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诗自然灾害书写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灾害书写深刻显示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灾害下社会与个人的深刻体悟。明清两代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灾害现象严重。傅山的自然灾害诗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实录,根据对《陈批霜红龛集》的统计,傅山创作的自然灾害题材诗歌共14首,内容主要涉及水灾、雪灾两类,并有少数对旱灾、风灾的描写。
  一、水灾
  (一)黄河水患
  明清两代水灾频发,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水患灾害严重。《明史》中记载了“七年六月,太原河、汾并溢,伤稼”和“山西汾水伤稼”;《清史稿·灾异志》中记载:“八月,余姚、山阴大水,害稼……十二月,汾州府属大水。”傅山的五言律诗《河涨》记录了暴雨引起汾河水患的情况。诗云:
  “台骀犹敢怒,雷电总无劳。平地浮槎起,獶头五丈高。黄陵来裂石,白气冒波涛。对面兰村树,希微只沼毛。”
  首联描写了雨势之大。《左传》中记载:“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傅山用此典故,描写台骀作为治水神明和山西汾河的守护神已然发怒,而雷电面对大雨也徒劳无功,无法将大雨击退,渲染了雨势之大。
  颔联着重描绘了暴雨灌注、河水上涨的景象。“浮槎”意为在水上浮行的木筏,庄子《逍遥游》中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河水上涨淹没平地,平地上的木筏已经浮起,天地之间似乎已成汪洋,人和犬都惊慌失措。这两句展现了河水暴涨,平地成汪洋的景象。
  颈联及尾联描述汾河水涨,山洪肆虐。“黄陵”“兰村”皆是傅山时居太原的村名。“裂石”指太原的裂石山(今称二龙山)。颈联及尾联记述汾河水位暴涨,漫到黄陵的裂石山,波涛翻滚,兰村的树木只有树梢依稀可见,就像沼泽里的小草一样。
  (二)雨患
  傅山的诗作中有几首是以雨入题,如《岩宿夜大雷雨同白范二子枕上成》一诗,是诗人与友人夜遇大雷雨有感而作。当时电闪雷鸣,雨势汹汹,诗人与友人踯躅彷徨,内心悲怆。诗云:
  “電刷夜崖墨,雷驱山阁奔。寒薄佛灯灺,梦来客枕逡。鬼神迷日月,猿狖矜风云。谁怜石壁里,吟咏泣诗臣。”
  首联描绘了雷雨之猛烈,电迸金光,雷霆震怒。“灺”意为灯烛熄灭。供于佛前的灯烛早已熄灭,诗人与友人同宿,睡梦中的友人呈现出了焦虑不安的模样。面对猛烈的雨势,诗人想到自身际遇,忧从中来,以诗当哭。
  《冠山雨中三章与儿辈问答赓乔庄简公韵》中写道:“空山云雨不时来,乱响飞泉喷石隈。”此句描述了冠山黑雾压山,雨灾频发,导致崎岖山路上雨水横流、乱石丛生。
  《枣园头阻雨泥十里不得至晋祠见所期》描写了春季久雨成涝,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其中“烂泥春雨顿成秋,十里闲关不可谋”一句记述了诗人走到枣园头村时,因大雨如注而无法前行的情况。
  二、雪灾
  明清时期,中国正经历“小冰期”,气候比较寒冷。据《中国灾荒史》统计,明代霜雪之灾有16次,而清代霜雪之灾多达74次;而据《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统计,有清一代雪灾次数达45次。
  冬雪时,诗人思及战乱下的军士,写下了七言绝句《乡雪》,表现了对军士的关切之情。诗云:
  “琤琤到耳带哀声,喜杀田翁盼岁登。白眼一同云泪想,?空素甲天下兵。”
  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冬雪是难以忍受的灾害,但在老百姓眼中,冬雪对农业耕种有极大益处,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雪落之声在诗人耳中并不是静悄悄的,而似琤琤哀乐。诗人泪眼望天,思及严寒天气却身着铁甲素衣的士兵,内心十分难过。
  在《冰灯诗》中,诗人借冰灯之冷、打冰之劳抒发自己高洁的性情。诗云:
  “主人恶媚热,风雪访吾侪。念我寒于石,骇而丑可柴。炎凉讵同好,莫忘冷云斋。”
  诗人将风雪视为“同道”,评价自己性情淡漠冷静“寒于石”,体现了傅山坚守本心、不慕荣华的气节。
  傅山创作的关于雪灾的诗还有《天龙禅院》,诗中描写了倒春寒的景象:“山雪融复冻,松根带水晶。”意思是山雪融化又复冻,山间松树都挂满了冰凌,由此可见天气有多么寒冷。《春雪》组诗其一描写了春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如“敌泥毡屐曳,防滑薄冰循”。面对冰雪天气,除了人类受冻遭灾外,动物、植物同样难以抵御寒冷,《载赓大雪是吾天四首》其一描写了天寒地冻中,鸟雀挨饿受冻的情况:“大雪是吾天,冰壶夜懒眠……冻雀擘椒顾,饥鸟高树颤。”《载赓大雪是吾天四首》其二写到了雪云相照,雁冷无力:“大雪是吾天,弥罗素焰然。同云高惝恍,?雁冷连翩。”这些诗作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元日雪二首》描写了雪后景,其一诗云:“地寒愁是见花迟,素蘤东风作细枝。沾唇画阁屠酥酒,彻骨青氊池草思。”意思是寒冷彻骨,花草尽失。其二诗云:“一年水旱应无准,明日新晴早起看。”诗人在雪夜关心新一年的水旱灾害情况,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三、旱灾、风灾
  《云汉》中记载:“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旱灾是久旱不雨导致的,会使得百业凋敝、饿殍遍野。风灾往往和雨灾、水灾并行,可以吹垮房屋,影响交通,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傅山诗作中的《雨》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虽以雨为题,实际上描绘了清明时节春雨不足的情况。诗云:
