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过《圆》这一单元后,我们都会有同感,这一单元题型丰富,计算又复杂,稍不留神,就会发生错误。
3年前,我第一次教《圆》这部分内容,觉得很多题目对学生来说挺难,有的学生不但不会列式,而且连计算都错误百出。
去年,我再次教学《圆》,因为对以前的教学效果印象颇深,于是就运用起老教师传授给我的“秘笈”——背诵∏值,以便计算时直接写出得数。为了让学生早点背熟并加以运用,我煞费苦心。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中介绍圆周率时,故作淡定,待讲解完圆周长公式后对大家说:“如果你们背熟1π到9π各是多少,对你们作业中遇到的周长计算可就方便多了,是不是?”学生都附和着,于是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背诵1π到9π的值。第二天,我通过练习几道求圆周长的题目来检查他们的背诵情况,效果并不如我所想象。
于是我反思,不熟读不理解就直接背诵怎能不困难呢?一定是背早了,让他们先熟悉那些得数后再记忆也不迟啊!
后来我看到了华应龙老师的一篇文章,感触颇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反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被动、低效,只有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淀了“这π值”的情感后,通过激趣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我要背熟的意愿,才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今年再教《圆》这一单元,我不再硬生生让学生去背,而是待《圆的面积》也教完后,抓住解题、集体订正的机会,时不时暗示:“又是113.04平方米”或者“还是28.26厘米”诸如此类的话。终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觉得时机基本成熟了,就向他们揭示算得快的秘诀,刚背到2π=6.28,全班同学一起大声跟着背了起来:“3π=9.42,4π=12.56,5π=15.7……”我挺惊讶:“谁让你们背诵的?”有人说,是父母让背的;有人说,做了这么多,自然就记住了;还有人说:“老师,我还知道16π=50.24,25π=78.5,36π=113.04。”
“哦!老师明白了,大家明白了吗?那你们认为背熟这些相关的∏值有用吗?”
“很有用!”
于是,我在黑板上靠近门的一边贴了一份相关∏值的等式,希望孩子们进出门时能多瞥一眼,并请背熟的人到组长那里验收。果然,接下来的两天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背熟了。
的确,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不露痕迹,不显山露水,让学生自主体悟和感受,才是教学的高明之处。这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
3年前,我第一次教《圆》这部分内容,觉得很多题目对学生来说挺难,有的学生不但不会列式,而且连计算都错误百出。
去年,我再次教学《圆》,因为对以前的教学效果印象颇深,于是就运用起老教师传授给我的“秘笈”——背诵∏值,以便计算时直接写出得数。为了让学生早点背熟并加以运用,我煞费苦心。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中介绍圆周率时,故作淡定,待讲解完圆周长公式后对大家说:“如果你们背熟1π到9π各是多少,对你们作业中遇到的周长计算可就方便多了,是不是?”学生都附和着,于是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背诵1π到9π的值。第二天,我通过练习几道求圆周长的题目来检查他们的背诵情况,效果并不如我所想象。
于是我反思,不熟读不理解就直接背诵怎能不困难呢?一定是背早了,让他们先熟悉那些得数后再记忆也不迟啊!
后来我看到了华应龙老师的一篇文章,感触颇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反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被动、低效,只有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淀了“这π值”的情感后,通过激趣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我要背熟的意愿,才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今年再教《圆》这一单元,我不再硬生生让学生去背,而是待《圆的面积》也教完后,抓住解题、集体订正的机会,时不时暗示:“又是113.04平方米”或者“还是28.26厘米”诸如此类的话。终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觉得时机基本成熟了,就向他们揭示算得快的秘诀,刚背到2π=6.28,全班同学一起大声跟着背了起来:“3π=9.42,4π=12.56,5π=15.7……”我挺惊讶:“谁让你们背诵的?”有人说,是父母让背的;有人说,做了这么多,自然就记住了;还有人说:“老师,我还知道16π=50.24,25π=78.5,36π=113.04。”
“哦!老师明白了,大家明白了吗?那你们认为背熟这些相关的∏值有用吗?”
“很有用!”
于是,我在黑板上靠近门的一边贴了一份相关∏值的等式,希望孩子们进出门时能多瞥一眼,并请背熟的人到组长那里验收。果然,接下来的两天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背熟了。
的确,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不露痕迹,不显山露水,让学生自主体悟和感受,才是教学的高明之处。这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