便堆、化肥堆,以?持续不断的蝉鸣和恼人的蚊虫,现在回忆起来都还心有余悸。连轴转让张婧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晚上基本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地掉,很疲惫,却也从未说过要放弃。“我认为这些是每个创作者都要经历的,剧组的每一个创作人员也跟我一起经历着,我们的每一滴汗都是有意义的。”太阳渐渐西落,藏在远处的山峰身后发出微弱昏黄的光亮,每天都要等到这个时候才结束拍摄,带着满身被蚊虫叮咬的疙瘩和一身汗水走回学校,每一个人都很疲惫,笑声却从不会中断。
03
影像里是我的温度和态度
《窗外》的主题是禁毒,让许多人讶异的是,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手中被刻画得如此深刻。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窗外》的成功也离不开张婧所注入的真情实感。剧本是张婧和电影中母亲的饰演者白雪一起创作出来的,两个人在交谈中了解到彼此居然有过相似的经历:在一个不太圆满,或者说充斥着暴力的家庭中成长。原来不是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幸福和美的模样,而生长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伤疤和痛楚。“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心中对这个世界充沛的爱意和善良。《窗外》是在救赎我们自己,我个人也期望它能够带给每个有伤痛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一些小小的慰藉。”
完成《窗外》的拍摄后让张婧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到了毒品和家暴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也让她下定决心以后要继续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她说未来还会尝试拍摄其他类型的片子,但拍摄的目的绝不会改变,“想尝试拍喜剧,但喜剧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让观众们笑一笑,它只是一种让电影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像《喜剧之王》《无名之辈》这样的喜剧电影,其实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张婧说,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记者,她都会坚持艺术作品“来源于真实、思想准确客观”的创作原则,聆听社会的声音,为这个世界,为那些被压在金字塔底部的人群而努力一点点,去传达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声音,影像会永远是她表达和鞭策现实的武器。
Q&A
Q: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为什么?
A:我最喜欢的导演是田壮壮,《红象》《蓝风筝》《特别手术室》都是我特别喜欢,会??复复琢磨的电影。我从初中就开始研究他的作品,并惊讶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眼光就具有前瞻性,电影题材涉?很多对现在来说都具有意义的現实话题。因为我是学新闻的,所以对这些题材更敏感,对电影是否能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更加关注,?后也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Q:不是著名艺术学校,甚至是理工类学校出身,你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吗?
A:当然有,并且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我永远不会退缩或是放弃拍电影,它是我终生为其努力的方向,但可能不是唯一的方向。也许这条路上有很多限制因素,包括您说到的我现如?身在一个理工类大学,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都与专业影视院校有一定差距。技术只是电影的基础,而艺术审美和思想内核才是电影“好不好看”“有没有价值”的关键因素。热爱电影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理想主义,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毅力和坚持,哈哈。
Q:未来是怎么规划的?
A:目前我正在准备出国,目标是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导演系,未来想要走上专业的导演之路。
Q:以你的经历,给想学传媒的同学一点建议吧!
A:坚持理想和目标,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态度,培养自身的共情能力,这是传媒工作者需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