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节那天,我在电视节目里听到了一个关于妈妈的解释。主持人问一位嘉宾:“妈妈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那位嘉宾回答:“妈由一个‘女’字,一个‘马’字写成,每一个妈妈都是一匹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劳累的母马。”电视机前的我在短暂一愣后,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几位负累“母马”的故事——
“笑”妈妈
女儿出生15天时被蚊子咬了一个包,之后就一直发着低烧。夫妻俩觉得不对劲,抱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女儿得了脑炎。
幼小的生命被医生抱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直言相告:“你女儿的病不容乐观,治好的可能性并不大,也许花再多的钱都无济于事。”她泪雨滂沱地求医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刚刚来到这个世上就离去,只要能救活她,我们一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她治好。”以后,人们总能看见一位身体虚弱的母亲踮起脚跟把脸贴在重症监护室的窗孔上,看着里面可怜的女儿。她一刻也不愿远离监护室,医生不得不提醒她正在坐月子要小心身体吃不消,但她还是不管不顾。令大伙儿奇怪的是,不管女儿哭得多凶,她贴在玻璃窗上的脸都是笑笑的。因为害怕女儿在一转眼间就没了,她总想着能听到女儿的哭声,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经过医生的努力,她女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家里的积蓄用完了,还欠了医院不少药费,有好心人劝她:“你女儿的病再怎么治也会留下后遗症,花钱是个无底洞呢。”他们劝她不要白费心机,不如听天由命,趁自己年轻再生一个。
她不是不知道现实的残酷。走出医院,她大哭一场后,又笑笑地回来。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管女儿以后是什么样子,自己都要笑笑地陪在女儿身边。当天,她从亲戚那儿借来3000块钱,为女儿办离了出院手续。
和丈夫商量后,她辞了工作,在家专心照顾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微薄的工资维持,女儿三天两头要跑医院,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常常,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只能靠咸菜泡饭来对付。可就是这样,人们看见的,也总是她那张笑笑的脸。
她不厌其烦地教女儿发声,也不管女儿能不能听懂。邻里经常很晚了还可以听到她一个人在和女儿说话,那声调和节奏就像老师在读课文。而每一天的白天,她都要把女儿抱到屋外,花一样的笑脸从来就没有收敛过。旁边人觉得她神经不正常,隔壁的邻居甚至不敢接近她。
女儿3岁多才开口说话。慢慢地,除了她脸上那份无忧无邪的痴笑没变,女儿的言谈举止竟然和正常孩子无异,邻里和熟人都为她长吁了一口气,她的笑里,也多了一份轻松。
一晃眼女儿就5岁了,有一天,她带女儿出去玩,一位专为企业拍广告的导演被女儿无邪干净的笑吸引住了。人们看见导演追着她,和她说了很久的话。半个月后,女儿的笑模样出现在了电视上,那无忧无邪清甜干净的笑,令观众过目难忘,一个儿童产品很快就被女儿“笑”火了……就这样,女儿很快成了广告童星,不久,她还出演了几部戏,而在学校里,她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有一次,女儿的老师问她:“你就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吗?你怎么总是笑得这么甜?”女儿回答老师说:“因为我有个笑妈妈呀。”老师又问:“难道你就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女儿又笑笑地答:“我妈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是笑着的呀。”
她去上一档母亲节的节目,忆起艰难时,泪水突然夺眶而出……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她赶紧揩干眼泪向主持人和现场观众道歉:“实在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失态……不过还好,我知道我女儿这时已经睡着了,她睡觉的时候,比平时笑得还甜。”
“读”妈妈
儿子9岁时得了青光眼,很快就双目失明了。那年,黑暗笼罩了这个家庭,孩子的爷爷和奶奶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在同一年先后去世。
痛苦中的妈妈一下苍老了许多。儿子看不见了,她要想办法让自己做孩子的眼睛,让儿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有一次,她把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听得出神入化。此后,儿子每天都要缠着她给他讲故事、读课文。儿子听觉非常灵敏,理解能力也不错,她决定通过朗读来帮助儿子去“看”世界。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儿子听了拍手叫好,说:“太好了!那妈妈以后就是我的眼睛了。”
