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龙老师是一个勤奋的人,这是记者在与刘老师接触中获得的最大的感受。“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因为刘老师的勤奋,使得他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时都如鱼得水,吉林农业大学老师、12316食用菌专家、农民的好朋友、学生的好老师……
12316专家辛苦,这是所有12316专家的共同感受。在这个平台上,专家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但是作为专家之一的刘老师仍然坚持在这里工作,是作为应用型专家将技术传授于百姓,实现了专家的社会价值。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专家的技术服务是一对一的,但是有这个平台,能一对多,让更多的百姓受益。12316辐射全国除西藏和台湾的21个省,曾经福建有一个人到澳大利亚种植蘑菇,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便打电话给刘老师,刘老师耐心地帮助他解决。这个平台真正地实现了刘老师为老百姓服务的梦想,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谈起与12316结了缘,刘老师总结了最初的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2006年初进12316专家组,感觉很好。过了两三个月后,因为农民打电话有趋同性,刘老师一度考虑是否值得继续做下去,但是刘老师坚持了下来。带着某个时期内趋同的问题下乡去录节目,找一个农户,带着记者,把这个问题整体解读,过一段时间后,农民会及时反馈信息,说应用了这个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又遇到了某某问题……这个时候刘老师会很欣慰。这是让他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不断地与农民互动,农民受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刘老师始终认为,过程很重要,与过程相比,结果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如当农民打来电话说遇到了问题,但却不能很好地阐释问题。在这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刘老师带着电视台的记者去现场录节目,在录制前也会因这种不确定性而内心忐忑不安,到现场看到真实的情况后,就会胸有成竹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很重要。当年终或是安静下来的时候,回想这个过程是耐人寻味的,而结果是短暂的。刘老师感觉到每天都在进步,生活与工作,艰辛并快乐、幸福着。在12316这个平台上,在解决农民的问题的同时,专家扩宽了知识面,体现了价值,提升了能力,在过程中享受快乐。
在12316这个平台上,在专家与农民“对话”的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2009年9月24日左右,临江有一个猴头种植户打电话,说目前猴头菇卖的好,这个种植户种了一万七八千袋,还想扩大规模,但是猴头种植有问题,刺尖红,据刘老师分析是湿度小或光照强。刘老师下了节目后记下来农户的电话。十一假期,刘老师决定去农户家实地踏查一下,于是坐长途客车去了通化,倒车到临江。下午两点左右,到了临江之后给农户打电话,发现电话号码记错了一位数字,但恍惚记得在临江市附近的某个地方,刘老师就边走边打听,一个多小时之后终于找到了。年轻两夫妻,在地里干农活。他们领刘老师到种植现场,结果正是刘老师所分析的,光线强,猴头的颜色变深;四处漏风,水分被抽走,猴头刺尖发红。刘老师在种植现场呆了四十多分钟,为农民讲解种植猴头菇的注意事项。之后两夫妻热心地挽留刘老师吃晚饭,最终还是被刘老师婉言谢绝了。最后两夫妻拿来山上采的榛子,这些榛子刘老师一直带回家,沉甸甸的,一份农民朋友的心意。
刘老师的勤劳还体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编了三十本书。2007年编写了16本书,2009年编写了14本系列图书。他在平时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中,记录信息,将问题归类,作为案例应用于讲课和编书中。所编写的内容涉及问答、栽培技术、图谱系列、大讲堂等系列,配以光碟,最短四十多分钟,至多一个小时,讲解整个菇类的栽培过程,农民朋友易于从直观的方式中掌握知识重点。
工作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迎难而上解决困难是刘老师的一贯作风。2007年吉林省部分县市炒作猪苓,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并不属于刘老师的研究范畴。当时有农民打电话向刘老师咨询种植猪苓是否赚钱,刘老师解释这不是赚钱的问题,是环境能否适宜的问题。为了用事实说明问题,当年六月份刘老师去上海开会后,绕道陕西洋县引种猪苓,同时从通化引种蜜环菌,在实验室种了20箱,在农大外面的杨树底下种了十几分木段,秋天的时候菌种活了,而第二年的六月份就在原来的杨树下找不到猪苓了,因为冬天寒冷,湿度大,菌种已经烂掉了。刘老师把实验结果告诉了农民,避免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12316这个“舞台”把专家变成杂家,专家需要更宽、更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的问题。因此刘老师在食用菌的多个领域有所涉猎,甚至是农民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为农民做好科研后盾。