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过太行梦魂安。”
“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负依陕甘。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
在山西长治八路军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首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的诗文,立意高远、大气磅礴。
抗日战争最艰苦年代,“刘邓大军”创建的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不仅打了不少胜仗,还克服了重重困难,将根据地的面积、人数、军事实力不断扩大。1943年底,根据中央指示,陈毅从苏北赶往延安,途经晋冀鲁豫根据地,看到当地军民团结、朝气蓬勃的景象,大笔一挥题写了开头诗句。
这首诗从文化的含义、知识的视野,均属经典之作。诗中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更有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的远大理想,以及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的革命纯正友谊。
在革命战争年代,“团结就是力量”是制胜法宝;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要有善于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旌旗十万斩阎罗。”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写于1936年冬的《梅岭三童》是陈毅诗词的代表作,反复品味诗中涵义,联想诗的故事背景,不能不令人热血沸腾。
1934年至1937年,三年的赣南游击队是陈毅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阶段。1936年秋冬,蒋介石调集重兵对粤赣边游击区发起新围剿,红军游击队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困难。这年冬天,陈毅被围困在梅岭密林深处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里,长达20多天,靠山野菜野果和从岩缝里滴下的山泉水生活。在此环境下,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藏于衣角,后因西安事变爆发,大环境发生变化,方才脱险。
这三组诗浑然一体,又一气呵成。欣赏、拜读这组诗,可以感受到陈毅临危之际的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从人间“断头”之危到泉下“招”“斩”之笔;从往昔百战艰难到死后捷报纷飞;从古代忠良“头悬国门”到现时自己取义成仁,只为“人间遍种自然花”。這组流芳千古之佳作,满怀豪情,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陈毅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其伟大人格的写照。
“万众瞩目清凉山。”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的这首诗写于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当天。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之一。据党史专家们讲,陈毅或是最早提出“延安精神”的人,这首诗是众多可靠的史料证据之一。
品读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陈毅字里行间对延安的向往、对毛主席的敬仰、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坚决贯彻执行。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在70多年前用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典范。
1943年1月,陈毅在苏北新四军驻地,为即将前往延安的沈启震送行时,以诗相赠:“万里长征不计程,指津自有北辰星。”“八载睽离望关陕,五年风雨仗延安。”
陈毅初到延安,就情不自禁地吟诵出:“又为过险滩,舵手平风浪,又为指南针,航海必依傍。”在他眼里,延安的夏夜是“十里辉煌延市火,数峰聚散陇头云。”
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他和战友们分离10余年。延安的党建、军政军民关系、基层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以及整风取得的成绩,对他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
来延安之前的仰望、向往,到延安后的感受、热爱,陈毅以自己独有的诗人和史家之笔称颂释怀。从这个意义上讲,称他为较早发现并概况“延安精神”的人物之一,自在逻辑和情理之中。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的这首诗作于1954年春。“手莫伸”与“伸手必被捉”形象简约地揭示了公职人员违法乱纪与“必然受到党纪国法查处”之间的因果逻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今,这两句经典已成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高频词”。
1951年底,新中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初,身为党内高级干部的刘青山、张子善因贪腐被严惩,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据党史资料记载:1954年3月,毛泽东南巡经过无锡,约时任华东军政主要领导的陈毅,进行了一次气氛融洽的长谈。他们从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哲学的现象和本质纵谈天下大事,范围很广。据陈毅日记记载,毛泽东讲的“伸手岂止高饶”触动了他。
《七古·手莫伸》是其中一首,这一时段,陈毅连赋四首。写自我约束的信条,“慎之又再慎,谦逊以自柬;后与善择途,前车一再覆。”;讲保晚节的重要性,“须牢记,无情历史,利己必凶终;晚节自珍惜,日月走如梭。”
“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1961年,陈毅二儿子陈丹淮考上大学,他因公事出差未能送行,遂以诗相赠。
和一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想方设法为子女谋位子、车子、房子、票子,造成“全家腐”的悲剧相比,颂读陈毅的《示儿》,不由得为他的良好家风家教点赞。
淮海战役期间,身为主将的陈毅为了战争需要,让夫人张茜带着最大不满6岁的3个孩子,秘密转移到大连,度过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日子。
1943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陈毅离开苏北,于1945年8月才返回,与妻儿分离长达20个月以上。
因为聚少离多,陈毅特别注重孩子的培养教育。大儿昊苏考上中国科技大学,二儿丹淮考上哈军工。
他教育儿女,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他要求孩子,既要抓住专业课学习,又要不断提升锻炼品德修养。“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
他告诫儿女,要戒骄戒躁。“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所恨剥削者,坐食汗不流。” 【责编/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