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艺术欣赏是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是艺术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科学认知和理解,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向秀清、黄迎春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一书,为我们的课题“专创融合助力现代职教人培实证研究”(立项号:2019HER011)的推动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本书从艺术教育专创融合的视角,为艺术类的学生提供了新的研讨方向,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由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两个大的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分为绚丽的文学、悠久的文明和生活的味道三章。这一板块介绍了绚丽的文学、精警深邃的儒学、究天人之际的史学,以及宗教、哲学、农学、中医、科技等,并将重点放在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上,讀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国学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第二大板块从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门类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作者借助艺术欣赏,从艺术教育专创融合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认识和阐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介绍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作者突破了以往介绍传统文化过程中偏重理论和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当前文化热点与现实生活的契合,避免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片面认知的问题。作者也指出了艺术欣赏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并从务实的角度,将艺术欣赏与创业实践衔接,丰富了艺术类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构建了专创融合理念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认知模式。从全书脉络可以看出,作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并与艺术欣赏有机结合,促进读者对不同类别的传统文化进行艺术性解读。从对田园山水诗的介绍到对中国茶酒文化的分析,再到对中国书法绘画的鉴赏,作者通过艺术欣赏的再创作和再评价,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功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借助社会资源,促进中国书法绘画等相关艺术文化的市场转化和商业价值的实现。三是探索文化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解决思路。作者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专”字上,更体现在对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实践精神与创新空间的优势,在提高理论能力的基础上,将专业与创新衔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本书语言简洁,结构清晰。每一章的开篇都有一段具有概括性、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令人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冗长。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孙迎春)
本书由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两个大的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分为绚丽的文学、悠久的文明和生活的味道三章。这一板块介绍了绚丽的文学、精警深邃的儒学、究天人之际的史学,以及宗教、哲学、农学、中医、科技等,并将重点放在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上,讀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国学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第二大板块从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门类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作者借助艺术欣赏,从艺术教育专创融合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认识和阐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介绍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作者突破了以往介绍传统文化过程中偏重理论和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当前文化热点与现实生活的契合,避免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片面认知的问题。作者也指出了艺术欣赏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并从务实的角度,将艺术欣赏与创业实践衔接,丰富了艺术类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构建了专创融合理念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认知模式。从全书脉络可以看出,作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并与艺术欣赏有机结合,促进读者对不同类别的传统文化进行艺术性解读。从对田园山水诗的介绍到对中国茶酒文化的分析,再到对中国书法绘画的鉴赏,作者通过艺术欣赏的再创作和再评价,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功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借助社会资源,促进中国书法绘画等相关艺术文化的市场转化和商业价值的实现。三是探索文化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解决思路。作者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专”字上,更体现在对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实践精神与创新空间的优势,在提高理论能力的基础上,将专业与创新衔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本书语言简洁,结构清晰。每一章的开篇都有一段具有概括性、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令人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冗长。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孙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