而在科研方面,刘老师认为与企业、农民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企业能够提供交通、食宿基点方面的便利;与农民合作,农民仅提供场地,不需要投入,农民优先享用科研成果,虽没有成果转让权,但有使用权;对于专家来说,实验数据真实有效。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12316这个平台把教师、科技工作者、农民三者结合在一起,以专家为切入点,将农民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教师热心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农民通过这个平台受益。以食用菌为例,农民接受种前指导,享受专家提供的种植捷径,如果种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专家指导解决,避免或减少农民的损失。如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刘老师刚接到四平一个农户的电话,说菌种出现了问题,刘老师建议用土掩埋菌种,还能收回成本,赚钱已无望,但是如果不埋,成本也将一去无回;种植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专家指导农民适时种植,提高效益。如种植平菇,同样的1个温室大棚栽培1万袋,有的能1收益1万多,有的能1收益三万多,价格差别很大。那么农民应该学会找准市场来种植。平菇一年中有四个种植收益高峰期,正常年份,五一至五月节期间、6月20日至8月10日、十一至八月节、元旦至春节。如果农民找准市场,适时出菇,会种并能种好,就会多赚钱。
专家接受农民的信息,结合理论知识,整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刘晓龙老师显然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他能够体味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理解学生厌学情绪。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是对教师良心的考验,而大学的专业老师所做工作是涉及学生就业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专业绝非易事,刘老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点。他将理论与生产中的实例相结合,拿到课堂教给学生,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刘老师讲细胞结构时,举例:农民打电话说大棚过冬不加温,蘑菇菌冻上便于明年春天使用,这种操作方法是否可以,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能冻,那么原因是什么,理论根据在哪里。因为细胞含水量高,冻了就涨,细胞壁涨破,细胞死亡,菌丝也就死亡。因此要越冬的菌就要降水。春天解冻要缓冻,因为细胞壁涨了之后,要慢慢回缩。把现实生活中的教训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让学生爱好这个专业,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力提升与农民受益的同时,把专家的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提到一个高度。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总结,再解决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保护诞生了。
这是吉林省第一个食用菌方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吉林省共有20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但食用菌仅此一个。这是在刘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他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获得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际上承认的,区域性特点特别明显产品的国际保护制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布后,具有唯一性,在国际上,谁也不能再使用这个名称。
谈起这次申报过程,刘老师感触颇多。如果一句话概括的话,这是一个艰辛的申报过程。2008年开始策划这个地理标志保护项目,汇报稿的修改用了一年的时间,改了三十多稿,格式、内容等各方面均要符合要求。2009年12月28日,在松原汇报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分别是中国农大三个老教授、国家质检总局、北京农业局、北京质检总局的领导。同时申报的别的项目,汇报答辩用了三个小时,而黄松甸黑木耳因为汇报稿准备充分,汇报和答辩仅用了一个小时。汇报结束后,专家提问:“东北黑木耳比较好,但是现在申请的与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刘老师回答:“黄松甸黑木耳,小、厚、黑、硬脆、纯。”检验机构拿出六种木耳让刘老师进行第一次选择,这里面没有黄松甸黑木耳。第二次又提供六种黑木耳供其选择,这次刘老师一下子找到了。刘老师解释了个中原因:黄松甸黑木耳采摘工艺是采用割耳,根部整齐;撕耳晾晒,一片一片;纯,没有沙土,菌袋下面铺地膜,有的菌袋下铺稻草、树叶;硬脆,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形成的干物质较多,口感好。充分地准备,流利地陈述,智敏地回答,让黄松甸黑木耳顺利地通过了地理标志保护。2010年4月6日,质检总局公布申报成功。
