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戏剧人物形象鉴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选部分的《雷雨》描写了周朴园与侍萍30年后相遇与相认的过程,依据批判性思维的三要点“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应通过“质疑—共解”来保持心灵的开放,让学生理解戏剧的价值,懂得生活的真正逻辑。具体包括三个环节:从质疑到实证,从批判到立论,从结论到争鸣。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戏剧人物形象雷雨
  戏剧教学,主要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戏剧的基本方法,特别是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语言以及矛盾冲突。传统课堂中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是在品味人物对话以及潜台词的基础上,分析、总结进而形成答案。这样的学习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与发展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
  节选部分的《雷雨》描写了周朴园与侍萍30年后相遇与相认的过程。依据批判性思维的三要点“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应通过“质疑—共解”来保持心灵的开放,让学生理解戏剧的价值,懂得生活的真正逻辑。具体包括如下三个环节。
  一、从质疑到实证,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宽度”
  课前,围绕周朴园、侍萍等人物形象,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就课文中周朴园或侍萍的某句台词展开思考,写出这句台词的含义。
  2.分析这句台词所反映的周朴园与侍萍的人物性格。
  3.你的分析和推论,还可以在课文或者原著中找到哪些台词来佐证?对别人的观点是否有质疑?
  课堂上,学生先小组讨论,呈现自己的预习成果,形成小组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后,再全班呈现——
  师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说说,你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想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入手,探讨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师好的,请你们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观点。王育生认为,周朴园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李计谋则认为,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才是周朴园的本来面目;钱理群认为,周朴园对初恋矛盾、复杂的反应,表明对于过去,总体而言他是忏悔的。
  师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能否结合文本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我不是太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正如我们在专题导言当中看到的: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
  师那么,你想表达什么观点呢?
  生我认为,年轻时代的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发自内心的感情的。而之后的怀念,也不能完全理解为是一种虚伪的行为。
  生我想补充一下,周朴园怀念的都是年轻时和侍萍在一起的生活细节,比如对于她的生日、对于关窗户的习惯,还有周朴园说的“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这些都可以看出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感情骗子。
  师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补充?
  生周朴园说:“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周朴园用五千块钱支票,试图弥补自己年轻时的罪过。这种行为说明周朴园年轻时代对侍萍的感情是存在的。
  生我们小组还做了研究,这部戏剧故事的发生时间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花了1675元买下了北平的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鲁迅花了不到1000元买了阜成门内的一套四合院。按当时的市价,5000元可以买大约6万斤米。可以说,这五千块钱是一笔巨款,是周朴园弥补罪过的最大诚意了。
  (全体笑。)
  师你们小组研究得可真仔细,整体而言,你们是站在两位学者的对立面来阐述观点的。周朴园并非一个无情无义之人,是吗?
  生是的。
  ……
  质疑的立足点是学生与文本。学生在合作研究中,发现了各种不同的评论观点,并且学会了反思与理性分析。“我不是太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学生对学者观点的批判性质疑并不是强调颠覆,而是理性地说服他人,在分析论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将经典嵌刻于内心。当然,对于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自然不能缺少对人物细节,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理解,这些都是质疑的重要来源。质疑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细节处质疑、矛盾处质疑、评价处质疑等。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凭借其兴趣与感知提出的原生态的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
  实证是解决疑问的重要手段。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文本内外进行求证的过程,如学生对“五千块钱”在20世纪20年代的实际价值的研究,就是实证化分析的具体展现。证据意识是学生思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求证本身也包含着逻辑的因素。学生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以培育与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从批判到立论,触摸批判性思维的“精度”
  总体而言,高中生对于戏剧作品是陌生的。尤其是对人性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上。专题导言中所述关于人性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全面认知,是这一阶段高中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雷雨》(节选)一课中对周朴園情义的分析,指向的就是人性的真与假,这也是戏剧主题探究之要义。对于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既要有正向的推论,也要有反向的批判,才能保证分析的严谨与深刻。
  面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周朴园不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教师开始引导他们进行反向的批判——
  师刚才同学们寻找了很多文本的细节和课外的资料来佐证观点,非常用心。我们也看到了同学们对两位学者的质疑。那么,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周朴园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生(迟疑)不是的。
  师很显然,我们能用材料证明结论,但是不能用结论去形成观点。这说明我们的结论还有漏洞,你们有没有相关反例?