  “可惜清明雨,蒙蒙及此都。诬教田舍老,真作旱云苏。”
  此诗是对春季干旱少雨的描写。“旱云”意为干云,即不能致雨的云,《吕氏春秋·应同》中记载:“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明时节的雨非常珍贵,田间劳作的农民被旱云所欺骗,以为旱云是致雨之云而欣喜激动。欣喜的期盼与春旱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春旱给农民造成的伤害,表现出诗人对受旱灾影响的百姓的同情。
  关于风灾的描写有五言律诗《江风》,诗云:   “舵舣狂澜紫,芦怜断岸青。东西好山色,出没绮窗棂。鸥白真堪狎,鹅黄不待醒。雄奇惊睡眼,电搅大江明。”
  《江风》记录了诗人坐船夜行江中突遇大风的情景。江风呼啸,怒起波澜,船在江中飘摇。狂风大作,诗人于睡梦中被电闪雷鸣、壮阔的波涛景象所惊扰。行舟江上遇狂风暴雨是最危险的,然而诗人并无丝毫畏惧瑟缩之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镇定态度。
  四、傅山詩歌自然灾害描写的独特性
  描写自然灾害的诗歌一般具有纪实性和深刻性,即对灾害的纪实描写和抒发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书写灾害现象并非诗人写诗的第一目的,一般写自然灾害意在劝谏、讽刺或寄予同情,并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傅山诗中的自然灾害描写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即个人情感与创作理念的融合,同时具有托物言志和善于用典的创作特征。《河涨》一诗中,诗人面对山洪暴虐,借“汾水之神”台骀震怒抒发内心情感,天地自然守护神的形象在灾害与现实中都尤为珍贵;《岩宿夜大雷雨同白范二子枕上成》中,诗人感慨世间清明不复,对前朝命运的悲痛愤懑难以疏解。这些体现了傅山诗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乡雪》中思及严寒暴雪中抵抗清军的将士,诗人泪眼望天,沉痛之极;《冰灯诗》中,诗人以寒冰自拟,表现了高洁人格;《江风》体现了诗人不以物迁的超然风貌;《愿旱》以激昂的情感引领全篇,令人动容。
  傅山经历了国破家亡,诗作中蕴含着其悲怆的情怀。《愿旱》一诗尽管没有写到旱情,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直抒胸臆。诗云:
  “雨浸人心熄,旱烧冀复燃。烧之竟不热,心臭腥廖天。愿诉祝融帝,火龙挥三千,烈焰吐一世,燎此污邪原。”
  诗句激昂愤怒,动人心魄。大雨只能浇灭人心,对于乱世污浊,傅山激愤无比,愿祝融大帝驱三千火龙将世间的污浊吞于烈焰之中,还天地以清白。《愿旱》一诗因雨而发,却表达了诗人对艰难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们深切的同情,情感真挚,极为动人。
  傅山在诗作《览息眉诗有作》中发出“不喜为诗人,呻吟实由瘼”的叹息,然而其诗作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描写却是有感而发,表现出傅山“呻吟实由瘴”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傅山的诗中多选取清冷高峻的物象,将个人鲜明的性情感悟与灾害描写相映衬,彰显了“缘情而发”的创作特点。傅山认为诗应字字真情,在《老僧衣社蔬》中提出了“诗则性情之音”的观点,关于灾害的描写更是体现出傅山写诗情真意切的特点。
  五、结语
  傅山以独特的视角和思想家洞察的眼光看待并记录了自然灾害对社会与个人产生的影响,其创作的自然灾害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淑雯(1994-),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2020年开播的网络悬疑短剧《隐秘的角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刚上线不久就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反映了受众在当下的审美心理。当然,这部剧不论是演员的实力,还是剧情的环环紧扣,无疑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值得人们一探。笔者从接受美学、心理距离、共情等方面出发,对《隐秘的角落》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探析。  一、从接受美学探析《隐秘的角落》与原著《坏小孩》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会大火并非因为原著《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文化建设,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值得肯定。同时,越来越多融合我国文化色彩的外来电影走进中国,且好评如潮,这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虽有高票房电影,但如何做到量质兼备,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中国电影如何担负起当下