在儿子没失明之前,她也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没事时喜欢和别人打蓝球、打牌、搓麻将……自从儿子双目失明后,她把这些兴趣都搁在了一边,每天给儿子读小人书、讲故事……她只有初中文化,除了咬字不清晰,还有很多字根本就不认识。所以,在朗读给儿子听之前,每次她都要先查字典,自己预练好几篇。遇到古诗中的标点、跨行、节奏和数学中的许多符号,她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读,这时候,她得先请人教会自己,然后再去读给儿子听。慢慢地,她终于可以给他读文学、医学、军事、哲学方面的书了——每天几个小时读下来,她常常读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有时,她实在读不下去了,就偷偷地跳过几页。但她每一次跳读,都会被儿子“抓现”,儿子会笑着对她说:“妈妈,你又偷懒了。”她听后哈哈大笑,夸儿子道:“我儿子就是厉害,谁也骗不到你。”
母亲日日不断地为儿子朗读童话、文学、诗歌、乃至科学,十几年从没间断过。这些年,她光读过的世界名著就有《情人》《红与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总共2000多册。就是这样,儿子在她的朗读声中长大,思维一日比一日敏捷,十几年后,儿子和正常的同龄孩子一同考入了大学。
最触动人心的是,当别人问她是不是读书读上了瘾时,她回答说:“我给儿子朗读过的书,没有一本是我喜欢的,很多书,我读完了,却并不知道书的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儿子需要、儿子喜欢,所以,就坚持读了下来。”
“说”妈妈
看上去健康活泼的儿子先天性聋哑,到4岁时还不会说话。好在,儿子还有残余的听力。专家告诉她说,聋儿通过助听器的帮助,再加上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还是有开口说话的可能的。
儿子接受专业语言训练的培训,需要花费一笔不少的费用,婚后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她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无奈之下,她决定自己开发儿子残余的听力。
她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为儿子买了一对最便宜的助听器,开始用“对口形”这种笨办法教儿子发音。她让儿子摸着自己喉咙让他感觉自己说话的气息,一个字往往要说几百遍,她念得嘴皮都麻木了,可儿子就是发不出一点声音。耐心到达极限的时候,她也会对儿子生气,骂儿子笨。可是看到儿子哭得伤心的样子,她又暗自伤心流泪……她边哭边教,5岁时,儿子终于发出了“啊”音!又过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开口叫“妈”了,听到儿子叫出第一声“妈”时,她高兴得满脸是泪水。
她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渐教会儿子一些简单的句型。但是,这种“对口形”的方法很快暴露出了问题。她发现:儿子很多发音都不准,人家说的话儿子根本听不懂,儿子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一定要通过她重复一遍双方才能明白。儿子好不容易会说话了,别人却听不懂,原本充满信心的她,一下子又感到了绝望。
但她不愿就这样放弃,她决心找出原因,另想办法。于是,她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书店买来了关于聋儿康复、聋哑儿发音的所有教材、资料,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按照书本上的方法重新教儿子发音。她欣喜地发现,儿子虽然对声音不太敏感,但和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的观察力特别敏锐。于是,她决定经常带儿子到户外从认识动物植物开始,教儿子说出他看到的世界……
仅仅教儿子说出“鼻子”这个词,她就整整花了一个月;她指着水果摊上的草莓教儿子说“草莓”,儿子却说成了“倒霉”,而光是矫正儿子把“倒霉”说成“草莓”,她就花了五六年时间……
终于,儿子进学校读初三了。不少家长便跑来向她取经,有的甚至一定要把小孩交给她教。面对眼前一个个不幸的孩子,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想:我为何不创办一个聋哑儿语训机构,用教儿子的经验,让那些天真活泼的聋儿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去呢?2004年,她自费成立了一个聋儿语训工作室,从开始时的一个聋哑儿,到2007年的47个,她用对儿子的耐心、恒心和爱心教会这些聋哑儿从嘴里吐出一个又一个词汇,到现在,已经有5个孩子先后从她的语训班康复,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学校。
把“倒霉”说成“草莓”,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普通母亲都在做的事情?