  生鲁大海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生“谁指使你来的?”年老的周朴园和年轻的周朴园毕竟有着岁月的差异,老年周朴园并不奢求再和侍萍在一起了。
  师年轻的周朴园确实对侍萍有感情,可现在他更加现实。
  生是的。身份、阅历、阶级都是截然不同的。
  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周朴园的情义?
  (停顿数秒。)
  生他的情感应该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年轻的周朴园对爱情充满了激情与幻想,但是几十年的磨砺让他变得冷酷与残暴。
  师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佐证?
  生周朴园有一句:“你来干什么?”这是一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质问,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生“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赶走侍萍的并不是年轻的周朴园,而是他的母亲。周朴园是无奈的、被迫的。
  生在周朴园的记忆里,侍萍早已死去,他对侍萍的爱只有怀念和回忆。我们看到的周朴园已经是个专断冷酷、沉默自私的大家长了。
  师很好,哪位同学总结一下?
  生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坏到家”的人,他的人物形象是复杂而动态的,从青年到中老年,他的情义也从热烈自由到冷酷无情直至倦怠死沉。
  师说得很好,人物形象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通过戏剧的语言佐证了自己的观点,也通过因果的佐证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
  ……
  在学生得出结论“周朴园不是一个無情无义之人”后,教师抛出问题:“周朴园就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吗?”,很显然,学生的结论和教师的追问并不是完全对等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要继续举证并进行逻辑推理,来证明周朴园的“情义”之个体表现。学生的举证要来源于戏剧语言,即台词,通过相关的反例,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思考推理其文字要义,对相关观点不断修正完善。这既符合戏剧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要求,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对他们问题思考和语言表达都大有裨益。
  “反例”是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或证明并补充观点的正确性,使得文字或思路更加严密。“你们有没有相关反例?”教师的这一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再次回到文本触摸文字的契机。学生站在时间与空间维度得出的结论,明显丰富了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彰显出戏剧的思维张力。这种来源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批判性思维工具,是戏剧人物形象鉴赏中不可缺少的实用思维方法,值得借鉴。
  三、从结论到争鸣,增加批判性思维的“厚度”
  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要求在评价推理关系的同时,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并综合组织论证。假设的核心同样指向文字依据,这种依据对话展开的逻辑分析充满了思辨味道,而结论的获得必须反映前提的质与量。周朴园和侍萍经过30年的沉浮,既有阶层差异的现实,更有面对世事无奈的屈服,他们在命运巨人面前都是彻头彻尾的弱者。作者安排的两代人的宿命,虽有戏剧化的因素,但也反映了人生的悲凉。这种前提的展现是结论的逻辑因素,也是假设分析的重要依据。
  课堂上,我用一种假设的方式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剧场感”。当我们看到周朴园矛盾而失败的人生,再去假设另一种可能的结局,侍萍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周朴园并非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但也不能说周朴园就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那么,侍萍又是如何看待周朴园的?如果重新设计一下戏剧的结尾,你希望看到他俩什么样的结果?
  生她已经不爱周朴园了。他们不会在一起,这也符合雷雨作品悲剧的色彩。
  生她还是爱周朴园的。如果是我写,我希望看到两个老人摒弃前嫌,再次走到一起。
  师这是一种假设,假设的论证同样也要证据。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当然,想象要合情合理。这个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生我认为核心在于如何认识侍萍的情感。
  师是的,周朴园的人生轨迹离不开侍萍,侍萍究竟会做什么选择?同学们怎么看待侍萍的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
  生鲁侍萍一开始称呼周朴园为“老爷”,但在周朴园认出她之后又称他为“朴园”,我认为她对于周朴园还是有感情的。尽管遭遇到了命运的悲剧,但这份爱永远是真实的。
  生当周朴园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斥责似当头一棒,让侍萍对周朴园燃起的爱的回忆彻底熄灭了。
  师所以,侍萍的情感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我觉得是矛盾,或者说错综复杂。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证据吗?
