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门旅行,但每个人的初衷可能不太相同。有些人是为了暂时从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心灵放个假,有些人是为了去远方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些人是为了看更多的异地风景,有些人是为了找个陌生的地方疗伤,也有些人纯粹的为了攀比,看别人去自己也要去,到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前拍几张人影炫耀,回来后却一问三不知……
  对我来说,旅行不只是欣赏远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旅途中的经历,也是一次次自我发现与认知的过程。2013年春天去台湾旅游的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这个团队共17人,市区5人,除了我与女儿,另外三位是王先生父女以及市经委退休干部胡先生,其余12位是南靖船场镇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厦门机场排队托运行李的时候,同团的一位张女士随口就把一粒果核吐在锃亮的地板上,目睹此景,我与女儿面面相觑,王先生脱口而出:太没素质了。而胡老先生却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张洁白的面巾纸,弯腰把那个黑色果核包起来,然后缓缓走到远处把它放进了垃圾箱。胡老先生此举不仅让张女士面红耳赤,也让我们深受教育。扪心自问,很多人可以做到在公共场合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对别人的不文明举止只会视而不见或是心里鄙视谩骂,而做不到像胡老先生那样立即行动。在此后一周的旅途中,那位张女士不再有随地扔垃圾的行为,就餐时也与我们学会用公筷夹菜,并经常主动给大家倒茶水。我想,面对不文明举止,胡先生正确的行为示范比当面的指责与严肃的说教更有力量。旅途经历也会引发我们思考,记得2015年去柬埔寨吴哥窟旅游的时候,每个景点都能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孩子向游客讨要糖果和钱币,同伴们对此也有一些讨论,有些人觉得孩子太可怜应该给,有些人觉得这是助长了当地人不劳而获的思想,只会让他们越来越穷,不该给。大家各抒己见,换位思考,也觉得各有道理。自己的骨头才长肉,靠游客的施舍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富强人民才有尊严和幸福。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给孩子一些物品,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恻隐之心得到安慰而已。
  我不是很在乎远方的风景,而更在乎的是谁陪我一起看风景。我想去的地方,一定是有我特别想要了解的知识。前些年去云南,我最想了解的就是泸沽湖的走婚习俗,走进摩梭人家,听当地村民详细解说当地的风土人情,揭开女儿国的神秘面纱,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走婚,那就是我云南之行的最大收获。很多人对丽江和束河赞不绝口,可我对那里却丝毫不动心,如果想要享受那种处处酒吧咖啡馆的小资情调,厦门鼓浪屿丝毫也不逊色,何必舍近求远呢?大理古城在我眼里也不如漳州古城接地气。去桂林,我对那里的山水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而去大山深处的龙脊梯田时,看到客栈里的瑶族老阿妈落落大方地与我们合影并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感到惊奇,她说最远只去过县城,但这些年随着梯田旅游热的兴起,家里时常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让她也渐渐学会了普通话。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见过多少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些特殊的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8年前在张家界的旅途中,同行的师姐突发急病,人生地不熟的我半夜把她送进张家界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面对医生发出病危通知的危难险境,才发现平时柔弱的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临危不乱,清醒果断,与各方有效沟通,最终让师姐化险为夷。多年前一家人开车去崇武古城旅游时,高速路上遭遇三部车连环相撞的惊魂一刻,那次全家劫后余生的经历,让我更豁达地面对人生,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次外出旅游归来,我都会按照时间顺序写详尽的游记,这个过程是对旅途的一次回味和梳理,也是一次对旅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沉淀,遇上一些问题,必然要去查找一些资料,这是对旅行见闻的充实与补充,往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常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书若不思考,等于白读,旅行若不感悟,也等于白走。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一万次的旅行,也救不了平庸的你》,我对文中所写的内容深以为然。去远方,除了要有充足的时间,也需要健康的身体和较好的经济基础打底,而诗意,则需要情怀,否则,即便走过远方,也依然还只是远方而已。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游遍了全世界,却依然还是一颗浮躁不安的心。