刘老师依然在勤奋地工作着,为了他挚爱的行业,为了千万农民朋友,为了年轻的学生……“能否用15年的时间,再申请一个食用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12316这个平台做好这件事。”这是刘老师奋斗的下一个目标,他孜孜以求,带着他的梦想继续努力着。
12316专家辛苦,这是所有12316专家的共同感受。在这个平台上,专家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但是作为专家之一的刘老师仍然坚持在这里工作,是作为应用型专家将技术传授于百姓,实现了专家的社会价值。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专家的技术服务是一对一的,但是有这个平台,能一对多,让更多的百姓受益。12316辐射全国除西藏和台湾的21个省,曾经福建有一个人到澳大利亚种植蘑菇,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便打电话给刘老师,刘老师耐心地帮助他解决。这个平台真正地实现了刘老师为老百姓服务的梦想,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谈起与12316结了缘,刘老师总结了最初的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2006年初进12316专家组,感觉很好。过了两三个月后,因为农民打电话有趋同性,刘老师一度考虑是否值得继续做下去,但是刘老师坚持了下来。带着某个时期内趋同的问题下乡去录节目,找一个农户,带着记者,把这个问题整体解读,过一段时间后,农民会及时反馈信息,说应用了这个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又遇到了某某问题……这个时候刘老师会很欣慰。这是让他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不断地与农民互动,农民受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刘老师始终认为,过程很重要,与过程相比,结果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如当农民打来电话说遇到了问题,但却不能很好地阐释问题。在这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刘老师带着电视台的记者去现场录节目,在录制前也会因这种不确定性而内心忐忑不安,到现场看到真实的情况后,就会胸有成竹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很重要。当年终或是安静下来的时候,回想这个过程是耐人寻味的,而结果是短暂的。刘老师感觉到每天都在进步,生活与工作,艰辛并快乐、幸福着。在12316这个平台上,在解决农民的问题的同时,专家扩宽了知识面,体现了价值,提升了能力,在过程中享受快乐。
在12316这个平台上,在专家与农民“对话”的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2009年9月24日左右,临江有一个猴头种植户打电话,说目前猴头菇卖的好,这个种植户种了一万七八千袋,还想扩大规模,但是猴头种植有问题,刺尖红,据刘老师分析是湿度小或光照强。刘老师下了节目后记下来农户的电话。十一假期,刘老师决定去农户家实地踏查一下,于是坐长途客车去了通化,倒车到临江。下午两点左右,到了临江之后给农户打电话,发现电话号码记错了一位数字,但恍惚记得在临江市附近的某个地方,刘老师就边走边打听,一个多小时之后终于找到了。年轻两夫妻,在地里干农活。他们领刘老师到种植现场,结果正是刘老师所分析的,光线强,猴头的颜色变深;四处漏风,水分被抽走,猴头刺尖发红。刘老师在种植现场呆了四十多分钟,为农民讲解种植猴头菇的注意事项。之后两夫妻热心地挽留刘老师吃晚饭,最终还是被刘老师婉言谢绝了。最后两夫妻拿来山上采的榛子,这些榛子刘老师一直带回家,沉甸甸的,一份农民朋友的心意。
刘老师的勤劳还体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编了三十本书。2007年编写了16本书,2009年编写了14本系列图书。他在平时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中,记录信息,将问题归类,作为案例应用于讲课和编书中。所编写的内容涉及问答、栽培技术、图谱系列、大讲堂等系列,配以光碟,最短四十多分钟,至多一个小时,讲解整个菇类的栽培过程,农民朋友易于从直观的方式中掌握知识重点。
工作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迎难而上解决困难是刘老师的一贯作风。2007年吉林省部分县市炒作猪苓,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并不属于刘老师的研究范畴。当时有农民打电话向刘老师咨询种植猪苓是否赚钱,刘老师解释这不是赚钱的问题,是环境能否适宜的问题。为了用事实说明问题,当年六月份刘老师去上海开会后,绕道陕西洋县引种猪苓,同时从通化引种蜜环菌,在实验室种了20箱,在农大外面的杨树底下种了十几分木段,秋天的时候菌种活了,而第二年的六月份就在原来的杨树下找不到猪苓了,因为冬天寒冷,湿度大,菌种已经烂掉了。刘老师把实验结果告诉了农民,避免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12316这个“舞台”把专家变成杂家,专家需要更宽、更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的问题。因此刘老师在食用菌的多个领域有所涉猎,甚至是农民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为农民做好科研后盾。而在科研方面,刘老师认为与企业、农民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企业能够提供交通、食宿基点方面的便利;与农民合作,农民仅提供场地,不需要投入,农民优先享用科研成果,虽没有成果转让权,但有使用权;对于专家来说,实验数据真实有效。