  生侍萍反复强调当年的自己“不大规矩”“不很守本分”“不清白”,一边控诉,一边看着周朴园遗憾、懊悔、痛惜的真情流露,这是希望寻找两人当年感情的最大交集。
  生侍萍听到周朴园弥补罪过的话之后,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她对自己珍藏心中的感情终于有了了结。
  生当侍萍看到儿子周萍时,想认又不敢相认的矛盾内心可见一斑。这也是成年人的无奈,这一点和周朴园是一样的,身处其中却无能为力。
  师同学们找了很多佐证,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而变化的人物形象。能否总结一下侍萍的情感变化?
  生侍萍的情感是矛盾的。是从平静到惊讶,从希望到绝望,从亲情到敌对。这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过去岁月的痛苦追悔。
  师一个人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个生活维度。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假设,你们现在怎么看他俩的命运结局?
  生(纷纷)周朴园和侍萍不可能在一起了。
  师是的。只有这样的结果,戏剧才有张力。悲剧的意义正是基于生活的逻辑!
  ……
  从结论走向争鸣,正是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意义之所在。从课堂角度看,结论的产生一般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毫无异议地被全体同学接受,二是被部分同学质疑并批判。还有第三种结果,那就是教师故意设疑,设置争鸣的可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都保持一种开放性。上述环节就属于第三种结果。教师提问:“如果重新设计一下戏剧的结尾,你希望看到他俩什么样的结果?”在两种假设的争鸣中,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从文字中寻找内在逻辑并获得思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飞.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转化[N].中国教师报,2017-11-22.
  [2] 徐飞.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8(7).
  [3] 〔加〕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美〕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M].赵明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前,我曾看过国外的一些高中生作文。那些作文,能译介到中国来,多多少少是有些可取之处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些作文放言无惮,完全不似中国学生作文的循规蹈矩。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的高中生愈发老成持重,下笔作文,更加注意“情感健康”“观点正确”“积极向上”。看时下高三学生的作文,经常感到很累。写作者千方百计地苦心经营一千多字,就是想得一个高分,而不是为了愉悦身心。功利的写作不太可能培育美好的情感,
期刊
摘要:“吸引”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需要创设情境,引出概念(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暴露前概念,生发探究的内驱力。“吸引”环节的实施策略有: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延展理解新概念;沿着科学家的“脚印”,借鉴归纳新概念;取材生活设问,自主构建新概念。“吸引”环节的实施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完成概念(知识)的建构,并明显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期刊
【编者按】 第六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几位名师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新课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分别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本期呈现两位与会代表对其中两节研究课的评析。  摘要:愉悦性因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愉悦的心态中,学生往往会多方出击,积极探索。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有机渗透心理性愉悦、启发性愉悦、共赏性愉悦与活动性愉悦等愉悦性因素,课堂精彩纷呈,实现了互联和
期刊
【主持人语】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即“E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影响学校教育呢?这需要思考与探索其如何实现与学校教育的真正整合,整合是理解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关键(Hooper Rieber语)。对于学校教育,数字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室内部,在于整个教育的过程。  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去应对数字技术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一百年名校的影响,并已付诸行动。新时代
期刊
摘要:关键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为学生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为指导,从“阅读知识技能导向”转变为“阅读关键素养导向”。教学内容,应立足学生学情与经验生长;教学目标,应发展学生审美关键素养;问题设计,应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自我探究与体验。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文阅读关键素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关键素养,是在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遵循初中生身
期刊
【主持人语】作为江苏省首家“普通高中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南京市中华中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和实践已走过6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教师们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培养路径和方法,以及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学科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期《独家策划》栏目聚焦语文学科,关注“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所刊载的4篇文章各有角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期刊
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時光;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神奇别样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
期刊
摘要:对HPM课例《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及推论》中的开放思想、批判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与寻找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数学史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特作用,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且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HPM批判性思维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  苏格兰数学家阿布斯诺特(J.Arbuthnot,1667—735)在
期刊
摘要:《鉴赏家》是一篇经典小说。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鉴赏家》教学,聚焦学生提出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从质疑到探疑再到悟疑,学生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做了一回真正的“鉴赏家”。好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会质疑,善引导;重文本,讲逻辑;勤反思,懂包容。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说教学《鉴赏家》  一、案例背景  《鉴赏家》是汪曾祺先生的名篇,被收录进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
期刊
摘要: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主动去质疑、去求证。教学《淮阴侯列传》一课,通过找差异、找矛盾、找答案这三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史记》的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也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  批判性思维,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这是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