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参加中考那年,十六岁。成绩一直很优异,大家都预言他一定能考上小中专。那时候,考上小中专,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是巨大的福祉。
考试那天,父亲特地放下农活,送他到考场。考场门口,父亲生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他的肩上,父亲说,儿啊,你能不能跳出农门,在此一举了。他看着父亲,重重点头。
试考完,于忐忑不安中,终于等到分数揭晓,他比中考录取分数线高出10分。父亲宰了家里的羊庆祝,一村人都分享到了他家羊肉的香。接下来就是等待录取通知书,却左等右等不来,一直等到夏蝉叫遍。转眼,九月了,父亲去镇上转了一圈回来,蹲在屋搪下吸着旱烟叹气,半晌之后,才对他说,儿啊,认命吧,咱不是吃公家饭的命。原来,他的名额,被一干部子弟挤掉了。
他后来在亲戚们的接济下,去读高中。三年寒窗苦,他以高分被一所大学录取。生活向他铺开花团锦簇的一面,以后他会在城里工作,买一套带阳台的房。有月亮的晚上,他会在阳台上吹笛子。他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有音乐,有画,还有清风和明月。当然,还少不了佳人陪伴,那个女孩子,最好长发飘飘。十九岁青春的心里,人生当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却在大学的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惠了乙肝。城市还是别人的城市,他回了他的乡下。窝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他的心里,布满灰暗和伤痕。人生失意至此,还有什么可盼可等的?
识字不多的父亲,讲不来大道理,手里抓一把大豆,又抓一把麦子,对他说,在农村,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种下豆子就长出豆子,种下麦子就长出麦子。他后来反复回味父亲的这句话,他品出另一种味道,那就是,好好活着,就是快乐。
他在农村安定下来,成了农民中的一个。但到底是读过多年书的,他骨子里的诗意,哪能丢掉?他在房前种花,却因此耀了一村人的眼,大家纷纷来问他讨花的种子。于是一个村庄,花香四溢。夏夜,满天星星,四周的虫鸣不息,轻风徐徐送来稻花的清香。他在星光下吹笛,引得纳凉的村人们,都聚拢来听。他还因此觅得知音,一个喜欢他笛声的漂亮姑娘,成了他的妻。
他还迷上根雕。别人家丢弃的树根,被他宝贝似地抱回家。农闲时,他在上面精雕细琢,小羊小狗的模样,很快活灵活现出来。村里人家,家家都得到他的根雕礼物,他们把它摆在堂屋里,成了最美的风景。再后来,竟有人花重金,慕名前采购买他的根雕。
他是我的朋友,一个很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经历,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陆小林摘自《太原晚报》)
老井
约翰·桑福德曾经讲到一口老井,这口井在他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农舍大门外,井水异乎寻常的清冽。无论夏季如何炎热,旱情多么严重,这口井总能为人们提供愉悦舒爽的享受。
这口忠实的老井占据了桑福德那些农舍暑假记忆的相当部分。
很多年过去了,农舍也终于步入了现代化。电线架通,家家用上了电灯;室内铺设了管道,冷热自来水可以随意使用。老井再也派不上用场了,于是人们封上了井口,将它备作将来应急之需。
多年后的一天,桑福德突然深深怀念起儿时清冽的井水。他打开井盖,吊下一只水桶,想重温记忆中那舒畅怡人的滋味。
他惊愕地发现,这口老井,曾经安然度过了旱情最为严重的缺水季节,竟然彻底干涸了!困惑不解的他开始四处请教,向当地人寻求解释。原来,这种井的井水源自地下数以百计的涓涓溪流,正是这些不断渗出的溪水使井水得到源源不断地供应。
只要井里有水被打上去,新的水就会补充进来,使溪流得以畅流不断。但当井水不再流动,这些溪流就被泥污淤塞而枯竭了。这口井的干涸不是因为用得过多,而是因为用得不够!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如果我们能尽己所能,滋润别人的心田,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滋润而充满活力;但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或许我们的心也会像这口老井,终致枯竭。