  我们眼前的风景,其实也是外地人眼中的远方风景。漳州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有长长的海岸线,有独特的土楼建筑。我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182个之多,但是其中的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却只有海口、腾冲和漳州三个。其中能看得到喷发口和棱柱状节理的更是凤毛麟角,漳州古火山口是一个,可见极其珍贵。古火山口旁边白塘湾,沙子细腻,海水蔚蓝,海岸线蜿蜒,在我看来,其秀丽风景,丝毫也不逊色于曾经去过的韩国济州岛,今年春节去香港长洲岛游玩,那里的沙滩与白塘湾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熟悉的地方能夠一次次看到风景,愉悦心灵,那就是一种内心安宁的幸福。我想所有的向外行走,都是为了更好地安抚和丰盈内在的心灵。拉开很长的距离远行,为的是更好地抄条近路回家,无论行走多远,都是为了一次次以更沉静的姿态返回此地。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旅行的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派的画家摄影师把大山区的梯田描绘拍摄的非常美,别有一番田园风韵,饱含农耕文化的气氛。2013年云南哈尼梯田申请世遗成功后,慕名者纷至沓来目睹这片大地艺术品。  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在山间的哈尼族山寨被云雾掩映的如诗似画,在斜阳与彩霞的映照下成片的山梯田壮丽迷人。各种有节奏的层次美妙弯弯曲曲线纹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让人大饱眼福,醉心忘返。难怪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期刊
风景如画的武夷山,三十六峰闻名遐迩。然而,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能体现武夷山历史文化源渊深远的岩峰,我以为当首举幔亭峰。就山势峰形而言,幔亭峰无天柱峰之磅礴嵯峨,无玉女峰之婀娜多姿,无三仰峰之高峻挺拔,更无丹霞峰之错采华丽。但是,如同天上的绯云烘托出皎月的明朗,池间的荷叶反衬出莲花的亮艳一般,幔亭峰幻化出的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就丰蕴了武夷山的精魂与气魄。也许,正是这些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才为武夷山抹上了神圣
期刊
平和福塘太极村有一条被人遗忘的小路,说起它的身世却十分响亮——闽粤赣古驿道。时光往历史倒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条古驿道好比今天的国道,甚至堪比今天繁忙的高速公路。但今人很难联想到当年它的盛况,这条古驿道如今已难见它往昔的繁忙景象,横亘在太极村溪边的一排排光滑的大青石,四季风雨盘剥,石面上逐渐长满青苔,石缝中逐渐长满青草。和眼前这片老房子一样,再也见不到它往日的光泽,成为西一截,东一段的断头路。今人
期刊
一  春风习习,新年的脚步尚未全部走完,揪住新年的尾巴,东山县作家协会组织采风团走进了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梧龙村,我的故乡。  梧龙村位于东山最高峰——苏峰山下的不远处,依山傍海,东邻金鸾湾、湖尾村,南邻冬古村,北邻西埔重镇。方圆8.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资料记载,梧龙村始于明朝永乐年(1404),以林姓为主,是东山三宗林之一。据村支书林文光说,梧龙林姓居于首位。梧龙村
期刊
“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有人这样概括“旅行”的意义。  看看风景,散散心,拍拍照,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这是诸多人总结旅行的全部。  可旅游跟如此“到此一游”,本是两回事。  一些人的旅行奔着具体的目标而去。比如,有赶着时节看桃花、油菜花、樱花、菊花盛开的。有人对异域的动物来了兴趣,去非洲看野生动物成了旅行的目的,坐在旅行车里追逐成群结队的野生大象、犀牛,那体验想来一定与动物园隔
期刊
人是从拒绝恋爱开始衰老的  我记得从大二大三开始尝试性地做广播节目的时候,很喜欢推荐大家看电影,特别是爱情电影。其实我也一直有在反思,我是不是太浮躁了。很多时候都兴趣探讨爱情问题。前几天看书,《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过:人的衰老是从拒绝恋爱开始的。这真的是一句很安慰人的话。  我是今天看完《超时空同居》的,和同学在讨论这部剧情。她说:现在的电影流行轻喜剧的同时,寓意深远。我也有同感。就像前阵子
期刊
最早读到茶语,是在陆羽的《茶经》里。《茶经》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读着读着,一种朦胧的美,就在眼前弥漫开来。南方嘉木,一般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那飘散在漫山遍野的浓郁芬芳,沁人肺腑,让人们闻香而至。而闽南,一直以来都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街区,茶庄遍布,货架上茶叶汇聚,厅堂间茶味缭绕,乌龙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大有“宁
期刊
一  何谓日常,就是平常、循规蹈矩,司空见惯。而日常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式的、没有大惊喜的重复生活。  就像我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过着一种极其类似的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编一份县报,做一个小记者。每周一、周二忙着编报纸,直到周二晚上定稿,完成每周一期的编排任务。这两天,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时,还要临时外出采访,回来后马上写稿,完成一篇报道。  编完自己的版面后,我们4个编辑还要交换
期刊
昨天回老家,一位同学交代我在当地买两斤茶油,于是萌发对油茶树的怀想。  我的老家盛产茶油,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一幕。油茶树,是我家乡最常见的树种,在我家乡老宅对面的“面前山”就有一片油茶树,它和松树长期和谐地共存在一起,分层利用空间。而近二十多年来,松树撤出了,油茶树这种灌木却仍然顽强地坚守着阵地。  油茶树在园林鉴赏者眼里是非常不起眼的,它没有完美怪异的树形,没有奇丽色彩,像一位质
期刊
1984年10月,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岁时父母离异,留下尚未懂事的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奶奶爱叫我山枣蛋蛋,奶奶常常说,我是她的眼泪点子,她心上老惦记我,我过得不好,她就过得不好。  记得那年腊月,我和奶奶去叔父家吃杀猪菜,一块瘦肉很多的“没娘骨”放在菜盆子里让人看着就流口水。贪嘴的堂弟用手抓起就啃。叔一把手夺回来说:“这是没娘骨你不能吃。”叔把夺回来的骨头放到我的碗里笑着说:“这块骨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