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地区小学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方法探索
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很清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多年在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困的现状
多年来,我一直在罗城么佬族自治县多所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调查发现我们么佬族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不高。
在调查的学校中,师资水平低下的现状表现得相当突出。表面上看,这些教师都具有合格学历,而实际情况是多数为“民转公”教师,然后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是并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如上课不用普通话、知识积累欠缺等。而教学主要通过的是经验完成,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资源缺乏。
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三)教学观念滞后。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因此,面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四)学生学习收本民族语言的影响。
学生自从出生以来都是学么佬族语、壮语,用本方言进行思维、交流和学习。由于本方言语语音语法与普通话的语音语法差别较大。所以民族地区小学生组织出来的语言,组成的段落文章与汉语的语法无法相同,写出来的作文语言不流畅,语法严重错误,不符合逻辑。如有的学生“把今天比昨天冷,要多穿一件衣服”写成了“今天冷过昨天,要穿多衣服”,“我给他一个苹果”写成“我给一个苹果他”等。
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并非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
(五)在民族地区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是农民,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不够重视,对于学习资料舍不得投资,因此有些家庭课外书几乎没有,造成学生的阅读量少,平时积累的词语少,到运用的时候,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准确。
从以上几种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年级越低,语文越难教,质量越差;教师教语文科难、烦;小学时语文学习不好,影响到中学以后的各科学习,使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信心。因此,非进行研究、改革不可。
二、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语文科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小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认识世界服务社会打下好基础。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发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费时费力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教育者应重视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三、改变目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应采取的策略
要改变当前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状况,教师是关键。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教师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认识语文课本的特性。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应提高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质,让老师在不丢威严的情况下,是长辈,是好朋友,是学习的伙伴,使语文课真正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起到挑起大梁的作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可以加大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和谐默契,才能使语文教学诸系统畅通,诸系统之间协调。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民主作风等是实现师生和谐默契的重要条件。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可靠保证。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
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4.老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民族地区小学的老师与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或者是乡邻关系,有时候老师会认为平日都很熟悉,无须与学生交流。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学家指出,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以外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面前什么都可以言说的老师;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那里得不到一句表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交流,推诚布公地表扬或是批评他们呢?
(五)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引起学生兴趣。
民族地区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在这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自然没有联系,但学生处于一种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状态时。让学生到外面去。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况,这时,如果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吧。”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等,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画在课堂上学习的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就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学生都来了兴趣,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到学习中来。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受益终身。因此,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
比如,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调查表明,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他们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并不是说非得加重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培养他们读书、练字的兴趣,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练字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指导小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七)提倡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求教得活,学得乐。
1.所谓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应注意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常提醒学生做学习汉文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习汉语文。如在看影视时注意听影视中人物对白,积累讲普通话的经验,积累词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以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尝试多思、多问问题。如在上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时,在第一课认识生字、词,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教师打破课后思考题限制,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二课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狐狸会说话吗?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吗?狐狸会不会爬到树上吃了小乌鸦?狐狸是好的还是坏的?用壮语说狐狸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跑离课文题旨,但须认真对待。可引导他们讨论或直接回答,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好奇、探究之心,以利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问题的习惯。 2.合作学习在民族语文教育中是重要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得到重视。
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间的合作。要从小培养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小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呢?可让他们合作进行民族语言与普通话间的对译;合作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合作互评互改作文、作业等等。如在上第六册《赵州桥》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较难理解,在老师讲解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此时可让学生同桌间套用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样一听一说,说得不全不对的可以补充纠正。经过同桌间的相互提醒、开导,原先不理解的同学终于也弄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启迪。这样,他们心情舒畅,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思维的兴趣,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率。
3.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民族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只有深入探究,主动求索,才会有所“见”可抒。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还可试着让学生将优美的少数民族民歌译成汉语(量不可太多),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习信心的同时尝试、探讨母语与普通话的异同,开发习作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在第十册学习了《古诗两首》后,告诉他们一些古诗乍见时觉得很难懂,但读懂后却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诗很美。当地也有不少优秀民歌,教师让学生把平时听到长辈诵读的当地民歌,用母语念出他们熟悉的民歌,然后让他们把这些民歌译成汉语。学生们兴趣很浓,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译出来了。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对汉语言更深广的认识,克服用普通话思维时的障碍,也使他们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八)要重视指导开展第二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上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其实还要在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为指导,让学生走向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校外实践,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四化动脉跳动;公益活动,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九)改革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改革。
改革中,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1.教师可以采用自评。
2.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3.对学生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评价。
总之,民族语文教学只有使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更广,对汉语言的实践更深入扎实,使他们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才算是成功的教学。目前虽然还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前提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好向边的教学资源,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更新教学观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红寿,韦国利.《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J].成教科技出版社,2008.12.