(编辑/胡小燕)
“笑”妈妈
女儿出生15天时被蚊子咬了一个包,之后就一直发着低烧。夫妻俩觉得不对劲,抱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女儿得了脑炎。
幼小的生命被医生抱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直言相告:“你女儿的病不容乐观,治好的可能性并不大,也许花再多的钱都无济于事。”她泪雨滂沱地求医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刚刚来到这个世上就离去,只要能救活她,我们一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她治好。”以后,人们总能看见一位身体虚弱的母亲踮起脚跟把脸贴在重症监护室的窗孔上,看着里面可怜的女儿。她一刻也不愿远离监护室,医生不得不提醒她正在坐月子要小心身体吃不消,但她还是不管不顾。令大伙儿奇怪的是,不管女儿哭得多凶,她贴在玻璃窗上的脸都是笑笑的。因为害怕女儿在一转眼间就没了,她总想着能听到女儿的哭声,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经过医生的努力,她女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家里的积蓄用完了,还欠了医院不少药费,有好心人劝她:“你女儿的病再怎么治也会留下后遗症,花钱是个无底洞呢。”他们劝她不要白费心机,不如听天由命,趁自己年轻再生一个。
她不是不知道现实的残酷。走出医院,她大哭一场后,又笑笑地回来。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管女儿以后是什么样子,自己都要笑笑地陪在女儿身边。当天,她从亲戚那儿借来3000块钱,为女儿办离了出院手续。
和丈夫商量后,她辞了工作,在家专心照顾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微薄的工资维持,女儿三天两头要跑医院,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常常,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只能靠咸菜泡饭来对付。可就是这样,人们看见的,也总是她那张笑笑的脸。
她不厌其烦地教女儿发声,也不管女儿能不能听懂。邻里经常很晚了还可以听到她一个人在和女儿说话,那声调和节奏就像老师在读课文。而每一天的白天,她都要把女儿抱到屋外,花一样的笑脸从来就没有收敛过。旁边人觉得她神经不正常,隔壁的邻居甚至不敢接近她。
女儿3岁多才开口说话。慢慢地,除了她脸上那份无忧无邪的痴笑没变,女儿的言谈举止竟然和正常孩子无异,邻里和熟人都为她长吁了一口气,她的笑里,也多了一份轻松。
一晃眼女儿就5岁了,有一天,她带女儿出去玩,一位专为企业拍广告的导演被女儿无邪干净的笑吸引住了。人们看见导演追着她,和她说了很久的话。半个月后,女儿的笑模样出现在了电视上,那无忧无邪清甜干净的笑,令观众过目难忘,一个儿童产品很快就被女儿“笑”火了……就这样,女儿很快成了广告童星,不久,她还出演了几部戏,而在学校里,她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有一次,女儿的老师问她:“你就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吗?你怎么总是笑得这么甜?”女儿回答老师说:“因为我有个笑妈妈呀。”老师又问:“难道你就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女儿又笑笑地答:“我妈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是笑着的呀。”
她去上一档母亲节的节目,忆起艰难时,泪水突然夺眶而出……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她赶紧揩干眼泪向主持人和现场观众道歉:“实在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失态……不过还好,我知道我女儿这时已经睡着了,她睡觉的时候,比平时笑得还甜。”
“读”妈妈
儿子9岁时得了青光眼,很快就双目失明了。那年,黑暗笼罩了这个家庭,孩子的爷爷和奶奶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在同一年先后去世。
痛苦中的妈妈一下苍老了许多。儿子看不见了,她要想办法让自己做孩子的眼睛,让儿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有一次,她把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听得出神入化。此后,儿子每天都要缠着她给他讲故事、读课文。儿子听觉非常灵敏,理解能力也不错,她决定通过朗读来帮助儿子去“看”世界。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儿子听了拍手叫好,说:“太好了!那妈妈以后就是我的眼睛了。”
