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主体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即“人生认识论”或“生存认识论”;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与人本研究相结合,展开的一门关于审美与创造的大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将人的审美活动过程作动态、辩证、整体把握的研究。科学主体论美学是激活现代美学的良方。
关键词:科学主体论;整体思维;现代美学
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是政治的需要,真正的现代美学就没有被激活过。用什么方法激活现代美学?现代美学研究的出路在哪?众多学者认为,科学主体论不失为激活现代美学的良方,现代美学研究的出路在于还美学以科学本位。这是因为:
科学主体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
科学主体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即“人生认识论”或“生存认识论”。它有别于过去哲学的“物质认识论”与“机械认识论”。科学主体论的思维方法是马克思科学整体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体分析法,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及其对社会事业开拓创造的整体事实。具体而言,它的思维方法提倡立体流动、静态分析与动态描述相统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将科学与主体并称,意思是:“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不应该分裂的。理论中讲的‘主体’,是科学性较高的完整意义的主体,不是失去科学性的狭隘的主体;理论中讲的科学,也非背离主体的科学。人类的生存,从本原上考察,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的某种程度同一实现的事实。”[1]换句话说,人类生存的事实,整体上就是科学主体同一性的合理生存的实现。站到历史和美学高度上看,形成掌握人类生存整体事实的思维,就应该是科学主体同一的思维或整体观念。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的兴衰变革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讲,都是科学性与主体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同一性的表现。
科学主体论是马克思整体观的合理应用和体现。马克思的整体观是站到人类历史高度认识把握人类生存与发展整体事实的观点和方法。这种整体观是一种大世界观,是力求全面、发展、和谐、辩证、统一的观点,它要求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要求从多方面多维度来分析研究对象,最后上升为整体,在最大程度上切近对象本体实际,反映对象全貌。马克思的整体观突出表现为:求实求证、辩证分析、动静统一、掌握整体。因而可以说,科学主体论是对马克思整体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必然会受到社会现实的重视、肯定和尊崇。
事实上,辩证的认识论早已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具有整体性的。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表面看没有什么联系,但深入探究,二者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人与自然、人与世界都是一体的一样,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而任何事物的整体性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组织机理,这种机理受自然规律所规定和限制。事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是多方面的,只有对事物作多方面的综合动态描述,才能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不至于犯“一叶障目”的毛病。这正如解剖了一只鸭子,不可能宣称了解了所有的鸭子,万一解剖的这只鸭子不巧是只病鸭子,或者是只洋鸭子,再或者是只母鸭子,你敢肯定地说一只鸭子就能代表一群或一种鸭子的“本来面貌吗?
把科学主体论应用于科学研究当中,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忌从某种主观设想出发,或者钻进前人定义的死胡同里演绎结论。这种研究无异于盲人骑瞎马,除了玩弄概念游戏外,不会有任何实质性地突破和进展。不树立科学整体的思维观念,极容易犯“盲人摸象”的毛病。科学整体思维强调的是思维主体,是通过思维主体来掌握世界、认识世界,从知性到理性,从而达到掌握事物的具体总体,而不是让世界来控制思维主体。科学整体思维的对象,是人(主体)向自然(对象)展开,又回到人本身的统一的事实,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同一思维在人本思想上的统一。这种“高端思维”在更高程度上切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创造观。
研究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必须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现实生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人类这个大系统走向更加完美。而从个体来讲,就是在整体方法的指导下,在生存发展、生活实践、审美创造等方面寻求科学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同一,追求更高的美学指标。进而言之,从人性的需要必然性和自然合理性出发,为人类设计出一条符合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的路子。这可以说是科学主体论对人类、对社会、对现实作出的巨大贡献。
科学主体论美学还美学以科学本位
马克思说,人类的整个自然史无非是把人塑造成完美的人。一切从人开始,一切回到人类。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更精当的阐述。他自始至终认为,所有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人的审美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问题。
