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1年起,教育部陆续地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教师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部颁布了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文件,要求各学科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但对数学核心素养做出了解读,还提出了多样的教学建议。如,创设包含生活、社会等在内的多样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又如,实施问题式教学,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提出有效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出,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应探索多样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
一、利用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与数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学科中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数学的踪迹,这为实施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打破学科限制,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展现给学生,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地迁移学科经验,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潜移默化地发挥数学思维作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利用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跨学科地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以“圆柱的认知”为例,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倡导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透过操作现象发现知识内容,建构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先要求学生迁移经验绘制出各种大小的圆柱,接着进行观察,在视觉作用下初步地发现圆柱的特点。之后,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取具体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进一步地认知圆柱。如此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美术、科学学科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维,经历观察、测量、总结等活动,建构对圆柱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随刻可以发现数学问题的踪迹。由此显现出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亦是如此。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地創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根据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打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走进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样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数学现象,以这些数学现象为载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深入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此外,在体验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主动思考,切实地锻炼思维能力。
以“位置与方向”为例,该内容具有生活性,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早已经历了确定事物位置和方向的场景,积累了数学经验。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在黑板上张贴一张以学校为中心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绘制了坐标系。直观的地图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展现地图的同时,提出问题:从这张地图中可以看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发动思维,或迁移知识经验,或迁移生活经验,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如,在学校的左侧,在学校的西边等。立足学生给出的答案,继续提问:如何准确地确定超市所在的位置呢?如此问题进一步地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驱动着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三、利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生主动思维,自主体验数学教学的保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能有效地进行思维,是因为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机械地等待教师讲授。数学课程标准中早已明文地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地探究数学内容。立足于此,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驱动学生自主思维,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锻炼思维能力。
以“确定起跑线”为例,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与学校操场的跑道进行了互动,发现不同跑道的起点线是不同的,没有在同一个位置上。这些令学生感到好奇。立足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直接展现了操场跑道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起跑线位置不同,是不是意味着比赛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自主地对为什么要设定不同位置的起跑线展开探究。在此过程中,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少学生会自发地提出其它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思维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推动着进一步思维,便于提高思维效果。
四、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媒体类问题情境
在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正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实现抽象内容的直观展现,还可以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锻炼思维能力。此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是直观形象的,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联系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媒体类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维。
以“圆的面积”为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探究得到的。立足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了一个圆,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当时是如何探究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思维迁移数学经验。在思维作用下,学生得出了“剪切”“转化”这些答案。据此,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圆进行切割。在此过程中,继续提问:可以将圆切割、拼凑成什么图形呢?继续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维作用下经历圆的面积探究过程,有效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教学需要,创设多样问题情境,如生活化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等,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思维地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师明.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法分析[J].读写算,2019(3):115.
[2]张伟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9(1):140.
[3]吴惠娟.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9(7):9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
一、利用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与数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学科中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数学的踪迹,这为实施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打破学科限制,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展现给学生,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地迁移学科经验,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潜移默化地发挥数学思维作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利用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跨学科地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以“圆柱的认知”为例,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倡导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透过操作现象发现知识内容,建构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先要求学生迁移经验绘制出各种大小的圆柱,接着进行观察,在视觉作用下初步地发现圆柱的特点。之后,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取具体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进一步地认知圆柱。如此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美术、科学学科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维,经历观察、测量、总结等活动,建构对圆柱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随刻可以发现数学问题的踪迹。由此显现出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亦是如此。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地創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根据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打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走进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样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数学现象,以这些数学现象为载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深入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此外,在体验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主动思考,切实地锻炼思维能力。
以“位置与方向”为例,该内容具有生活性,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早已经历了确定事物位置和方向的场景,积累了数学经验。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在黑板上张贴一张以学校为中心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绘制了坐标系。直观的地图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展现地图的同时,提出问题:从这张地图中可以看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发动思维,或迁移知识经验,或迁移生活经验,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如,在学校的左侧,在学校的西边等。立足学生给出的答案,继续提问:如何准确地确定超市所在的位置呢?如此问题进一步地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驱动着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三、利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生主动思维,自主体验数学教学的保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能有效地进行思维,是因为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机械地等待教师讲授。数学课程标准中早已明文地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地探究数学内容。立足于此,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驱动学生自主思维,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锻炼思维能力。
以“确定起跑线”为例,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与学校操场的跑道进行了互动,发现不同跑道的起点线是不同的,没有在同一个位置上。这些令学生感到好奇。立足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直接展现了操场跑道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起跑线位置不同,是不是意味着比赛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自主地对为什么要设定不同位置的起跑线展开探究。在此过程中,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少学生会自发地提出其它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思维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推动着进一步思维,便于提高思维效果。
四、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媒体类问题情境
在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正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实现抽象内容的直观展现,还可以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锻炼思维能力。此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是直观形象的,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联系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媒体类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维。
以“圆的面积”为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探究得到的。立足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了一个圆,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当时是如何探究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思维迁移数学经验。在思维作用下,学生得出了“剪切”“转化”这些答案。据此,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圆进行切割。在此过程中,继续提问:可以将圆切割、拼凑成什么图形呢?继续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维作用下经历圆的面积探究过程,有效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教学需要,创设多样问题情境,如生活化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等,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思维地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师明.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法分析[J].读写算,2019(3):115.
[2]张伟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9(1):140.
[3]吴惠娟.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