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说明:生活便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而学生的文本学习、校园活动、日常起居均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的习作素材源源不断,这正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倡导的“生活即作文”的理念。
一、学生文本学习后随文而习作,是课文的仿写或续写。按课本要求习作,这也是课本上的应制之作。这种习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板。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之后的小练笔要求是:“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学生就根据课文中描写荷花的姿态或者是作者的想象进行仿写。如学生赵某写的《菊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耍。我一进门就看见了菊花,那些菊花有:紫红色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有的菊花的花瓣都快掉完了;有的还是一朵花骨朵儿,就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这么多的菊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非常美。如果那画家也能画出这真的一样,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要求拿着一个新鲜的杨桃看一看它的外形特点和颜色,摸一摸它的手感和质地,闻一闻它的清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于是我布置了《我眼中的杨桃》进行习作。
如学生金某的《杨桃》:
杨桃在我们宜宾不是常见到的,我在家乡宜宾从没见过杨桃树,只是偶尔在水果摊上看见出售的杨桃果子。我看它翠绿颜色中带有一点淡黄色。它通体透明,像碧玉一样的发亮。
如果横着看的话,就会看到三个角,三个面;正对着看的话,顶端就像一个五角星。闻起来有一股清香。它的皮软软的,滑滑的,如果用力挤它的话,就会感觉到里面的果肉。我真想一口就把它吃掉呀!
杨桃有甜的,也有酸的。成熟了的杨桃是黄色的,没有成熟的是绿色的。我喜欢杨桃。
二、学生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学生习作不枯的源泉。参与活动而习作,让学生抓住活动中的体验,抓住活动的感受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如学校举办的拔河比赛、地震逃生演练、消防逃生演练、参加“六一”庆祝活动、“元旦”书画比赛、班上举行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如在教三年级时,学生韩某的《消防逃生应急演练》:
今天,学校进行了一次消防逃生应急演练。老师说:“开始演练的时候,我们不要拥挤,要有顺序地下楼,下楼以后不要惊慌。”演练开始了,我们很快地下楼了。
通过这次演练我知道了,如果我的家真的发生了火灾我要做什么,我要很快地走出家,打消防队的电话,叫消防队来灭火。如果我的学校真的发生火灾,让我知道了怎样走出楼。这次消防逃生应急演练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
三、留心日常生活而习作,对生活的感悟是永恒的话题。许多学生怕作文,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与学生不注意观察,不够留心,不会观察,也不大动脑筋去想,有很大关系。于是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观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观察后的感想,并交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我刚接手三年级时,第一次见面后便以《我眼中的邓老师》进行练笔;每期开学,我都会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练笔;教到“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行练笔(这一习惯坚持了好几年了);“三八”节为家中女性长辈做一件事祝她节日快乐;四月,教室里的一盆杜鹃花开花后,居然长出了两朵像茶树上可以吃的、有厚厚的肉质一样的果子,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后,以《奇特的杜鵑花》为题进行练笔。
如学生李某的练笔《我为妈妈做的一件事》:
我为妈妈做的一件事是洗碗。
今天放学回家,见到妈妈,我就说:“妈妈,今天我帮你洗碗。”妈妈听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说:“妈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呀!您怎么忙得连自己的节日也忘了呀?”“哦,不好意思,我真的忘了。”妈妈拍了我两下脑袋说,“儿子,谢谢你了。”
饭吃过了,我去洗碗,妈妈过来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听到了这一句话,我的心里很高兴,我祝妈妈节日快乐。
再如学生刘某的《观察小动物》:
今天放学,李老师叫我们观察小动物。放学了。我在路上捉了一只蜗牛。我一直把小蜗牛放在手里,到了家,我把蜗牛放到桌子上然后去拿一张板凳到桌子旁边,我就认认真真地观察。我拿手去碰蜗牛的角,它很快就缩进去了。我再碰它一下它的头就钻进壳里去了。我说:“小蜗牛,有人拿你的金刚。”小蜗牛没有伸出头来。我把小蜗牛放到水里,它的头就伸出来了,它慢慢地就爬到瓶外去了。
生活中随时随处的习作见证了学生生活经历、学校活动开展、个人情感体验等等,记录了学生成长足迹,也降低了对作文文体和字数的要求,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地发挥情思文采。学生在表达的同时自我得到了展示,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肯定,所以学生比较喜欢且质量较好。教师也以此为契机,使学生说出、写出想说的话。学生心中有了内容,笔尖也就有了跳动着的文字,“没什么可写的”的难题自然就会解决。
一、学生文本学习后随文而习作,是课文的仿写或续写。按课本要求习作,这也是课本上的应制之作。这种习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板。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之后的小练笔要求是:“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学生就根据课文中描写荷花的姿态或者是作者的想象进行仿写。如学生赵某写的《菊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耍。我一进门就看见了菊花,那些菊花有:紫红色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有的菊花的花瓣都快掉完了;有的还是一朵花骨朵儿,就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这么多的菊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非常美。如果那画家也能画出这真的一样,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要求拿着一个新鲜的杨桃看一看它的外形特点和颜色,摸一摸它的手感和质地,闻一闻它的清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于是我布置了《我眼中的杨桃》进行习作。
如学生金某的《杨桃》:
杨桃在我们宜宾不是常见到的,我在家乡宜宾从没见过杨桃树,只是偶尔在水果摊上看见出售的杨桃果子。我看它翠绿颜色中带有一点淡黄色。它通体透明,像碧玉一样的发亮。
如果横着看的话,就会看到三个角,三个面;正对着看的话,顶端就像一个五角星。闻起来有一股清香。它的皮软软的,滑滑的,如果用力挤它的话,就会感觉到里面的果肉。我真想一口就把它吃掉呀!