过去的美学,往往见物不见人,或离开物来谈人,这必然陷入机械论或历史唯心论的泥淖,难免出现很多虚假概念,破坏了美学应有的科学性。前些年,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美是什么”、“美的本质”、“美在主观还是客观”以及“社会美”、“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现实美”等假定概念。没有把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主体与对象等作为动态的、辩证的、整体的过程加以研究。对审美意识建构、形成、机制、运动、扩展、功能、形态等几乎没有人愿“碰”,更谈不上对审美意识组织的运动规律和原理加以深层次分析、综合研究。因此,美学研究长期走入形式误区或伪科学化——就“美”谈“美”。如比例、形式、对称、和谐等等。没有研究审美意识、心理交流、价值冲动等原理。缺乏深度,谈什么都是皮毛问题!而科学主体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于立足于人本身,落实到人的审美与创造活动上面,不再花过多精力探讨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等假定概念;而把着力点放在艺术审美、生活审美、自然审美等方面。因为道理很简单,面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由于主体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在主体心目中生成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同。意义和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我们的心里所建构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2]这也正如同中国的一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从主体出发,研究千差万别的审美个性和共性,再回到主体,才能实现美学的科学化。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美学学科泛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不经意间就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美学,比如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交通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电影美学、音乐美学、农业美学,甚至出现人体美学、死亡美学等分支学科。这些“XX美学”命名的冲动是对研究对象的无端切割,无异于称“耳朵的人”、“鼻子的人”、“眼睛的人”……这种“百花齐放”式的应用科学架构模式统统先画一个葫芦,把美假定为一个实体或既定观念装入其中,然后由此推演出各个分支。在名词的翻新上下功夫,通过“学问”混饭吃,错误显而易见:不是把美学学科发扬光大,而恰恰是把美学学科的“本”给遮蔽了!因此,美学出现杂七杂八的“虚假繁荣”景象和泛化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通过美学的科学化来加以规范,美学就极易成为“包罗万象学”,与研究的目的——为了应用而渐行渐远。
当然,“XX美学”的泛化也并不能一味责备现代人的“发明”。究其根源,是旧美学的迷雾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头上久久未能散去。早在2000多年前,先人就在追问: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没能很好地解决,或者根本就无法解决。回到现实科研教学语境中,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不是观点错误,就是架构模式一成不变,或者毫无科学性可言。形而上的机械论方法论、自上而下的独断论,加之研究逻辑起点和架构设计的错误,以盲导盲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观点、提法破绽百出,自相矛盾,虚假荒谬。不是从审美实际(体验)出发而是从既定概念着手,不是把旧美学放在现实中来批判继承,而是照本宣科地“接着讲”,各吹各打、冒牌研究、误导后生!
历史进入21世纪,抛弃旧美学、宣扬科学化的美学,才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现实负责。好在,今天有学者大张旗鼓地站出来宣扬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为了还美学以科学本位、以人学本位、以历史发展本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主体论美学当是应用于人生现实,并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发展创造意义的社会人生学说。
若回过头去看看美学史,还美学以科学本位还顺应了美学思想发展主流。自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美学研究方向发生转向,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下而上”的实验美学应运而生,费肖尔父子和里普斯建构了“外射说”、“移情说”等理论,强调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交流活动研究。世界著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创立者托马斯·门罗也主张借心理学方法来研究美学,走科学实证的道路,对审美经验作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学重视人自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体验研究,使美学和文艺学找到了生存的根基,美学根植于人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而科学主体论美学研究认为,审美与创造问题,主要就是人的心理世界中产生和发动的主体行为,因此也必须从主体心理着手研究。
可以说,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使美学摆脱了作为哲学附庸的尴尬。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生命冲动、价值冲动、创造冲动等“创造物”研究的深入,彻底否定旧美学是玄学、是贵族之学的倾向成为必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才能被激活。
科学主体论美学有着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谈论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科学主体论当中“科学”的涵义。虽然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充分地指出美学应该回归科学本位,但仍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科学主体论美学值得商榷。甚至有人质问:科学主体论美学是什么东西?难道美学意味着高度的精密、系统及可度量吗?我们认为,“科学”二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科学主体论美学当中的“科学”它的外延是无限和超越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与人本研究相结合而展开的一门大学问。是辩证的又是系统的,是求实的又是实证的,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状态的又是过程的……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从一开始就不研究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等问题。科学主体论美学的逻辑起点正如苏联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所说:“‘审美’这个词不只是作为美的同义词出现的,而是作为新的范畴出现的。这种范畴表现了标明审美关系范围内各个概念之间的统一性的科学需要。”[3]
