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桂平各地掀起改造中小学危房热潮,一座座新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旧貌换新颜。坐落于市境西端的石龙镇石排小学,拆除了全部危房,建起一座漂亮的教学楼及校门、文化走廊、水冲式厕所等,校园作了扩建改造,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崭新亮丽,气派堂皇。在全市农村小学危房改造项目中,这所壮族村寨小学特别出众。
提起学校的巨变,村民们满怀感激地说:“这是多靠初登三哥啊!”初登三哥叫黄初登,是在北京工作的桂平人,是石排村人的骄傲。黄初登出生于该村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他在村小学读书时,学校借用村人的破旧泥砖屋作教室,雨天屋漏雨,冬天灌寒风,读书的艰难可想而知。初登每天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放牛、做农活。上世纪50年代在浔州高中读初中、高中时,家里常常拿不出钱给他交学杂费和伙食费,也拿不出米给他交学校食堂开饭,他只得带一些红薯、芋头等在食堂搭伙充饥,常常饿着肚子上课。他多次去医院献血,换取一点钱来补贴学习费用。1958年,他考上中南工业大学,成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五年,他主要靠微薄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完成学业。从小学至大学,尽管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他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追求进步,每学期都是品学兼优。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拔到国家冶金工业部(后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作,一千就是30多年,期间曾长期到大西北搞“三线”建设。他以忠厚正直的品质、务实能干的作风、扎实卓著的业绩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从普通干部逐步晋升为司局级干部、高级工程师、总经济师,还受聘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我国有色金属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求学报国的人生抱负。
黄初登身居京城,心连乡梓。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感农民子女求学的艰辛。退休以后,他决心为家乡建一所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来报答养育自己的这方热土和父老乡亲。他的心愿得到了全家人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他回到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提出了集资建校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他率先慷慨地捐出自己大半辈子积蓄和家人创业所得35万元,后逐步增加捐款,个人捐款总额约40万元;又积极争取得到市政府支持,发动村民和外出打工人员捐款,共筹得建校资金60多万元。为了使每一块钱都用到实处,确保工程质量,黄初登自始至终主持建校工作,从危房鉴定、拆除,到申请立项、设计,从购买建筑材料到每一步施工、装修、验收,他都一一操办。亲力亲为。从开工到竣工的大半年时间里,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几乎天天跑到工地上,指挥、监督工人施工,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中午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吃随身带来的一两只水果、几块饼干,喝一杯清茶,就算一顿饭了。妻子见他累得又黑又瘦的模样,很是心疼,劝他不要这么搏命。他说:校舍建设,安全第一。我要对每一个师生的安全负责,哪一道工序不经过我的手、我的眼,我就不放心。在黄初登的悉心操持下,石排小学重建工程在2005年秋季期开学前顺利竣工。这个边远的壮族村寨从此有了一所校舍标准化的学校。黄初登实现了兴教惠民、回报家乡之梦。
新学校建成之后,黄初登表示继续给学校提供支持,他热切期望有了较好办学条件之后,这所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一所先进的农村小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近几年,他年纪大了,回桂平的机会较少,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学校。2007年12月,黄初登回到桂平,亲自到本市先进学校城西小学,诚恳邀请该校领导到石排小学考察指导。两所学校很快便建立了“手拉手,一帮一”支教帮扶关系。2008年春季期开学以后,石排小学领导多次带教师到城西小学学习取经,城西小学领导也多次带骨干教师去石排小学传帮带。在城西小学的热心帮扶带动下,石排小学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全体师生把“以黄初登爷爷为榜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誓言,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开始走上规范化轨道,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认真上好文化课的同时,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办好学习墙报,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各班级开展争先创优竞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在这学期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艺演出,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们看到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希望。学校先后获取几项前所未有的荣誉:被定为自治区、桂平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被评为桂平市现代信息工作先进学校、贵港市远程教育先进学校。
