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其中老年女性群体作为一个处于重要地位却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的经济状况如何,尤其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以人口结构为视角,对目前中国老年女性面临的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困境进行剖析,力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索。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年女性;家庭生活;经济困境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日前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1]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在数量上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大的过程的同时,正在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因此,对于中国老年人口的研究,在当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刻不容缓。
然而老年人口并非一个单纯整齐划一的群体,在其内部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结构差异因素就是性别。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腐朽观念,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从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的中国,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观念的阴影,这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诸多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老年女性作为女性人口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当她们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她们的生活也会不幸地被性别歧视的阴影所荫蔽?
家庭可以说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心乃至核心,我们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现实需要、潜在问题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并针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特点,对症下药。
二、老年人口性别结构概况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方面来看,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性别比要比总体人口性别比低,即从人口数量上来说,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这一特点在高龄老年人口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
虽然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过程因素和与人口相关的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但具体到老年人口上来看,导致这种性别结构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女性人口自身特有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女性生存优势。一般来说,在同期群出生的婴儿中,男性多于女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性别比逐渐下降。生物学把这种女性人口随年龄组的推移而上升的变动趋势称为女性的性别生存优势。[2]
从这一点进一步引申的话,由于女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往往比男性低,女性生存优势就意味着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女性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往往更为老化。而面对这种高龄老年人口由女性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更需要我们重视女性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女性老年人口有关的社会问题,其中家庭经济生活困境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三、人口性别结构对老年妇女家庭生活中经济困境的作用机制分析
家庭养老依旧是目前我国主导的养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可以说是大多数老年妇女晚年生活的基本园地。而经济条件无疑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经济状况如何对老年妇女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说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将从四方面来论述人口性别结构对老年妇女家庭生活中经济困境的作用机制。
(一)收入与再就业
收入状况衡量老年妇女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据1987年抽样调查资料,中国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在性别间的分布表现为市镇差别巨大,农村无差别。[3]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现象,原因在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小于男性劳参率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口中男女劳参率的差别更大。[4]另外,老年女性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常见的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以及就业层次较低等其他因素也是由性别结构造成老年女性收入较低的因素。
而老年人获取收入的一大途径莫过于“发挥余热”再就业。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女性在离退休后一般从事家务劳动,重新到社会上发挥余热的可能性较小。但这也为老年女性再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家政服务业是不少老年女性的再就业选择,但这一行业却很少有老年男性涉足。另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再就业的渠道更宽更广,不少女性在离退休之后选择了类似“顾问”等行业,但这一部分群体在整个老年女性中属于极少数。
(二)消费与支配
与收入相一致,老年女性人口的平均消费水平与男性相比处于低位水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因而男女两性经济收入的来源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必然导致消费支配能力与水平的差异。
另外一个与消费有关的突出问题在于,目前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针对老年女性消费市场与其他类型的市场相比其发展并不成熟健全。以主要以女性消费为主的化妆品市场为例,不少化妆品厂商常以“延缓衰老”等口号作为其销售手段,那么对于真正处于衰老期的老年妇女,又有多少真正为其量身定做,“延缓衰老”的化妆品呢?放眼化妆品市场,恐怕难觅其踪影。
(三)福利与保障
对于那些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仍然有一定经济来源的老年妇女来说,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困境还没有那么的明显。而对于那些仅靠个人原有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生活的老年妇女,以及高龄老年妇女和寡居者而言,则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为其做强大的支持后盾。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因为受其性别的限制,大部分女性在其工作年限里会由于家庭负担、照顾孩子等因素减少了参加劳动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应的,在她们年纪增长进入老年之后,所获得的福利、社会保障等经济支持就在平均意义上必然比男子少。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中国的社会养老基金在积累与发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隐患,这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性在老年女性人口身上就更容易得到放大。