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的创立有其颠扑不破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与现实基础。马克思有个著名论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体。所有美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不可否认,人类主体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是掌握世界的能动的主体,是认知、审美和改造世界、创造万物的主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科学思想与人本事实,是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的。如果否认了主体,无异于否认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基于此,科学主体论美学的理论核心是探究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结构、运动、扩展、形态、功能等。围绕如何丰富扩展人的审美意识,即审美意识如何形成“内感外射”的心理交流机制展开,从审美创造深层次揭开审美内部规律。科学主体论美学目前至少建构了十大原理:“审美活动发生原理,审美意识的建构和构成原理,审美意识发生及强化原理,审美意识内部运动与创造原理,审美意识内部作用关系原理,审美心理交流原理,主体性为基础的原理,文化主体为依据的原理,审美主体确定性原理,审美价值发生与展开原理,生命冲动至价值冲动的超越升华原理等。”[4]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科学主体论美学让人们普遍认知诚然有个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且需要一定的时日;但立足于人的主体地位,具有无限超越的人学的科学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或许带上“科学”二字会让期待美学“复兴”以及希望获得自身健全发展与完美实现的人多少有点望而生畏,但从基本理念和常识性的理解入手,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将人的审美活动过程作动态、辩证、整体把握的研究。用科学人文学派创立者李健夫教授的话说就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入手,研究人的活动怎样转化为心理上的经验意识,又怎样上升为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又怎样支配审美与创造,怎样支撑起人这个主体的主体性,文化主体又怎样发展,审美主体怎样确定,人类审美意识又怎样通过艺术作品沟通,实现千古对话,艺术不朽价值怎样使人的生命获得不朽,促使人追求永恒价值——生命的永恒冲动转化为永恒的价值冲动。” [5]
可见,科学主体论美学不仅不玄,而且它的研究还具有现实的、普世的、通俗的等多方面容易感知的价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建树,绝不可能是“接着讲”和“照着讲”的产物,必须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结晶。科学主体论美学宣告诞生之日,即是笼罩旧美学千年迷雾开散之时,也是美学走出玄学、走出书斋、走向科学、走向现实、走向创造的“大喜”之时。
参考文献:
[1][4][5]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修订版):1;9;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3]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9.
关键词:科学主体论;整体思维;现代美学
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是政治的需要,真正的现代美学就没有被激活过。用什么方法激活现代美学?现代美学研究的出路在哪?众多学者认为,科学主体论不失为激活现代美学的良方,现代美学研究的出路在于还美学以科学本位。这是因为:
科学主体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
科学主体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即“人生认识论”或“生存认识论”。它有别于过去哲学的“物质认识论”与“机械认识论”。科学主体论的思维方法是马克思科学整体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体分析法,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及其对社会事业开拓创造的整体事实。具体而言,它的思维方法提倡立体流动、静态分析与动态描述相统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将科学与主体并称,意思是:“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不应该分裂的。理论中讲的‘主体’,是科学性较高的完整意义的主体,不是失去科学性的狭隘的主体;理论中讲的科学,也非背离主体的科学。人类的生存,从本原上考察,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的某种程度同一实现的事实。”[1]换句话说,人类生存的事实,整体上就是科学主体同一性的合理生存的实现。站到历史和美学高度上看,形成掌握人类生存整体事实的思维,就应该是科学主体同一的思维或整体观念。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的兴衰变革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讲,都是科学性与主体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同一性的表现。
科学主体论是马克思整体观的合理应用和体现。马克思的整体观是站到人类历史高度认识把握人类生存与发展整体事实的观点和方法。这种整体观是一种大世界观,是力求全面、发展、和谐、辩证、统一的观点,它要求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要求从多方面多维度来分析研究对象,最后上升为整体,在最大程度上切近对象本体实际,反映对象全貌。马克思的整体观突出表现为:求实求证、辩证分析、动静统一、掌握整体。因而可以说,科学主体论是对马克思整体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必然会受到社会现实的重视、肯定和尊崇。
事实上,辩证的认识论早已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具有整体性的。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表面看没有什么联系,但深入探究,二者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人与自然、人与世界都是一体的一样,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而任何事物的整体性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组织机理,这种机理受自然规律所规定和限制。事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是多方面的,只有对事物作多方面的综合动态描述,才能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不至于犯“一叶障目”的毛病。这正如解剖了一只鸭子,不可能宣称了解了所有的鸭子,万一解剖的这只鸭子不巧是只病鸭子,或者是只洋鸭子,再或者是只母鸭子,你敢肯定地说一只鸭子就能代表一群或一种鸭子的“本来面貌吗?