(云舒摘自《讽刺与幽默》)
考试那天,父亲特地放下农活,送他到考场。考场门口,父亲生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他的肩上,父亲说,儿啊,你能不能跳出农门,在此一举了。他看着父亲,重重点头。
试考完,于忐忑不安中,终于等到分数揭晓,他比中考录取分数线高出10分。父亲宰了家里的羊庆祝,一村人都分享到了他家羊肉的香。接下来就是等待录取通知书,却左等右等不来,一直等到夏蝉叫遍。转眼,九月了,父亲去镇上转了一圈回来,蹲在屋搪下吸着旱烟叹气,半晌之后,才对他说,儿啊,认命吧,咱不是吃公家饭的命。原来,他的名额,被一干部子弟挤掉了。
他后来在亲戚们的接济下,去读高中。三年寒窗苦,他以高分被一所大学录取。生活向他铺开花团锦簇的一面,以后他会在城里工作,买一套带阳台的房。有月亮的晚上,他会在阳台上吹笛子。他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有音乐,有画,还有清风和明月。当然,还少不了佳人陪伴,那个女孩子,最好长发飘飘。十九岁青春的心里,人生当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却在大学的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惠了乙肝。城市还是别人的城市,他回了他的乡下。窝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他的心里,布满灰暗和伤痕。人生失意至此,还有什么可盼可等的?
识字不多的父亲,讲不来大道理,手里抓一把大豆,又抓一把麦子,对他说,在农村,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种下豆子就长出豆子,种下麦子就长出麦子。他后来反复回味父亲的这句话,他品出另一种味道,那就是,好好活着,就是快乐。
他在农村安定下来,成了农民中的一个。但到底是读过多年书的,他骨子里的诗意,哪能丢掉?他在房前种花,却因此耀了一村人的眼,大家纷纷来问他讨花的种子。于是一个村庄,花香四溢。夏夜,满天星星,四周的虫鸣不息,轻风徐徐送来稻花的清香。他在星光下吹笛,引得纳凉的村人们,都聚拢来听。他还因此觅得知音,一个喜欢他笛声的漂亮姑娘,成了他的妻。
他还迷上根雕。别人家丢弃的树根,被他宝贝似地抱回家。农闲时,他在上面精雕细琢,小羊小狗的模样,很快活灵活现出来。村里人家,家家都得到他的根雕礼物,他们把它摆在堂屋里,成了最美的风景。再后来,竟有人花重金,慕名前采购买他的根雕。
他是我的朋友,一个很普通的人。却用他的经历,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陆小林摘自《太原晚报》)
老井
约翰·桑福德曾经讲到一口老井,这口井在他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农舍大门外,井水异乎寻常的清冽。无论夏季如何炎热,旱情多么严重,这口井总能为人们提供愉悦舒爽的享受。
这口忠实的老井占据了桑福德那些农舍暑假记忆的相当部分。
很多年过去了,农舍也终于步入了现代化。电线架通,家家用上了电灯;室内铺设了管道,冷热自来水可以随意使用。老井再也派不上用场了,于是人们封上了井口,将它备作将来应急之需。
多年后的一天,桑福德突然深深怀念起儿时清冽的井水。他打开井盖,吊下一只水桶,想重温记忆中那舒畅怡人的滋味。
他惊愕地发现,这口老井,曾经安然度过了旱情最为严重的缺水季节,竟然彻底干涸了!困惑不解的他开始四处请教,向当地人寻求解释。原来,这种井的井水源自地下数以百计的涓涓溪流,正是这些不断渗出的溪水使井水得到源源不断地供应。
只要井里有水被打上去,新的水就会补充进来,使溪流得以畅流不断。但当井水不再流动,这些溪流就被泥污淤塞而枯竭了。这口井的干涸不是因为用得过多,而是因为用得不够!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如果我们能尽己所能,滋润别人的心田,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滋润而充满活力;但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或许我们的心也会像这口老井,终致枯竭。
(云舒摘自《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