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使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在农村建设中,农村残疾人是社会群体中最为弱势的存在,其社会保障亦存在明显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的问题。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不均衡,差距较大。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落后问题,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
我国近年来对于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大,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发展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相互影响与制约,农村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农村经济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村残疾人总数约占全国残疾人总人数的3/4,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是减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要求。
1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这一概念在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概括来说就是保障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国家通过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刘婵婵则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是国家为残疾人建立的保护性的援助制度。国家为了保障残疾的公民在丧失基本劳动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生存的帮助。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则农村残疾人通过国家的物质帮助而获得生存的资源。
2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
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原则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参与为辅。但因为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不足、机会分配不均以及经济投入不够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残疾人依然存在很大的扶持难度。在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村地区,农村残疾人在治疗康复上大多需要整个家庭的经济投入,如此高的经济压力,让每个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家庭都不堪重负。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以至于劳动力受到限制,不仅承受经济负担,而且还无法外出打工,获取更多的收入。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医疗资源是一项公共资源,其市场配置效率较低,所以政府是履行残疾人医疗康复责任的主体。但是,除了政府的努力帮扶之外,各项慈善基金、红十字会及个人捐赠等诸多社会力量的注入也为我国农村残疾人在生理上的医疗康复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补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的农村残疾人口中,有319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农村残疾人口总数的5.12%。其中,只有11.68%的农村残疾人表示领取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济补助。不难看出,当前农村残疾人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对残疾人的扶持最主要的方式还应该让残疾人士由“他助”转为“自助”,提高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就业扶持对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就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目前的残疾人就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就业,就是残疾人员可以依据当地的一些政策,并掌握相当的劳动技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盲人按摩行业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另一种就是集中就业,主要由医疗机构、国家或社会成立的福利性企业,或者残联等机构集中安排。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正从事工作的残疾人中,绝大多数的农村残疾人主要从事的还是体力劳动,总人数达到96.6%,而视力残疾的就业就更加显得单一,主要集中在按摩行业。除此以外,农村残疾人在就业时也容易受到他人歧视,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导致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难度增加,工作稳定性收到影响、收入偏低、严重影响了生活水平。
3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策
3.1加强立法,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既是明确残疾人救助制度合理定位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现实需要。在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时,需要统筹考虑残疾人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合理定位与理性架构。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既要考虑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的特殊需求,又要考虑不同的残疾程度在社会救助领域享有的权利差异,通过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来确保残疾人群体获得与健全人平等的机会、平台和权益。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法律体系还应包括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监督、检查的法律法规,明确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
3.2发挥社会力量做好农村残疾人思想动员和帮扶工作
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除了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外,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对于农村残疾人对国家政策不熟知、对国家扶贫开发建设方针不配合、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不信赖的情况,一方面,在依靠乡村领导干部给农村残疾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采取入户宣讲和公益活动等的形式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村残疾人对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通过长期的努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将会形成一种深远持久的常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正面激励,引导农村残疾人从自我缺陷的痛苦中走出来,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正視生活,全社会要积极关心和主动帮助农村残疾人,让农村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自闭走向阳光,积极面对生活困难,重视自身潜能开发,逐渐拥有正常的生活模式。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体系构建非一朝一夕之事,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才能行稳致远,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成绩,因此,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做好农村残疾人思想动员和帮扶工作是新时代的创新路径,恰当利用社会力量,对于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明确责任主体,加大社保资金投入力度
明确规定农村残疾人的责任主体,以法律的强制力去保证责任主体的负责。从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和社会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形式加以改变,实行以国家为主、以家庭为辅的新型保障形式。责任主体明确,社保资金也应当到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相应的就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4结语
根据我国农村残疾人这类群体的基本需求,对应地建设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开展各种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农村残疾人彻底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并回归到社会大环境中都是社会发展需要完成的任务。若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现有的生活困难状态,增加就业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超,王华丽,陈图.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4,(9).
[2]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3]郭钰霞.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
我国近年来对于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大,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发展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相互影响与制约,农村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农村经济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村残疾人总数约占全国残疾人总人数的3/4,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是减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要求。
1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这一概念在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概括来说就是保障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国家通过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刘婵婵则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是国家为残疾人建立的保护性的援助制度。国家为了保障残疾的公民在丧失基本劳动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生存的帮助。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则农村残疾人通过国家的物质帮助而获得生存的资源。
2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
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原则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参与为辅。但因为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不足、机会分配不均以及经济投入不够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残疾人依然存在很大的扶持难度。在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村地区,农村残疾人在治疗康复上大多需要整个家庭的经济投入,如此高的经济压力,让每个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家庭都不堪重负。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以至于劳动力受到限制,不仅承受经济负担,而且还无法外出打工,获取更多的收入。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医疗资源是一项公共资源,其市场配置效率较低,所以政府是履行残疾人医疗康复责任的主体。但是,除了政府的努力帮扶之外,各项慈善基金、红十字会及个人捐赠等诸多社会力量的注入也为我国农村残疾人在生理上的医疗康复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补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的农村残疾人口中,有319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农村残疾人口总数的5.12%。其中,只有11.68%的农村残疾人表示领取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济补助。不难看出,当前农村残疾人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对残疾人的扶持最主要的方式还应该让残疾人士由“他助”转为“自助”,提高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就业扶持对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就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目前的残疾人就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就业,就是残疾人员可以依据当地的一些政策,并掌握相当的劳动技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盲人按摩行业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另一种就是集中就业,主要由医疗机构、国家或社会成立的福利性企业,或者残联等机构集中安排。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正从事工作的残疾人中,绝大多数的农村残疾人主要从事的还是体力劳动,总人数达到96.6%,而视力残疾的就业就更加显得单一,主要集中在按摩行业。除此以外,农村残疾人在就业时也容易受到他人歧视,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导致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难度增加,工作稳定性收到影响、收入偏低、严重影响了生活水平。
3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策
3.1加强立法,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既是明确残疾人救助制度合理定位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现实需要。在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时,需要统筹考虑残疾人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合理定位与理性架构。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既要考虑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的特殊需求,又要考虑不同的残疾程度在社会救助领域享有的权利差异,通过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来确保残疾人群体获得与健全人平等的机会、平台和权益。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法律体系还应包括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监督、检查的法律法规,明确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
3.2发挥社会力量做好农村残疾人思想动员和帮扶工作
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除了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外,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对于农村残疾人对国家政策不熟知、对国家扶贫开发建设方针不配合、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不信赖的情况,一方面,在依靠乡村领导干部给农村残疾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采取入户宣讲和公益活动等的形式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村残疾人对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通过长期的努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将会形成一种深远持久的常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正面激励,引导农村残疾人从自我缺陷的痛苦中走出来,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正視生活,全社会要积极关心和主动帮助农村残疾人,让农村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自闭走向阳光,积极面对生活困难,重视自身潜能开发,逐渐拥有正常的生活模式。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体系构建非一朝一夕之事,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才能行稳致远,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成绩,因此,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做好农村残疾人思想动员和帮扶工作是新时代的创新路径,恰当利用社会力量,对于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明确责任主体,加大社保资金投入力度
明确规定农村残疾人的责任主体,以法律的强制力去保证责任主体的负责。从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和社会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形式加以改变,实行以国家为主、以家庭为辅的新型保障形式。责任主体明确,社保资金也应当到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相应的就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4结语
根据我国农村残疾人这类群体的基本需求,对应地建设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开展各种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农村残疾人彻底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并回归到社会大环境中都是社会发展需要完成的任务。若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现有的生活困难状态,增加就业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超,王华丽,陈图.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4,(9).
[2]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3]郭钰霞.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