把科学主体论应用于科学研究当中,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忌从某种主观设想出发,或者钻进前人定义的死胡同里演绎结论。这种研究无异于盲人骑瞎马,除了玩弄概念游戏外,不会有任何实质性地突破和进展。不树立科学整体的思维观念,极容易犯“盲人摸象”的毛病。科学整体思维强调的是思维主体,是通过思维主体来掌握世界、认识世界,从知性到理性,从而达到掌握事物的具体总体,而不是让世界来控制思维主体。科学整体思维的对象,是人(主体)向自然(对象)展开,又回到人本身的统一的事实,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同一思维在人本思想上的统一。这种“高端思维”在更高程度上切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创造观。
研究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必须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现实生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人类这个大系统走向更加完美。而从个体来讲,就是在整体方法的指导下,在生存发展、生活实践、审美创造等方面寻求科学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同一,追求更高的美学指标。进而言之,从人性的需要必然性和自然合理性出发,为人类设计出一条符合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的路子。这可以说是科学主体论对人类、对社会、对现实作出的巨大贡献。
科学主体论美学还美学以科学本位
马克思说,人类的整个自然史无非是把人塑造成完美的人。一切从人开始,一切回到人类。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更精当的阐述。他自始至终认为,所有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人的审美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问题。
过去的美学,往往见物不见人,或离开物来谈人,这必然陷入机械论或历史唯心论的泥淖,难免出现很多虚假概念,破坏了美学应有的科学性。前些年,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美是什么”、“美的本质”、“美在主观还是客观”以及“社会美”、“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现实美”等假定概念。没有把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主体与对象等作为动态的、辩证的、整体的过程加以研究。对审美意识建构、形成、机制、运动、扩展、功能、形态等几乎没有人愿“碰”,更谈不上对审美意识组织的运动规律和原理加以深层次分析、综合研究。因此,美学研究长期走入形式误区或伪科学化——就“美”谈“美”。如比例、形式、对称、和谐等等。没有研究审美意识、心理交流、价值冲动等原理。缺乏深度,谈什么都是皮毛问题!而科学主体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于立足于人本身,落实到人的审美与创造活动上面,不再花过多精力探讨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等假定概念;而把着力点放在艺术审美、生活审美、自然审美等方面。因为道理很简单,面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由于主体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在主体心目中生成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同。意义和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我们的心里所建构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2]这也正如同中国的一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从主体出发,研究千差万别的审美个性和共性,再回到主体,才能实现美学的科学化。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美学学科泛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不经意间就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美学,比如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交通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电影美学、音乐美学、农业美学,甚至出现人体美学、死亡美学等分支学科。这些“XX美学”命名的冲动是对研究对象的无端切割,无异于称“耳朵的人”、“鼻子的人”、“眼睛的人”……这种“百花齐放”式的应用科学架构模式统统先画一个葫芦,把美假定为一个实体或既定观念装入其中,然后由此推演出各个分支。在名词的翻新上下功夫,通过“学问”混饭吃,错误显而易见:不是把美学学科发扬光大,而恰恰是把美学学科的“本”给遮蔽了!因此,美学出现杂七杂八的“虚假繁荣”景象和泛化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通过美学的科学化来加以规范,美学就极易成为“包罗万象学”,与研究的目的——为了应用而渐行渐远。
当然,“XX美学”的泛化也并不能一味责备现代人的“发明”。究其根源,是旧美学的迷雾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头上久久未能散去。早在2000多年前,先人就在追问: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没能很好地解决,或者根本就无法解决。回到现实科研教学语境中,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不是观点错误,就是架构模式一成不变,或者毫无科学性可言。形而上的机械论方法论、自上而下的独断论,加之研究逻辑起点和架构设计的错误,以盲导盲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观点、提法破绽百出,自相矛盾,虚假荒谬。不是从审美实际(体验)出发而是从既定概念着手,不是把旧美学放在现实中来批判继承,而是照本宣科地“接着讲”,各吹各打、冒牌研究、误导后生!