(四)家庭经济地位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由于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低,在消费和福利保障方面也容易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老年妇女一般都有一定的个人积蓄,在经济上已不完全依靠配偶,但也很少有经济完全独立的老年妇女。因此老年妇女在家庭中,其经济地位上往往低于老年男性。这一点也可以从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角度得以印证。在家庭中,老年妇女往往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老年男性一般较少从事家务劳动和管理家庭事务。到晚年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时,男性往往可以依靠老伴,而老年妇女往往最不容易得到家庭的照顾。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女性往往与比她们大的男性结婚,而如本文前文所述,老年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这种老年阶段的低性别比,不仅使老年妇女容易面临丧偶的危机,更给老年妇女再婚增加了难度。其结果往往是老年妇女在丧偶后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完全空巢”时期。这就意味着中国老年妇女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在其老年生活中有一段丧偶寡居生活的经历。丧偶对老年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首先,对于许多依靠配偶供养的老年妇女而言,丧偶意味着为她提供可利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资源的来源的一次彻底中断,这时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可谓真正地实现了,“独立”,但是这种徒有虚名的“独立”,无疑会使寡居老年妇女的生活面临更多的困难。其次,寡居的妇女不仅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而且寡居者又不得不处理有关死者遗产分割、儿女如何赡养等更为棘手的经济问题。倘若在寡居之后选择了再婚,则更是会牵扯到更多与原配和现任丈夫以及其子女们的的利益纠纷,在这一过程中酿成的诸多人间悲剧已经在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生存状态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老年妇女的在整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下,她们更容易受到来自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从这个角度上说,把老年妇女称作一个“脆弱的群体”,丝毫不为过。在收入水平、离退休金水平、消费水平、乃至社会保障的相关指标等多方面,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而言都处于劣势,这也是她们之所以会面临种种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
四、结语
人口性别结构仅仅是造成老年妇女家庭生活经济困境的一个方面,而其他造成老年妇女家庭经济生活困境的因素我们也不容忽视。首先,就家庭自身而言,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当前我国的家庭,从结构类型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功能的核心化,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等等,这些都会使当下中国的家庭养老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进而影响到与之有关的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状况。其次,从经济状况本身来看,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的情况依旧存在,特别是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的模式,使得城乡老年妇女经济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更为突出,这些都是需要在社会性别领域之外加以考虑的影响因(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素。
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性比例极为不平衡是老年人口相对于其他年龄组在性别构成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女性老年人在其家庭生活的经济方面有着比男子更多的问题。而若要解决老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既应该来自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也应该来自于社区的互助和支持,更应该来自老年人家庭内部成员的理解与关爱。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2011-04-28.
[2] 佟新著.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3] 田雪原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 同上.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年女性;家庭生活;经济困境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日前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1]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在数量上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大的过程的同时,正在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因此,对于中国老年人口的研究,在当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刻不容缓。
然而老年人口并非一个单纯整齐划一的群体,在其内部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结构差异因素就是性别。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腐朽观念,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从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的中国,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观念的阴影,这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诸多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老年女性作为女性人口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当她们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她们的生活也会不幸地被性别歧视的阴影所荫蔽?
家庭可以说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心乃至核心,我们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现实需要、潜在问题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并针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特点,对症下药。
二、老年人口性别结构概况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方面来看,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性别比要比总体人口性别比低,即从人口数量上来说,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这一特点在高龄老年人口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
虽然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过程因素和与人口相关的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但具体到老年人口上来看,导致这种性别结构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女性人口自身特有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女性生存优势。一般来说,在同期群出生的婴儿中,男性多于女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性别比逐渐下降。生物学把这种女性人口随年龄组的推移而上升的变动趋势称为女性的性别生存优势。[2]
从这一点进一步引申的话,由于女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往往比男性低,女性生存优势就意味着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女性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往往更为老化。而面对这种高龄老年人口由女性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更需要我们重视女性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女性老年人口有关的社会问题,其中家庭经济生活困境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三、人口性别结构对老年妇女家庭生活中经济困境的作用机制分析
