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的重点学科名单中,有少数开设重点学科的院校为非重点院校,这些学校,没有像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那样响亮的名字。作为非重点院校,它们,也许在你的心目中一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卒”。然而,2007年被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开设学校名单中,这些学校,同样榜上有名。当你真正走近它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重点学科拥有非凡的实力,同样是各大高校同类专业中的“贵族”,以其獨特的光芒期待并召唤着莘莘学子的驻足垂青。
拥有一级重点学科的非重点院校
长春理工大学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拥有4个校区,18个教学机构,设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空地、激光通信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和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授权单位,第6批博士授权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设有本科专业49个,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
该校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科纵深——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上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以“国家物理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学科依托,光学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培养理工结合复合型光电子技术科学人才的优越条件。
长春理工大学的“光学工程”历史悠久、实力较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长春理工大学特色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光电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并开设有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二学历教育课程,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光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西安理工大学
黄河滔滔,秦岭莽莽,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西安理工大学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有50余年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学校分新老两个校区。新校区(曲江校区)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西安理工大学是我国首批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全国33所同时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程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可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单独考试权。
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科研工作涉及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科研实力较强,在印刷与包装工程等领域独具特色。
“十五”期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建校五十周年题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科纵深——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学科下设水文学与水资源、水文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五个研究方向。我国地处季风性气候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繁。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缺水日益加剧,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威胁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国家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相适应。水利工程专业培养能在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历经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多次变迁和数次更名,拥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截至2007年,该专业毕业生已达6200余人,博、硕士生600余名,在西部就业者达55%。2002年获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西安理工大学的-水利工程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十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4000余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学科纵深——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类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应用技术学科。它融合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工程和工艺学科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本学科共设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化学工程研究各类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共 性规律、工程基础和应用技术。
化学工艺研究化学品的精化机理、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过程设计和优化。生物化工研究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问题。应用化学研究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工业催化研究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的理论基础及其设计、开发和工业应用。
这五个二级学科以实验为基石,计算机为重要研究手段,重视实验室结果的工业转化。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学科体系。已远远超越了当初的应用领域,已成为化学、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和食品等过程工业和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过程工程的技术基础。本学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对资源的深度与精密加工、资源和能源的洁净和优化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尤为关键,对支撑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并使之工业化有显著的作用。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学校现设有森林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木材工业、化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继续教育、南方摄影学院、研究生院和体育教育部等14个院部、39个系。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森林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198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业工程一级学科1998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纵深——林业工程
林业工程是研究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林区规划,森林播种、培育、保护及合理开采技术,木材制品设计、加工和利用,开采设备和木制品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林区规划原理、森林灾害与保护技术、高等木材学、林业与水土保持、木质复合材料学等。
林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极其重要,要真正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和高效利用,科学技术是关键,而人才是关键之关键,所以社会对林业工程领域的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大。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下设农学院、林学园艺学院、牧医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28个研究所(室);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学科纵深——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作物的遗传性状进行控制和改造,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群体)水平三个方面通力合作,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品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本学科的遗传理论、育种理论和育种方法的发展。如遗传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打破物种界限,使有利基因自由重组,对作物性状进行改良,提高新品种选育的效率,同时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进一步揭露基因的遗传和表达规律。
作物学一级学科含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性的环境管理、调控和优化决策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方面侧重在作物产量、品质的形成规律及其有效调控,而耕作学方面侧重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优化决策和管理。
2007年9月,河南农大作物学成为教育部首次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全国惟一一个设在省属高校的农学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河南农大作物学学科2001年以来,承担和完成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及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醫药高等院校之一,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现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高新区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800亩。
学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部省级重点学科14个。设有基础医学院、舾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 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藏医药学院等16个学院。现有四川省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7门。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三让”(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8000余人,其中有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最早的中药学本科毕业生、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
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对台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副会长唐树备先生曾专程到学校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学科纵深——中药学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学学科群中,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和方剂学一起。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向临床中医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知识,同时又对临床用药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进行创新或为中药学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在中药学学科群中,中药学是一门龙头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方面成就颇丰,著名的中医学教师张廷模主张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提出了中药药性“三性说”、“一物二气说”、“配伍的相对性”等一系列药性理论观点,并对中药功效记述的完整性和术语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在教育部07年公布开设一级重点学科的名单中,非重点院校还有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已在七期介绍,故略去。
拥有二级重点学科的部分非重点院校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o 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6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并由全国著名卫生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原江苏医学院院长邵象伊担任院长。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校本部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2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4万名。
经过近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校本部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等7个直属系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另有汾阳学院、晋祠学院2所隶属学院。
学校校本部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预防医学等14个本科专业。其中,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山西省惟一的长学制专业。学校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另有1个省重点学科,8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纵深——生理学
该校生理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授予权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3年初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生理学界的一流学科。生理学从1978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目前已培养23届硕士研究生、13届博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从1995年起已完成和在研的国家、卫生部、省级的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卫生部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校生理学专业有神经生物学、循环生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三个专业方向。
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痛觉及其调制。
循环生理研究室建立于1978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研究室从1980年开始主要开展急性心肌缺血时的电生理学变化原理的实验研究。开展了系列性创新研究工作,先后获山西省与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随着国内外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进展,又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协作,从1992年开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心脏受体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属于学科交叉性前沿性研究工作,受到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的资助。