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12316这个平台把教师、科技工作者、农民三者结合在一起,以专家为切入点,将农民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教师热心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农民通过这个平台受益。以食用菌为例,农民接受种前指导,享受专家提供的种植捷径,如果种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专家指导解决,避免或减少农民的损失。如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刘老师刚接到四平一个农户的电话,说菌种出现了问题,刘老师建议用土掩埋菌种,还能收回成本,赚钱已无望,但是如果不埋,成本也将一去无回;种植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专家指导农民适时种植,提高效益。如种植平菇,同样的1个温室大棚栽培1万袋,有的能1收益1万多,有的能1收益三万多,价格差别很大。那么农民应该学会找准市场来种植。平菇一年中有四个种植收益高峰期,正常年份,五一至五月节期间、6月20日至8月10日、十一至八月节、元旦至春节。如果农民找准市场,适时出菇,会种并能种好,就会多赚钱。
专家接受农民的信息,结合理论知识,整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刘晓龙老师显然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他能够体味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理解学生厌学情绪。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是对教师良心的考验,而大学的专业老师所做工作是涉及学生就业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专业绝非易事,刘老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点。他将理论与生产中的实例相结合,拿到课堂教给学生,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刘老师讲细胞结构时,举例:农民打电话说大棚过冬不加温,蘑菇菌冻上便于明年春天使用,这种操作方法是否可以,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能冻,那么原因是什么,理论根据在哪里。因为细胞含水量高,冻了就涨,细胞壁涨破,细胞死亡,菌丝也就死亡。因此要越冬的菌就要降水。春天解冻要缓冻,因为细胞壁涨了之后,要慢慢回缩。把现实生活中的教训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让学生爱好这个专业,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力提升与农民受益的同时,把专家的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提到一个高度。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总结,再解决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保护诞生了。
这是吉林省第一个食用菌方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吉林省共有20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但食用菌仅此一个。这是在刘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他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获得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际上承认的,区域性特点特别明显产品的国际保护制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布后,具有唯一性,在国际上,谁也不能再使用这个名称。
谈起这次申报过程,刘老师感触颇多。如果一句话概括的话,这是一个艰辛的申报过程。2008年开始策划这个地理标志保护项目,汇报稿的修改用了一年的时间,改了三十多稿,格式、内容等各方面均要符合要求。2009年12月28日,在松原汇报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分别是中国农大三个老教授、国家质检总局、北京农业局、北京质检总局的领导。同时申报的别的项目,汇报答辩用了三个小时,而黄松甸黑木耳因为汇报稿准备充分,汇报和答辩仅用了一个小时。汇报结束后,专家提问:“东北黑木耳比较好,但是现在申请的与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刘老师回答:“黄松甸黑木耳,小、厚、黑、硬脆、纯。”检验机构拿出六种木耳让刘老师进行第一次选择,这里面没有黄松甸黑木耳。第二次又提供六种黑木耳供其选择,这次刘老师一下子找到了。刘老师解释了个中原因:黄松甸黑木耳采摘工艺是采用割耳,根部整齐;撕耳晾晒,一片一片;纯,没有沙土,菌袋下面铺地膜,有的菌袋下铺稻草、树叶;硬脆,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形成的干物质较多,口感好。充分地准备,流利地陈述,智敏地回答,让黄松甸黑木耳顺利地通过了地理标志保护。2010年4月6日,质检总局公布申报成功。
刘老师依然在勤奋地工作着,为了他挚爱的行业,为了千万农民朋友,为了年轻的学生……“能否用15年的时间,再申请一个食用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12316这个平台做好这件事。”这是刘老师奋斗的下一个目标,他孜孜以求,带着他的梦想继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