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文学类文本因理解有难度,占分比重大而成为多数考生比较畏惧的题型。面对漫无边际的试卷如何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也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题海战术早已失效,找思路找规律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披其文才能入其情,遵其路才能识其真;同时重视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题型的归类,对答案的分析,发现解题规律,那么,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成绩并非难事。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简单说就是要做到用眼、用心、用笔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文学类文本一般篇幅较长,阅读的重点在于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阅读时自然要“全脑阅读”,手脑并用。首先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其次划出领起句段、过渡句段,试图找到文章的思路;这样做题时能起到参照作用,从而减少回读的时间。例如在阅读舒婷的这篇文章时标画出以下的句子:“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学生时代你……”“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文化大革命’……”“插队时我们没能在一起。”“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到这篇作品叙写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和老朋友的纯真的友谊,以及如今回忆时的感伤与惆怅之情。
文本中段落的中心句以及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也是该引起我们重视并圈画出来的。2012年江苏高考卷《邮差先生》中三次点到阳光:“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的风韵”;“阳光充足地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标画出这些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圈画出句中的关键词如“阳光”“花白”“尊贵又从容”“风韵”“光耀”等等,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乐观开朗的邮差先生的形象。这就为理解小说的主旨找到了一把钥匙。
当然,抒情、议论的句子理应是关键信息,经常是不容忽略的出题点,尤其值得关注。如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再如2012年江苏卷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不仅与文章内容关联,还与文章结构甚至主旨有关,怎能不关注?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概括
合并,就是指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加以概括。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显现了。
不管是“化整为零”还是“化零为整”,都要求阅读者用眼、用心、用笔,才能更简单轻松地把握文意,理解文意,为答题做好准备。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二、答题习惯的养成
理解是前提,答题是关键,这直接关系考生能否有效得分。答题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读题,读出题中的关键信息,明确答题要求;第二步:分析题目类型,寻找答题规律,明晰答题思路;第三步:规范答题,依据赋分点作答,准确使用术语,规范全面作答。
眼中有题,才能准确答题,例如2011年江苏卷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这是你的战争!”》)题目中“手帕细节描写”“情感活动”“具体说明”都是直接而具体的要求。从题目中读出,题目答题的依据是“手帕细节描写”,答题的落脚点是“情感活动”要求出现具体表现“情感”的词语,答题方面则要求具体说明。据题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第4节,“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除了“递”“接”“又递”“还”等动作是细节描写外,“想说几句”的心理,“亲切地看着”的神态也是细节描写。据此,可形成以下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当然,我们在熟知题目类型的同时,不能把所有的题都类型化。题目万变不离其宗,但各题又各有不同,如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看上去与人物形象“牛”相关,其实落脚点还是在“作用”上,考查的是次要人物描写对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描写的作用,所以更可以看作是作用题来作答。
善于总结,寻求规律,才能让自己对答案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正确而简洁的答案,这就是积累、积淀的效果。
坚持一个行动,你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坚持一个习惯,你就能形成一种个性;坚持一种个性,将决定你一生的成败。行为选择及其坚持,才能养成习惯,高三的莘莘学子,与其在不断的犯错与纠错中曲折前进,不如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啃下“文学类文本”这块硬骨头,有效提高阅读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简单说就是要做到用眼、用心、用笔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文学类文本一般篇幅较长,阅读的重点在于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阅读时自然要“全脑阅读”,手脑并用。首先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其次划出领起句段、过渡句段,试图找到文章的思路;这样做题时能起到参照作用,从而减少回读的时间。例如在阅读舒婷的这篇文章时标画出以下的句子:“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学生时代你……”“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文化大革命’……”“插队时我们没能在一起。”“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到这篇作品叙写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和老朋友的纯真的友谊,以及如今回忆时的感伤与惆怅之情。
文本中段落的中心句以及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也是该引起我们重视并圈画出来的。2012年江苏高考卷《邮差先生》中三次点到阳光:“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的风韵”;“阳光充足地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标画出这些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圈画出句中的关键词如“阳光”“花白”“尊贵又从容”“风韵”“光耀”等等,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乐观开朗的邮差先生的形象。这就为理解小说的主旨找到了一把钥匙。
当然,抒情、议论的句子理应是关键信息,经常是不容忽略的出题点,尤其值得关注。如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再如2012年江苏卷第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不仅与文章内容关联,还与文章结构甚至主旨有关,怎能不关注?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概括
合并,就是指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加以概括。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显现了。
不管是“化整为零”还是“化零为整”,都要求阅读者用眼、用心、用笔,才能更简单轻松地把握文意,理解文意,为答题做好准备。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二、答题习惯的养成
理解是前提,答题是关键,这直接关系考生能否有效得分。答题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读题,读出题中的关键信息,明确答题要求;第二步:分析题目类型,寻找答题规律,明晰答题思路;第三步:规范答题,依据赋分点作答,准确使用术语,规范全面作答。
眼中有题,才能准确答题,例如2011年江苏卷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这是你的战争!”》)题目中“手帕细节描写”“情感活动”“具体说明”都是直接而具体的要求。从题目中读出,题目答题的依据是“手帕细节描写”,答题的落脚点是“情感活动”要求出现具体表现“情感”的词语,答题方面则要求具体说明。据题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第4节,“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除了“递”“接”“又递”“还”等动作是细节描写外,“想说几句”的心理,“亲切地看着”的神态也是细节描写。据此,可形成以下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当然,我们在熟知题目类型的同时,不能把所有的题都类型化。题目万变不离其宗,但各题又各有不同,如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看上去与人物形象“牛”相关,其实落脚点还是在“作用”上,考查的是次要人物描写对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描写的作用,所以更可以看作是作用题来作答。
善于总结,寻求规律,才能让自己对答案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正确而简洁的答案,这就是积累、积淀的效果。
坚持一个行动,你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坚持一个习惯,你就能形成一种个性;坚持一种个性,将决定你一生的成败。行为选择及其坚持,才能养成习惯,高三的莘莘学子,与其在不断的犯错与纠错中曲折前进,不如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啃下“文学类文本”这块硬骨头,有效提高阅读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