期刊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对传统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的想象与诗意,由此产生了“诗电影”。诗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拥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意蕴,所以,诗电影与“意境”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的。本文将意境与诗电影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一、诗电影的起源  从内容方面来说,电影可以划分为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此分类从侧面突出了电影长于叙事的特点,这
期刊
素有“中国现代戏剧之父”之称的曹禺,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及灵魂式人物的塑造,不仅为戏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戏剧家的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曹禺的作品仍被无数人解读、借鉴,人们试图从其作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曹禺凭借《雷雨》《日出》《原野》在中外文坛大放异彩,同时《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与话剧相伴,哪怕身处战乱之中,也
期刊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新形势下,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发展共赢。基于此,本文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展开探讨。  一
期刊
闽东诗群是以闽东作家与诗评家为主形成的地域性诗歌团体,创办了中国十大诗歌民刊之一——《丑石》。20世纪80年代,一批立足乡土文化同时又有着独立地域思考的闽东诗人涌现了出来。诗人来自各年龄阶层,形成多元的年龄梯队。山海交汇的独特地域环境为闽东诗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提供了创作源泉。诗人将精神与物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审美上的愉悦。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的指引下,闽东诗人以独
期刊
说起虹影,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她就是叛逆大胆、嚣张狂放的代名词,她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小说家。虽虹影本人认可自己的诗甚于小说,但是在国内,更多的人是因为虹影的小说而认识她。其代表作《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评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书之一,众多作品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国出版,但是在获得荣耀的同时,质疑批
期刊
电影《红高粱》中涉及到的模态主要有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种:视觉模态包括电影字幕、画面和色彩等;声音模态包括背景音乐和歌曲。想要全面分析和解读影视作品,不能只针对语言学层面的话语进行分析,要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除了语义系统和语言结构本身,多模态话语分析还注重图像、声音、色彩等其他的表达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克服了传统话语分析的局限性。  《红高粱》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经典电影,在国内外
期刊
《红海行动》根据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影片中的枪林弹雨声不仅是夺取性命的声音,更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声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红海行动》可以引起观众的深思,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中国的强大,为祖国感到骄傲。本文将从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形象特征及声音方面分析影片《红海行动》的艺术价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2019年10月10日,该影片以49.7亿元的票房成绩在总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仅次于《战狼2》。这部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票房成就,关键在于主题、剧情、人物塑造、台词等方面的创新,符合当今时代大众的审美心理。影片牢牢把握当今时代的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发观众的共鸣,是传统动画创新的成功范本。  一、电影主题  电影的主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