[2] 文海山,石国峰.《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的策略》[J].《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9.1.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方法探索
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很清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多年在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困的现状
多年来,我一直在罗城么佬族自治县多所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调查发现我们么佬族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不高。
在调查的学校中,师资水平低下的现状表现得相当突出。表面上看,这些教师都具有合格学历,而实际情况是多数为“民转公”教师,然后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是并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如上课不用普通话、知识积累欠缺等。而教学主要通过的是经验完成,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资源缺乏。
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三)教学观念滞后。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因此,面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四)学生学习收本民族语言的影响。
学生自从出生以来都是学么佬族语、壮语,用本方言进行思维、交流和学习。由于本方言语语音语法与普通话的语音语法差别较大。所以民族地区小学生组织出来的语言,组成的段落文章与汉语的语法无法相同,写出来的作文语言不流畅,语法严重错误,不符合逻辑。如有的学生“把今天比昨天冷,要多穿一件衣服”写成了“今天冷过昨天,要穿多衣服”,“我给他一个苹果”写成“我给一个苹果他”等。
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并非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
(五)在民族地区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是农民,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不够重视,对于学习资料舍不得投资,因此有些家庭课外书几乎没有,造成学生的阅读量少,平时积累的词语少,到运用的时候,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准确。
从以上几种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年级越低,语文越难教,质量越差;教师教语文科难、烦;小学时语文学习不好,影响到中学以后的各科学习,使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信心。因此,非进行研究、改革不可。
二、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语文科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小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认识世界服务社会打下好基础。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发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费时费力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教育者应重视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三、改变目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应采取的策略
要改变当前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状况,教师是关键。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教师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认识语文课本的特性。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应提高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质,让老师在不丢威严的情况下,是长辈,是好朋友,是学习的伙伴,使语文课真正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起到挑起大梁的作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可以加大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和谐默契,才能使语文教学诸系统畅通,诸系统之间协调。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民主作风等是实现师生和谐默契的重要条件。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可靠保证。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
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4.老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民族地区小学的老师与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或者是乡邻关系,有时候老师会认为平日都很熟悉,无须与学生交流。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学家指出,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以外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面前什么都可以言说的老师;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那里得不到一句表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交流,推诚布公地表扬或是批评他们呢?
(五)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引起学生兴趣。
民族地区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在这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自然没有联系,但学生处于一种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状态时。让学生到外面去。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况,这时,如果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吧。”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等,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画在课堂上学习的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就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学生都来了兴趣,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到学习中来。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受益终身。因此,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
比如,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调查表明,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他们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并不是说非得加重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培养他们读书、练字的兴趣,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练字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指导小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七)提倡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求教得活,学得乐。
1.所谓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应注意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常提醒学生做学习汉文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习汉语文。如在看影视时注意听影视中人物对白,积累讲普通话的经验,积累词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以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尝试多思、多问问题。如在上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时,在第一课认识生字、词,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教师打破课后思考题限制,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二课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狐狸会说话吗?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吗?狐狸会不会爬到树上吃了小乌鸦?狐狸是好的还是坏的?用壮语说狐狸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跑离课文题旨,但须认真对待。可引导他们讨论或直接回答,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好奇、探究之心,以利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问题的习惯。 2.合作学习在民族语文教育中是重要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得到重视。
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间的合作。要从小培养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小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呢?可让他们合作进行民族语言与普通话间的对译;合作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合作互评互改作文、作业等等。如在上第六册《赵州桥》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较难理解,在老师讲解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此时可让学生同桌间套用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样一听一说,说得不全不对的可以补充纠正。经过同桌间的相互提醒、开导,原先不理解的同学终于也弄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启迪。这样,他们心情舒畅,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思维的兴趣,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率。
3.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民族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只有深入探究,主动求索,才会有所“见”可抒。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还可试着让学生将优美的少数民族民歌译成汉语(量不可太多),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习信心的同时尝试、探讨母语与普通话的异同,开发习作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在第十册学习了《古诗两首》后,告诉他们一些古诗乍见时觉得很难懂,但读懂后却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诗很美。当地也有不少优秀民歌,教师让学生把平时听到长辈诵读的当地民歌,用母语念出他们熟悉的民歌,然后让他们把这些民歌译成汉语。学生们兴趣很浓,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译出来了。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对汉语言更深广的认识,克服用普通话思维时的障碍,也使他们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八)要重视指导开展第二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上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其实还要在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为指导,让学生走向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校外实践,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四化动脉跳动;公益活动,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九)改革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改革。
改革中,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1.教师可以采用自评。
2.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3.对学生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评价。
总之,民族语文教学只有使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更广,对汉语言的实践更深入扎实,使他们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才算是成功的教学。目前虽然还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前提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好向边的教学资源,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更新教学观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红寿,韦国利.《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J].成教科技出版社,2008.12.
[2] 文海山,石国峰.《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的策略》[J].《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