杨桃有甜的,也有酸的。成熟了的杨桃是黄色的,没有成熟的是绿色的。我喜欢杨桃。
二、学生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学生习作不枯的源泉。参与活动而习作,让学生抓住活动中的体验,抓住活动的感受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如学校举办的拔河比赛、地震逃生演练、消防逃生演练、参加“六一”庆祝活动、“元旦”书画比赛、班上举行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如在教三年级时,学生韩某的《消防逃生应急演练》:
今天,学校进行了一次消防逃生应急演练。老师说:“开始演练的时候,我们不要拥挤,要有顺序地下楼,下楼以后不要惊慌。”演练开始了,我们很快地下楼了。
通过这次演练我知道了,如果我的家真的发生了火灾我要做什么,我要很快地走出家,打消防队的电话,叫消防队来灭火。如果我的学校真的发生火灾,让我知道了怎样走出楼。这次消防逃生应急演练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
三、留心日常生活而习作,对生活的感悟是永恒的话题。许多学生怕作文,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与学生不注意观察,不够留心,不会观察,也不大动脑筋去想,有很大关系。于是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观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观察后的感想,并交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我刚接手三年级时,第一次见面后便以《我眼中的邓老师》进行练笔;每期开学,我都会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练笔;教到“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行练笔(这一习惯坚持了好几年了);“三八”节为家中女性长辈做一件事祝她节日快乐;四月,教室里的一盆杜鹃花开花后,居然长出了两朵像茶树上可以吃的、有厚厚的肉质一样的果子,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后,以《奇特的杜鵑花》为题进行练笔。
如学生李某的练笔《我为妈妈做的一件事》:
我为妈妈做的一件事是洗碗。
今天放学回家,见到妈妈,我就说:“妈妈,今天我帮你洗碗。”妈妈听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说:“妈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呀!您怎么忙得连自己的节日也忘了呀?”“哦,不好意思,我真的忘了。”妈妈拍了我两下脑袋说,“儿子,谢谢你了。”
饭吃过了,我去洗碗,妈妈过来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听到了这一句话,我的心里很高兴,我祝妈妈节日快乐。
再如学生刘某的《观察小动物》:
今天放学,李老师叫我们观察小动物。放学了。我在路上捉了一只蜗牛。我一直把小蜗牛放在手里,到了家,我把蜗牛放到桌子上然后去拿一张板凳到桌子旁边,我就认认真真地观察。我拿手去碰蜗牛的角,它很快就缩进去了。我再碰它一下它的头就钻进壳里去了。我说:“小蜗牛,有人拿你的金刚。”小蜗牛没有伸出头来。我把小蜗牛放到水里,它的头就伸出来了,它慢慢地就爬到瓶外去了。
生活中随时随处的习作见证了学生生活经历、学校活动开展、个人情感体验等等,记录了学生成长足迹,也降低了对作文文体和字数的要求,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地发挥情思文采。学生在表达的同时自我得到了展示,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肯定,所以学生比较喜欢且质量较好。教师也以此为契机,使学生说出、写出想说的话。学生心中有了内容,笔尖也就有了跳动着的文字,“没什么可写的”的难题自然就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