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室是在上世纪80年代心肌电生理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于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心肌离子通道的生理、药理特性以及离子通道活动对心肌细胞钙瞬变及收缩的影响。在Na+/Ca++交换激动剂的研究上,该室已经-走在前面。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結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学校现设有21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有69个本科专业。在全国部分省市设有30个函授站,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都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资格。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2个二级学科硕士 点、2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MBA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及兼职两院院士23人;博士生导师112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10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
学校的莲华、新迎、白龙校区,都坐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区内;已经开工建设的呈贡新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图书馆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文献中心。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保总局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
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新增科研项目175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戴永年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学科纵深——有色金属冶金
目前该校“有色金属冶金”是云南省惟一的工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开设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冶金工程系是昆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之一,它源于云南大学矿冶系,于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原昆明工学院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冶金工程系已经成为我国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4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该系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制备、湿法冶金、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特种场冶金、冶金能源与环保、表面工程、冶金过程模拟与强化、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各大冶金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近年来该系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连续结晶机被国内外冶金界誉为“二十一世纪锡冶金工业中的重大发明之一”。推广转让技术成果7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27个学院,9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4门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800多人。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9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3个,省级研究院1个,科学研究机构81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江苏高校前列。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学校教师主持的一项成果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学科纵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本学科源建于1902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江海农学堂。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1994、2001年相继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方向还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1996年以来一直被确定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著名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等前辈带头人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创立了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源库协调对策、模式化栽培等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以上成果已成为本科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作物群体质量》专著被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进入新世纪,在学术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形成了作物栽培耕作新技术及理论、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环境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控制等4个学科方向及其创新团队,为创建现代作物栽培耕作新理论、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
新海南大学是经教育部于2007年8月14日批准,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前身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创建于1958年,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为“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紧密结合。原海南大学创建于1983年,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并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新组建的海南大学拥有3个校区,海甸校区(主校区)、城西校区(位于海南省会城市海口市)、儋州校区(位于海南西部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
海南大学学科齐全,现有学科涵盖哲学、经济、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设立20个学院和3个公共教学部,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海南省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海南省工程中心,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61个本科专业、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23个高职专科专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0人。
目前学校面向全国除西藏和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00项,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学科纵深——作物遗传育种
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出版教材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和国务院各部门的科研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该学科目前设有两个方向,即:1、植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利用(包括代茶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及森林植物资源的研究两个研究领域);2、作物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编校 徐 进)
拥有一级重点学科的非重点院校
长春理工大学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拥有4个校区,18个教学机构,设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空地、激光通信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和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授权单位,第6批博士授权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设有本科专业49个,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
该校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科纵深——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上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以“国家物理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学科依托,光学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培养理工结合复合型光电子技术科学人才的优越条件。
长春理工大学的“光学工程”历史悠久、实力较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长春理工大学特色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光电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并开设有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二学历教育课程,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光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西安理工大学
黄河滔滔,秦岭莽莽,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西安理工大学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有50余年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学校分新老两个校区。新校区(曲江校区)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西安理工大学是我国首批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全国33所同时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程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可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单独考试权。
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科研工作涉及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科研实力较强,在印刷与包装工程等领域独具特色。
“十五”期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建校五十周年题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科纵深——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学科下设水文学与水资源、水文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五个研究方向。我国地处季风性气候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繁。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缺水日益加剧,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威胁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国家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相适应。水利工程专业培养能在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历经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多次变迁和数次更名,拥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截至2007年,该专业毕业生已达6200余人,博、硕士生600余名,在西部就业者达55%。2002年获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西安理工大学的-水利工程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十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4000余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学科纵深——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类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应用技术学科。它融合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工程和工艺学科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本学科共设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化学工程研究各类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共 性规律、工程基础和应用技术。
化学工艺研究化学品的精化机理、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过程设计和优化。生物化工研究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问题。应用化学研究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工业催化研究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的理论基础及其设计、开发和工业应用。
这五个二级学科以实验为基石,计算机为重要研究手段,重视实验室结果的工业转化。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学科体系。已远远超越了当初的应用领域,已成为化学、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和食品等过程工业和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过程工程的技术基础。本学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对资源的深度与精密加工、资源和能源的洁净和优化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尤为关键,对支撑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并使之工业化有显著的作用。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学校现设有森林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木材工业、化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继续教育、南方摄影学院、研究生院和体育教育部等14个院部、39个系。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森林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198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业工程一级学科1998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纵深——林业工程
林业工程是研究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林区规划,森林播种、培育、保护及合理开采技术,木材制品设计、加工和利用,开采设备和木制品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林区规划原理、森林灾害与保护技术、高等木材学、林业与水土保持、木质复合材料学等。