在儿子没失明之前,她也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没事时喜欢和别人打蓝球、打牌、搓麻将……自从儿子双目失明后,她把这些兴趣都搁在了一边,每天给儿子读小人书、讲故事……她只有初中文化,除了咬字不清晰,还有很多字根本就不认识。所以,在朗读给儿子听之前,每次她都要先查字典,自己预练好几篇。遇到古诗中的标点、跨行、节奏和数学中的许多符号,她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读,这时候,她得先请人教会自己,然后再去读给儿子听。慢慢地,她终于可以给他读文学、医学、军事、哲学方面的书了——每天几个小时读下来,她常常读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有时,她实在读不下去了,就偷偷地跳过几页。但她每一次跳读,都会被儿子“抓现”,儿子会笑着对她说:“妈妈,你又偷懒了。”她听后哈哈大笑,夸儿子道:“我儿子就是厉害,谁也骗不到你。”
母亲日日不断地为儿子朗读童话、文学、诗歌、乃至科学,十几年从没间断过。这些年,她光读过的世界名著就有《情人》《红与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总共2000多册。就是这样,儿子在她的朗读声中长大,思维一日比一日敏捷,十几年后,儿子和正常的同龄孩子一同考入了大学。
最触动人心的是,当别人问她是不是读书读上了瘾时,她回答说:“我给儿子朗读过的书,没有一本是我喜欢的,很多书,我读完了,却并不知道书的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儿子需要、儿子喜欢,所以,就坚持读了下来。”
“说”妈妈
看上去健康活泼的儿子先天性聋哑,到4岁时还不会说话。好在,儿子还有残余的听力。专家告诉她说,聋儿通过助听器的帮助,再加上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还是有开口说话的可能的。
儿子接受专业语言训练的培训,需要花费一笔不少的费用,婚后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她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无奈之下,她决定自己开发儿子残余的听力。
她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为儿子买了一对最便宜的助听器,开始用“对口形”这种笨办法教儿子发音。她让儿子摸着自己喉咙让他感觉自己说话的气息,一个字往往要说几百遍,她念得嘴皮都麻木了,可儿子就是发不出一点声音。耐心到达极限的时候,她也会对儿子生气,骂儿子笨。可是看到儿子哭得伤心的样子,她又暗自伤心流泪……她边哭边教,5岁时,儿子终于发出了“啊”音!又过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开口叫“妈”了,听到儿子叫出第一声“妈”时,她高兴得满脸是泪水。
她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渐教会儿子一些简单的句型。但是,这种“对口形”的方法很快暴露出了问题。她发现:儿子很多发音都不准,人家说的话儿子根本听不懂,儿子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一定要通过她重复一遍双方才能明白。儿子好不容易会说话了,别人却听不懂,原本充满信心的她,一下子又感到了绝望。
但她不愿就这样放弃,她决心找出原因,另想办法。于是,她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书店买来了关于聋儿康复、聋哑儿发音的所有教材、资料,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按照书本上的方法重新教儿子发音。她欣喜地发现,儿子虽然对声音不太敏感,但和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的观察力特别敏锐。于是,她决定经常带儿子到户外从认识动物植物开始,教儿子说出他看到的世界……
仅仅教儿子说出“鼻子”这个词,她就整整花了一个月;她指着水果摊上的草莓教儿子说“草莓”,儿子却说成了“倒霉”,而光是矫正儿子把“倒霉”说成“草莓”,她就花了五六年时间……
终于,儿子进学校读初三了。不少家长便跑来向她取经,有的甚至一定要把小孩交给她教。面对眼前一个个不幸的孩子,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想:我为何不创办一个聋哑儿语训机构,用教儿子的经验,让那些天真活泼的聋儿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去呢?2004年,她自费成立了一个聋儿语训工作室,从开始时的一个聋哑儿,到2007年的47个,她用对儿子的耐心、恒心和爱心教会这些聋哑儿从嘴里吐出一个又一个词汇,到现在,已经有5个孩子先后从她的语训班康复,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学校。
把“倒霉”说成“草莓”,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普通母亲都在做的事情?
(编辑/胡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