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如今,农民工零零散散外出打工的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都选择了组团外出。他们有些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还有的是通过政府组织一起出去的。这些打工者告诉记者,以往零散外出务工,不仅不好找工作,而且工钱还很难按时结算。大家组团外出务工,一是减少了外出的盲目性,可以找到较满意、合适的工作;二是有人熟悉情况,不仅可以在那儿长期做工,而且可以确保工钱按时足额拿到;三是,大家在生活上能够相互照应,比自己单独外出要好得多。为了让更多出外打工者具备更加强大的竞争力,本期焦点栏目特介绍河北省与北京市的两种农民打工模式,希望我们的打工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技术一条龙组团模式,受到用工市场欢迎
随着政府对劳务输出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踏上打工路。而那种打工者之间无序竞争、打散工、找零活的不稳定状况和竞争力弱,使河北省阳原皮毛打工者开始思索,开始寻找更高一个层面的打工组织形式。
如今,在浙江、北京等20多个省市,阳原县皮毛打工者自主搭配各技术工序的人员抱团集体找工作,为用工老板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备受各地老板的青睐。皮毛老板称之为“阳原皮毛团”。
过去,阳原皮毛打工者也曾因为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为“明天该去何方”而发愁。打工者因不能融入其他地方的团伙而受到排斥,工钱极其低廉,被老板炒鱿鱼则是家常便饭,被骗钱空手而归也时有发生。
阳原县西城镇北关村农民刘文青在打工过程中发现,老乡抱团打工优势十分明显,于是他开始尝试组织从家乡一块出来的几个人抱团打工。但由于几乎全是机缝工,技术单一,在“裁”这个技术活上受制于人,薪水依然低廉。于是,他特地找来几位有裁皮技术的老师傅,成立一个由7人组成的裁、剪、缝、染、烫、钉一条龙加工团体,开始在北京小南口一家公司打工。
新集体成立后,走出了个人单兵闯荡处处受制于人的困境。老板投资办厂,一个团体就可以负责一条流水线,因成员都是熟人,配合更默契,和其他流水线相比,技术优势十分明显。能为老板出好产品,工钱自然不会低,况且老板也想留住他们,为下年作流水线技术样板。2004年,这个7人组成的团体第一次挣回15万多元,人均不低于2万元。2005年,和他们联系用工的大客商络绎不绝,阳原第一个“阳原皮毛团”在皮毛业用工淡季时就被老板抢先挖走,而且条件优越:放3个月假,干3个月活,开半年的工资,为家属安排一些合适的工作,让打工者在异地实现夫妻团聚。
7人团体打工成功之路,引起了阳原县广大打工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效仿,仅在2005年,该县西城镇西目连村就成立“阳原皮毛团”15个,团体人均收入2万多元。带动该村农民劳务输出300多人,创产值200多万元。
最初的抱团打工,大多是农民的自发组织,他们就业的范围很小,大多是过去的老客户,技术也不是很全面。阳原县针对皮毛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强了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20余期,引导打工农民由“单兵作战”向“集体军团”转变。该县以皮毛加工为龙头,倡导农民每六七人为一团体,组成裁、剪、缝、染、烫、钉一条龙加工团体,根据用工市场的发展形势,加强农民的就业培训,并将就业范围逐渐向基层延伸,实现家门口就业再创业模式。抱团打工,团体中的成员大都是亲戚朋友。各团体成员之间合得来,一起交流的时间多,团体中主要成员的技术能够及时被其他成员接受,实现了边打工边学技术,技术成熟后可以繁衍出更多的团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打工就打工、培训就培训的单一模式,找到了一条市场经济形势下发展劳务经济的新路子。
目前,该县的抱团打工已涉及皮毛加工、机械制造、室内外装潢、建筑业等10多个领域,打工团体发展到270多个。据了解,春节前,前来阳原签订用工协议的外地老板络绎不绝,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外出务工团体有180多个。“阳原皮毛团”使阳原的打工者开始自由选择用工单位,有了向用工老板“说不”的筹码和勇气。
政府出面组团模式,打工者权益有保障
2007年11月12日,纪书华开始兴奋地起草劳动力输送合同,因为北京市大红门环卫所初步决定向他要30名工人。这意味着一个模式开始结下果实。这个模式是,由镇干部代替以往的包工头带领农民工外出打工,并关照他们的生活和权益。
