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语用”训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语用训练已经走入一种歧途。因此,文章指出要借助综合推进的方式践行语用,要摆脱单纯的理解来夯实语用,要强化积累来丰实语用,从而将语用训练落在实处。
关键词:综合推进;言意兼得;知行并举;语用训练;理性迈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语用”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矫正,更是对未来语文教学的一种守望。语文教学的这一转变可谓深得人心,阅读教学课堂也迅速走出了内容感知的泥潭,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热潮,又不难发现其隐藏的浮华、虚无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构建系统、完善的语用体系。
一、转变异化:从文字表达到综合推进
翻阅《辞海》就会发现,“运用”是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利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内涵与外延,绝非仅仅局限于生硬、枯燥的语言表达,而更应该包含了知识信息的获取、思维能力的训练、核心能力的生长、审美意趣的提升等。没有这些元素的伴生,仅有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语用会失去言语生命成长的浸润,窄化了语用的内涵。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片段:①教学中出示头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②结合漫画头像,让学生知道紧扣人物外貌的特点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③出示网络收集的名人漫画图,仿照课文中的写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④以班级中外貌最有特点的学生为模特,进行现场练笔。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已经完全脱离了文本内涵和情韵,将阅读教学演异成为习作教学。这种无视情感和人文气息的纯习作训练,不仅对语用能力的提升毫无作用,甚至会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新课标提出语用教学理念,并不是将表达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想写,在写中悟读,把握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润泽僵化:从脱离理解到言意兼得
传统教学中一直都将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体悟视为至高目标,而文本形成的过程与表达方法的研究则甚少涉及。随着语用理念的提出,这种苗头大有矫枉过正之势,即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而对于文本的内容则无人问津,致使言语形式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这种完全脱离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阅读教学,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升,语言积淀也难以形成。
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①回到自己国家的勾践并没有享受失去已久的荣华富贵,而是开始了自己“卧薪尝胆”的旅程,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主理解;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卧薪尝胆”的意思;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卧薪尝胆”说一句话。
在本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试图以文本语言为蓝本,机械、生硬地理解词语大意,并忙不迭地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由于理解的过程过于简化,在学生实施运用时就显得机械、刻板,了无生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首先弄清楚语言文字,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内容中走出来,理解语言文字组织运用的方法。但随着语用理念的深入贯彻,很多教师害怕被扣上“内容肢解”的帽子,直接绕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门槛,径直奔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实践运用。如此一来,过分抬高“语用实践”而贬低“理解体悟”,语用训练就会失去扎实的根基,从而丧失肥沃的土壤。
三、拓展窄化:从知识积累到知行并举
很多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语用理念,就是结合文本内容提炼几个名词,揭示几个概念,掌握一些语文习作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板书中看到借景抒情、寓理于情、点面结合等字样。如果不能结合文本具体特点,而空将这些符号式的专有名词呈现给学生,语用训练就窄化成为零碎的知识积累。而这种限制于专有名词的识记与感知只是语用教学的一部分,语用训练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文本深入感知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是语用训练的根本所在。
总而言之,语用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接受,但各种认知的误区仍旧活跃于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唯有深入厘清其外延、内涵,把握准阅读与语用之间的联系,才能在理性视角下构建完善的语用训练体系,才能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关键词:综合推进;言意兼得;知行并举;语用训练;理性迈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语用”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矫正,更是对未来语文教学的一种守望。语文教学的这一转变可谓深得人心,阅读教学课堂也迅速走出了内容感知的泥潭,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热潮,又不难发现其隐藏的浮华、虚无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构建系统、完善的语用体系。
一、转变异化:从文字表达到综合推进
翻阅《辞海》就会发现,“运用”是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利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内涵与外延,绝非仅仅局限于生硬、枯燥的语言表达,而更应该包含了知识信息的获取、思维能力的训练、核心能力的生长、审美意趣的提升等。没有这些元素的伴生,仅有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语用会失去言语生命成长的浸润,窄化了语用的内涵。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片段:①教学中出示头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②结合漫画头像,让学生知道紧扣人物外貌的特点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③出示网络收集的名人漫画图,仿照课文中的写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④以班级中外貌最有特点的学生为模特,进行现场练笔。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已经完全脱离了文本内涵和情韵,将阅读教学演异成为习作教学。这种无视情感和人文气息的纯习作训练,不仅对语用能力的提升毫无作用,甚至会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新课标提出语用教学理念,并不是将表达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想写,在写中悟读,把握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润泽僵化:从脱离理解到言意兼得
传统教学中一直都将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体悟视为至高目标,而文本形成的过程与表达方法的研究则甚少涉及。随着语用理念的提出,这种苗头大有矫枉过正之势,即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而对于文本的内容则无人问津,致使言语形式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这种完全脱离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阅读教学,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升,语言积淀也难以形成。
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①回到自己国家的勾践并没有享受失去已久的荣华富贵,而是开始了自己“卧薪尝胆”的旅程,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主理解;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卧薪尝胆”的意思;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卧薪尝胆”说一句话。
在本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试图以文本语言为蓝本,机械、生硬地理解词语大意,并忙不迭地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由于理解的过程过于简化,在学生实施运用时就显得机械、刻板,了无生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首先弄清楚语言文字,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内容中走出来,理解语言文字组织运用的方法。但随着语用理念的深入贯彻,很多教师害怕被扣上“内容肢解”的帽子,直接绕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门槛,径直奔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实践运用。如此一来,过分抬高“语用实践”而贬低“理解体悟”,语用训练就会失去扎实的根基,从而丧失肥沃的土壤。
三、拓展窄化:从知识积累到知行并举
很多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语用理念,就是结合文本内容提炼几个名词,揭示几个概念,掌握一些语文习作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板书中看到借景抒情、寓理于情、点面结合等字样。如果不能结合文本具体特点,而空将这些符号式的专有名词呈现给学生,语用训练就窄化成为零碎的知识积累。而这种限制于专有名词的识记与感知只是语用教学的一部分,语用训练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文本深入感知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是语用训练的根本所在。
总而言之,语用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接受,但各种认知的误区仍旧活跃于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唯有深入厘清其外延、内涵,把握准阅读与语用之间的联系,才能在理性视角下构建完善的语用训练体系,才能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