黄初登兴教助学的善举感动了壮乡人民,桂平大地到处传诵着他热爱家乡、关心教育的美德。镶嵌在石排小学教学楼廊柱上的碑刻楹联,由衷地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赞颂:“英才楷模,求学报国凌云志;仁者风范,兴教惠民赤子情。”
责编 李景和
提起学校的巨变,村民们满怀感激地说:“这是多靠初登三哥啊!”初登三哥叫黄初登,是在北京工作的桂平人,是石排村人的骄傲。黄初登出生于该村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他在村小学读书时,学校借用村人的破旧泥砖屋作教室,雨天屋漏雨,冬天灌寒风,读书的艰难可想而知。初登每天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放牛、做农活。上世纪50年代在浔州高中读初中、高中时,家里常常拿不出钱给他交学杂费和伙食费,也拿不出米给他交学校食堂开饭,他只得带一些红薯、芋头等在食堂搭伙充饥,常常饿着肚子上课。他多次去医院献血,换取一点钱来补贴学习费用。1958年,他考上中南工业大学,成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五年,他主要靠微薄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完成学业。从小学至大学,尽管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他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追求进步,每学期都是品学兼优。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拔到国家冶金工业部(后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作,一千就是30多年,期间曾长期到大西北搞“三线”建设。他以忠厚正直的品质、务实能干的作风、扎实卓著的业绩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从普通干部逐步晋升为司局级干部、高级工程师、总经济师,还受聘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我国有色金属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求学报国的人生抱负。
黄初登身居京城,心连乡梓。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感农民子女求学的艰辛。退休以后,他决心为家乡建一所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来报答养育自己的这方热土和父老乡亲。他的心愿得到了全家人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他回到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提出了集资建校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他率先慷慨地捐出自己大半辈子积蓄和家人创业所得35万元,后逐步增加捐款,个人捐款总额约40万元;又积极争取得到市政府支持,发动村民和外出打工人员捐款,共筹得建校资金60多万元。为了使每一块钱都用到实处,确保工程质量,黄初登自始至终主持建校工作,从危房鉴定、拆除,到申请立项、设计,从购买建筑材料到每一步施工、装修、验收,他都一一操办。亲力亲为。从开工到竣工的大半年时间里,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几乎天天跑到工地上,指挥、监督工人施工,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中午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吃随身带来的一两只水果、几块饼干,喝一杯清茶,就算一顿饭了。妻子见他累得又黑又瘦的模样,很是心疼,劝他不要这么搏命。他说:校舍建设,安全第一。我要对每一个师生的安全负责,哪一道工序不经过我的手、我的眼,我就不放心。在黄初登的悉心操持下,石排小学重建工程在2005年秋季期开学前顺利竣工。这个边远的壮族村寨从此有了一所校舍标准化的学校。黄初登实现了兴教惠民、回报家乡之梦。
新学校建成之后,黄初登表示继续给学校提供支持,他热切期望有了较好办学条件之后,这所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一所先进的农村小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近几年,他年纪大了,回桂平的机会较少,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学校。2007年12月,黄初登回到桂平,亲自到本市先进学校城西小学,诚恳邀请该校领导到石排小学考察指导。两所学校很快便建立了“手拉手,一帮一”支教帮扶关系。2008年春季期开学以后,石排小学领导多次带教师到城西小学学习取经,城西小学领导也多次带骨干教师去石排小学传帮带。在城西小学的热心帮扶带动下,石排小学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全体师生把“以黄初登爷爷为榜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誓言,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开始走上规范化轨道,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认真上好文化课的同时,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办好学习墙报,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各班级开展争先创优竞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在这学期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艺演出,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们看到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希望。学校先后获取几项前所未有的荣誉:被定为自治区、桂平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被评为桂平市现代信息工作先进学校、贵港市远程教育先进学校。
黄初登兴教助学的善举感动了壮乡人民,桂平大地到处传诵着他热爱家乡、关心教育的美德。镶嵌在石排小学教学楼廊柱上的碑刻楹联,由衷地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赞颂:“英才楷模,求学报国凌云志;仁者风范,兴教惠民赤子情。”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