纪书华就是这样一个由政府安排的“包工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延庆县千家店镇政府办公室主任。
纪书华所参与的这种试验模式缘于当地的特殊状况:为保护水源地,农民退耕还林,闲散劳动力逐渐增多。然而,要养家糊口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时权益却难以保障。
千家店镇农民工取得去丰台区南苑环卫所当环卫工人的机会,缘于延庆县和丰台区建立的“城乡手拉手”合作关系。
作为领队,纪书华的职责有“一大堆”:为村民服务,为他们争取好待遇,与村民同吃同住,负责村民的一切大小事务,在农民工、用工者和镇政府中间充当桥梁。
早在2007年7月28日,他来到南苑环卫所“考察”。丰台南苑环卫所除了提供工人宿舍外,还额外有一处房子用来作工人的食堂。
当天回去后,他就在延庆县闲散劳力中“招兵买马”。
8月2日,纪书华领着农民工进城了。几天后,丰台南苑环卫所提供的房子门口,挂上了两块牌子:一块是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劳务服务中心,另一块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劳务服务中心支部。
说起打工经历,“心里踏实”是工人们最想说的话。工人夏玉琴是第一次外出打工。以前她和丈夫考虑过外出打工,但又怕上当受骗。这次由纪书华带队打工,吃住免费,她和爱人都报了名。她说:“我们签了正式劳动合同,每月工资约900元,按月拿钱,比种地强多了。”工人周举忠先后多次进城打工,以前大多是在建筑公司干活。说起以前的工作,他一肚子苦水:“辛苦不说,还无法签订劳动合同,总担心拿不到钱,遇到工伤没人管。”而现在,周举忠不用操心工资,镇里派来的干部会替村民争取。此外,镇里还为工人上了医疗和工伤保险。
纪书华说,目前,工人们每月能回家一趟,要是有个头疼脑热,还有专车送到医院。这里啥都有政府安排。
这种由政府整体输送劳动力的新模式已初见成效。以前,纪书华带队打扫的那条马路卫生状况在全区排第六,而现在上升至第四位。
有了成绩,纪书华的“胃口”更大了。他计划在2008年5月1日前向丰台环卫中心输送500名劳动力;他打算向政府多要些补贴给村民;他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剩余劳动力加入到打工队伍中来。
有了三个多月的带队经历,纪书华和工人们改变了以前一些消极的想法。如以前觉得干这种活没有成就感,部分工人还觉得这个活很低贱。而现在,每当我们看到整洁的马路时,就觉得我们都是幕后英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纪书华认为,由政府出面向外输送劳动力有很多好处:工人管理集中,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有业务可立即派人……干部带农民工进城打工是千家店镇推出的新模式,我们期待着它能产生更多的效益。(本刊记者 仪方)
技术一条龙组团模式,受到用工市场欢迎
随着政府对劳务输出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踏上打工路。而那种打工者之间无序竞争、打散工、找零活的不稳定状况和竞争力弱,使河北省阳原皮毛打工者开始思索,开始寻找更高一个层面的打工组织形式。
如今,在浙江、北京等20多个省市,阳原县皮毛打工者自主搭配各技术工序的人员抱团集体找工作,为用工老板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备受各地老板的青睐。皮毛老板称之为“阳原皮毛团”。
过去,阳原皮毛打工者也曾因为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为“明天该去何方”而发愁。打工者因不能融入其他地方的团伙而受到排斥,工钱极其低廉,被老板炒鱿鱼则是家常便饭,被骗钱空手而归也时有发生。
阳原县西城镇北关村农民刘文青在打工过程中发现,老乡抱团打工优势十分明显,于是他开始尝试组织从家乡一块出来的几个人抱团打工。但由于几乎全是机缝工,技术单一,在“裁”这个技术活上受制于人,薪水依然低廉。于是,他特地找来几位有裁皮技术的老师傅,成立一个由7人组成的裁、剪、缝、染、烫、钉一条龙加工团体,开始在北京小南口一家公司打工。
新集体成立后,走出了个人单兵闯荡处处受制于人的困境。老板投资办厂,一个团体就可以负责一条流水线,因成员都是熟人,配合更默契,和其他流水线相比,技术优势十分明显。能为老板出好产品,工钱自然不会低,况且老板也想留住他们,为下年作流水线技术样板。2004年,这个7人组成的团体第一次挣回15万多元,人均不低于2万元。2005年,和他们联系用工的大客商络绎不绝,阳原第一个“阳原皮毛团”在皮毛业用工淡季时就被老板抢先挖走,而且条件优越:放3个月假,干3个月活,开半年的工资,为家属安排一些合适的工作,让打工者在异地实现夫妻团聚。
7人团体打工成功之路,引起了阳原县广大打工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效仿,仅在2005年,该县西城镇西目连村就成立“阳原皮毛团”15个,团体人均收入2万多元。带动该村农民劳务输出300多人,创产值200多万元。