家庭养老依旧是目前我国主导的养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可以说是大多数老年妇女晚年生活的基本园地。而经济条件无疑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经济状况如何对老年妇女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说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将从四方面来论述人口性别结构对老年妇女家庭生活中经济困境的作用机制。
(一)收入与再就业
收入状况衡量老年妇女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据1987年抽样调查资料,中国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在性别间的分布表现为市镇差别巨大,农村无差别。[3]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现象,原因在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小于男性劳参率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口中男女劳参率的差别更大。[4]另外,老年女性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常见的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以及就业层次较低等其他因素也是由性别结构造成老年女性收入较低的因素。
而老年人获取收入的一大途径莫过于“发挥余热”再就业。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女性在离退休后一般从事家务劳动,重新到社会上发挥余热的可能性较小。但这也为老年女性再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家政服务业是不少老年女性的再就业选择,但这一行业却很少有老年男性涉足。另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再就业的渠道更宽更广,不少女性在离退休之后选择了类似“顾问”等行业,但这一部分群体在整个老年女性中属于极少数。
(二)消费与支配
与收入相一致,老年女性人口的平均消费水平与男性相比处于低位水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因而男女两性经济收入的来源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必然导致消费支配能力与水平的差异。
另外一个与消费有关的突出问题在于,目前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针对老年女性消费市场与其他类型的市场相比其发展并不成熟健全。以主要以女性消费为主的化妆品市场为例,不少化妆品厂商常以“延缓衰老”等口号作为其销售手段,那么对于真正处于衰老期的老年妇女,又有多少真正为其量身定做,“延缓衰老”的化妆品呢?放眼化妆品市场,恐怕难觅其踪影。
(三)福利与保障
对于那些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仍然有一定经济来源的老年妇女来说,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困境还没有那么的明显。而对于那些仅靠个人原有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生活的老年妇女,以及高龄老年妇女和寡居者而言,则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为其做强大的支持后盾。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因为受其性别的限制,大部分女性在其工作年限里会由于家庭负担、照顾孩子等因素减少了参加劳动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应的,在她们年纪增长进入老年之后,所获得的福利、社会保障等经济支持就在平均意义上必然比男子少。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中国的社会养老基金在积累与发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隐患,这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性在老年女性人口身上就更容易得到放大。
(四)家庭经济地位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由于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低,在消费和福利保障方面也容易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老年妇女一般都有一定的个人积蓄,在经济上已不完全依靠配偶,但也很少有经济完全独立的老年妇女。因此老年妇女在家庭中,其经济地位上往往低于老年男性。这一点也可以从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角度得以印证。在家庭中,老年妇女往往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老年男性一般较少从事家务劳动和管理家庭事务。到晚年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时,男性往往可以依靠老伴,而老年妇女往往最不容易得到家庭的照顾。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女性往往与比她们大的男性结婚,而如本文前文所述,老年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这种老年阶段的低性别比,不仅使老年妇女容易面临丧偶的危机,更给老年妇女再婚增加了难度。其结果往往是老年妇女在丧偶后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完全空巢”时期。这就意味着中国老年妇女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在其老年生活中有一段丧偶寡居生活的经历。丧偶对老年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首先,对于许多依靠配偶供养的老年妇女而言,丧偶意味着为她提供可利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资源的来源的一次彻底中断,这时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可谓真正地实现了,“独立”,但是这种徒有虚名的“独立”,无疑会使寡居老年妇女的生活面临更多的困难。其次,寡居的妇女不仅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而且寡居者又不得不处理有关死者遗产分割、儿女如何赡养等更为棘手的经济问题。倘若在寡居之后选择了再婚,则更是会牵扯到更多与原配和现任丈夫以及其子女们的的利益纠纷,在这一过程中酿成的诸多人间悲剧已经在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生存状态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老年妇女的在整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下,她们更容易受到来自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从这个角度上说,把老年妇女称作一个“脆弱的群体”,丝毫不为过。在收入水平、离退休金水平、消费水平、乃至社会保障的相关指标等多方面,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而言都处于劣势,这也是她们之所以会面临种种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
四、结语
人口性别结构仅仅是造成老年妇女家庭生活经济困境的一个方面,而其他造成老年妇女家庭经济生活困境的因素我们也不容忽视。首先,就家庭自身而言,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当前我国的家庭,从结构类型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功能的核心化,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等等,这些都会使当下中国的家庭养老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进而影响到与之有关的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状况。其次,从经济状况本身来看,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的情况依旧存在,特别是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的模式,使得城乡老年妇女经济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更为突出,这些都是需要在社会性别领域之外加以考虑的影响因(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素。
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性比例极为不平衡是老年人口相对于其他年龄组在性别构成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女性老年人在其家庭生活的经济方面有着比男子更多的问题。而若要解决老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既应该来自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也应该来自于社区的互助和支持,更应该来自老年人家庭内部成员的理解与关爱。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2011-04-28.
[2] 佟新著.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3] 田雪原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