历史进入21世纪,抛弃旧美学、宣扬科学化的美学,才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现实负责。好在,今天有学者大张旗鼓地站出来宣扬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为了还美学以科学本位、以人学本位、以历史发展本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主体论美学当是应用于人生现实,并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发展创造意义的社会人生学说。
若回过头去看看美学史,还美学以科学本位还顺应了美学思想发展主流。自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美学研究方向发生转向,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下而上”的实验美学应运而生,费肖尔父子和里普斯建构了“外射说”、“移情说”等理论,强调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交流活动研究。世界著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创立者托马斯·门罗也主张借心理学方法来研究美学,走科学实证的道路,对审美经验作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学重视人自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体验研究,使美学和文艺学找到了生存的根基,美学根植于人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而科学主体论美学研究认为,审美与创造问题,主要就是人的心理世界中产生和发动的主体行为,因此也必须从主体心理着手研究。
可以说,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使美学摆脱了作为哲学附庸的尴尬。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生命冲动、价值冲动、创造冲动等“创造物”研究的深入,彻底否定旧美学是玄学、是贵族之学的倾向成为必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才能被激活。
科学主体论美学有着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谈论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科学主体论当中“科学”的涵义。虽然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充分地指出美学应该回归科学本位,但仍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科学主体论美学值得商榷。甚至有人质问:科学主体论美学是什么东西?难道美学意味着高度的精密、系统及可度量吗?我们认为,“科学”二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科学主体论美学当中的“科学”它的外延是无限和超越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与人本研究相结合而展开的一门大学问。是辩证的又是系统的,是求实的又是实证的,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状态的又是过程的……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从一开始就不研究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等问题。科学主体论美学的逻辑起点正如苏联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所说:“‘审美’这个词不只是作为美的同义词出现的,而是作为新的范畴出现的。这种范畴表现了标明审美关系范围内各个概念之间的统一性的科学需要。”[3]
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的创立有其颠扑不破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与现实基础。马克思有个著名论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体。所有美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不可否认,人类主体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是掌握世界的能动的主体,是认知、审美和改造世界、创造万物的主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科学思想与人本事实,是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的。如果否认了主体,无异于否认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基于此,科学主体论美学的理论核心是探究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结构、运动、扩展、形态、功能等。围绕如何丰富扩展人的审美意识,即审美意识如何形成“内感外射”的心理交流机制展开,从审美创造深层次揭开审美内部规律。科学主体论美学目前至少建构了十大原理:“审美活动发生原理,审美意识的建构和构成原理,审美意识发生及强化原理,审美意识内部运动与创造原理,审美意识内部作用关系原理,审美心理交流原理,主体性为基础的原理,文化主体为依据的原理,审美主体确定性原理,审美价值发生与展开原理,生命冲动至价值冲动的超越升华原理等。”[4]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科学主体论美学让人们普遍认知诚然有个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且需要一定的时日;但立足于人的主体地位,具有无限超越的人学的科学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或许带上“科学”二字会让期待美学“复兴”以及希望获得自身健全发展与完美实现的人多少有点望而生畏,但从基本理念和常识性的理解入手,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将人的审美活动过程作动态、辩证、整体把握的研究。用科学人文学派创立者李健夫教授的话说就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入手,研究人的活动怎样转化为心理上的经验意识,又怎样上升为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又怎样支配审美与创造,怎样支撑起人这个主体的主体性,文化主体又怎样发展,审美主体怎样确定,人类审美意识又怎样通过艺术作品沟通,实现千古对话,艺术不朽价值怎样使人的生命获得不朽,促使人追求永恒价值——生命的永恒冲动转化为永恒的价值冲动。” [5]
可见,科学主体论美学不仅不玄,而且它的研究还具有现实的、普世的、通俗的等多方面容易感知的价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建树,绝不可能是“接着讲”和“照着讲”的产物,必须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结晶。科学主体论美学宣告诞生之日,即是笼罩旧美学千年迷雾开散之时,也是美学走出玄学、走出书斋、走向科学、走向现实、走向创造的“大喜”之时。
参考文献:
[1][4][5]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修订版):1;9;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3]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