林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极其重要,要真正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和高效利用,科学技术是关键,而人才是关键之关键,所以社会对林业工程领域的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大。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下设农学院、林学园艺学院、牧医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28个研究所(室);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学科纵深——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作物的遗传性状进行控制和改造,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群体)水平三个方面通力合作,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品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本学科的遗传理论、育种理论和育种方法的发展。如遗传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打破物种界限,使有利基因自由重组,对作物性状进行改良,提高新品种选育的效率,同时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进一步揭露基因的遗传和表达规律。
作物学一级学科含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性的环境管理、调控和优化决策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方面侧重在作物产量、品质的形成规律及其有效调控,而耕作学方面侧重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优化决策和管理。
2007年9月,河南农大作物学成为教育部首次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全国惟一一个设在省属高校的农学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河南农大作物学学科2001年以来,承担和完成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及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醫药高等院校之一,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现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高新区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800亩。
学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部省级重点学科14个。设有基础医学院、舾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 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藏医药学院等16个学院。现有四川省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7门。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三让”(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8000余人,其中有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最早的中药学本科毕业生、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
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对台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副会长唐树备先生曾专程到学校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学科纵深——中药学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学学科群中,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和方剂学一起。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向临床中医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知识,同时又对临床用药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进行创新或为中药学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在中药学学科群中,中药学是一门龙头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方面成就颇丰,著名的中医学教师张廷模主张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提出了中药药性“三性说”、“一物二气说”、“配伍的相对性”等一系列药性理论观点,并对中药功效记述的完整性和术语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在教育部07年公布开设一级重点学科的名单中,非重点院校还有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已在七期介绍,故略去。
拥有二级重点学科的部分非重点院校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o 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6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并由全国著名卫生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原江苏医学院院长邵象伊担任院长。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校本部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2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4万名。
经过近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校本部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等7个直属系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另有汾阳学院、晋祠学院2所隶属学院。
学校校本部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预防医学等14个本科专业。其中,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山西省惟一的长学制专业。学校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另有1个省重点学科,8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纵深——生理学
该校生理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授予权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3年初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生理学界的一流学科。生理学从1978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目前已培养23届硕士研究生、13届博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从1995年起已完成和在研的国家、卫生部、省级的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卫生部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校生理学专业有神经生物学、循环生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三个专业方向。
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痛觉及其调制。
循环生理研究室建立于1978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研究室从1980年开始主要开展急性心肌缺血时的电生理学变化原理的实验研究。开展了系列性创新研究工作,先后获山西省与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随着国内外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进展,又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协作,从1992年开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心脏受体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属于学科交叉性前沿性研究工作,受到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的资助。
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室是在上世纪80年代心肌电生理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于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心肌离子通道的生理、药理特性以及离子通道活动对心肌细胞钙瞬变及收缩的影响。在Na+/Ca++交换激动剂的研究上,该室已经-走在前面。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結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学校现设有21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有69个本科专业。在全国部分省市设有30个函授站,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都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资格。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2个二级学科硕士 点、2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MBA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及兼职两院院士23人;博士生导师112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10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
学校的莲华、新迎、白龙校区,都坐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区内;已经开工建设的呈贡新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图书馆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文献中心。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保总局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
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新增科研项目175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戴永年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学科纵深——有色金属冶金
目前该校“有色金属冶金”是云南省惟一的工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开设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冶金工程系是昆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之一,它源于云南大学矿冶系,于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原昆明工学院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冶金工程系已经成为我国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4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该系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制备、湿法冶金、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特种场冶金、冶金能源与环保、表面工程、冶金过程模拟与强化、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各大冶金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近年来该系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连续结晶机被国内外冶金界誉为“二十一世纪锡冶金工业中的重大发明之一”。推广转让技术成果7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27个学院,9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4门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800多人。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9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3个,省级研究院1个,科学研究机构81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江苏高校前列。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学校教师主持的一项成果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学科纵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本学科源建于1902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江海农学堂。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1994、2001年相继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方向还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1996年以来一直被确定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著名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等前辈带头人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创立了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源库协调对策、模式化栽培等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以上成果已成为本科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作物群体质量》专著被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进入新世纪,在学术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形成了作物栽培耕作新技术及理论、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环境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控制等4个学科方向及其创新团队,为创建现代作物栽培耕作新理论、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
新海南大学是经教育部于2007年8月14日批准,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前身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创建于1958年,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为“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紧密结合。原海南大学创建于1983年,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并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新组建的海南大学拥有3个校区,海甸校区(主校区)、城西校区(位于海南省会城市海口市)、儋州校区(位于海南西部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
海南大学学科齐全,现有学科涵盖哲学、经济、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设立20个学院和3个公共教学部,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海南省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海南省工程中心,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61个本科专业、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23个高职专科专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0人。
目前学校面向全国除西藏和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00项,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学科纵深——作物遗传育种
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出版教材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和国务院各部门的科研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该学科目前设有两个方向,即:1、植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利用(包括代茶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及森林植物资源的研究两个研究领域);2、作物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编校 徐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