最初的抱团打工,大多是农民的自发组织,他们就业的范围很小,大多是过去的老客户,技术也不是很全面。阳原县针对皮毛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强了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20余期,引导打工农民由“单兵作战”向“集体军团”转变。该县以皮毛加工为龙头,倡导农民每六七人为一团体,组成裁、剪、缝、染、烫、钉一条龙加工团体,根据用工市场的发展形势,加强农民的就业培训,并将就业范围逐渐向基层延伸,实现家门口就业再创业模式。抱团打工,团体中的成员大都是亲戚朋友。各团体成员之间合得来,一起交流的时间多,团体中主要成员的技术能够及时被其他成员接受,实现了边打工边学技术,技术成熟后可以繁衍出更多的团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打工就打工、培训就培训的单一模式,找到了一条市场经济形势下发展劳务经济的新路子。
目前,该县的抱团打工已涉及皮毛加工、机械制造、室内外装潢、建筑业等10多个领域,打工团体发展到270多个。据了解,春节前,前来阳原签订用工协议的外地老板络绎不绝,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外出务工团体有180多个。“阳原皮毛团”使阳原的打工者开始自由选择用工单位,有了向用工老板“说不”的筹码和勇气。
政府出面组团模式,打工者权益有保障
2007年11月12日,纪书华开始兴奋地起草劳动力输送合同,因为北京市大红门环卫所初步决定向他要30名工人。这意味着一个模式开始结下果实。这个模式是,由镇干部代替以往的包工头带领农民工外出打工,并关照他们的生活和权益。
纪书华就是这样一个由政府安排的“包工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延庆县千家店镇政府办公室主任。
纪书华所参与的这种试验模式缘于当地的特殊状况:为保护水源地,农民退耕还林,闲散劳动力逐渐增多。然而,要养家糊口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时权益却难以保障。
千家店镇农民工取得去丰台区南苑环卫所当环卫工人的机会,缘于延庆县和丰台区建立的“城乡手拉手”合作关系。
作为领队,纪书华的职责有“一大堆”:为村民服务,为他们争取好待遇,与村民同吃同住,负责村民的一切大小事务,在农民工、用工者和镇政府中间充当桥梁。
早在2007年7月28日,他来到南苑环卫所“考察”。丰台南苑环卫所除了提供工人宿舍外,还额外有一处房子用来作工人的食堂。
当天回去后,他就在延庆县闲散劳力中“招兵买马”。
8月2日,纪书华领着农民工进城了。几天后,丰台南苑环卫所提供的房子门口,挂上了两块牌子:一块是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劳务服务中心,另一块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劳务服务中心支部。
说起打工经历,“心里踏实”是工人们最想说的话。工人夏玉琴是第一次外出打工。以前她和丈夫考虑过外出打工,但又怕上当受骗。这次由纪书华带队打工,吃住免费,她和爱人都报了名。她说:“我们签了正式劳动合同,每月工资约900元,按月拿钱,比种地强多了。”工人周举忠先后多次进城打工,以前大多是在建筑公司干活。说起以前的工作,他一肚子苦水:“辛苦不说,还无法签订劳动合同,总担心拿不到钱,遇到工伤没人管。”而现在,周举忠不用操心工资,镇里派来的干部会替村民争取。此外,镇里还为工人上了医疗和工伤保险。
纪书华说,目前,工人们每月能回家一趟,要是有个头疼脑热,还有专车送到医院。这里啥都有政府安排。
这种由政府整体输送劳动力的新模式已初见成效。以前,纪书华带队打扫的那条马路卫生状况在全区排第六,而现在上升至第四位。
有了成绩,纪书华的“胃口”更大了。他计划在2008年5月1日前向丰台环卫中心输送500名劳动力;他打算向政府多要些补贴给村民;他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剩余劳动力加入到打工队伍中来。
有了三个多月的带队经历,纪书华和工人们改变了以前一些消极的想法。如以前觉得干这种活没有成就感,部分工人还觉得这个活很低贱。而现在,每当我们看到整洁的马路时,就觉得我们都是幕后英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纪书华认为,由政府出面向外输送劳动力有很多好处:工人管理集中,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有业务可立即派人……干部带农民工进城打工是千家店镇推出的新模式,我们期待着它能产生更多的效益。(本刊记者 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