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门村扶贫的那些事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棵树,一棵生长在澄海区溪南镇仙门村的菠萝蜜树。
  早在四百多年前,还是幼苗的我从暹逻漂洋过海而来,跟随仙门乡贤唐伯元回梓省亲,从此扎根在故宅后花园“浴桂轩”。不管世事几多沧桑,我静默生长,终开枝散叶,繁衍不衰。
  站得高,望得远,仙门村大多数地方都映入眼帘。由于村域面积仅0.6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前些年村民依靠务农或打工为生,经济收入水平低下,全村280户中就有贫困户25户。日子在艰难中度过,贫穷限制了想象,整个村庄似乎看不到一点点生机与发展。而我所在的唐伯元故宅,也只剩下一口古井和残壁断垣,往昔繁荣不再,破败景象常令人唏嘘。
  被定为“省定贫困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以来,沉寂的乡村,忽然热闹了起来。后花园所在地,隔三岔五的就有人来。被称呼为“书记”“主任”的村干部们和驻村工作人员,交流着有关乡村发展的件件大事:有商议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落实专项资金如何合理使用的,有挖掘特色资源,确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
  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来往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挨个落地。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后花园不再是杂草丛生的偏僻地,而是整饬一新,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而我,也因经年久远,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偌大的石台围护着树根,更衬出我的苍劲风姿,成为了整个后花园的亮点。
  日新月异的乡村环境变化,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们不再止步于巷口屋前,或散步登山,或闲坐下来,唠唠家常,说说古今。而后花园紧挨环山路,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更成为了休闲场所的首选。村的发展大计、百姓的家长里短,听得多了,我也当仁不让的成了仙门村的“百事通”。
  一个仲夏的傍晚,夕阳西下,晚饭后的人们,陆续来到花园。不远处的草坪上,一群人围坐品茶,海阔天空地闲聊着。一个叫阿光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印象中的阿光,总是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的模样。每天睡到自然醒,溜达到半夜三更才回家,与纯朴的乡村生活显得格格不入。阿光家境其实并不好,妈妈残疾,弟弟还在读书,只靠爸爸当杂工和奶奶在家做点手工活贴补家用。可惜阿光不争气,懒于务工,不学无术,昏昏度日,气得阿光爸爸时常追到巷子里骂,奶奶也只剩下唉声叹气的份。
  而眼前的阿光,正和大家聊着他在工厂里工作的种种见闻,令我不禁充满了好奇。
  阿光有事先走了,与他有关的话题还在继续。原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扶贫工作精准而有效地开展起来了。农业、人社部门举办了农业技能培训班、电商培训班,人社部门组织了企业专场招聘会,村里则常态化公示企业招聘信息,并建立起扶贫作坊,等等措施,更是帮助村民们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致富道路。阿光家就是村确认的精准扶贫对象之一。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阿光妈妈通过了正式评残,每月都能够从区残联领到一定的重残生活补贴。帮扶单位市人社局、市编办还给予了阿光家8000元的启动资金扶持农业种植,奶奶在新分的田地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提高了收入。另外,这两年因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新增许多公共绿地,村委会专门设置了公益岗位,把绿地管养这些简单工作优先安排给力所能及的贫困户,阿光奶奶就是其中之一……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巷子里刚走出来一个老妇,就有眼尖的打着招呼“老姆啊,快来坐坐”。原来来人正是阿光奶奶。听到邻居们对自家孙子的肯定,老人家感慨万分:“人家工作队三天两头往家跑,李队长连孩子出世都没空去照料,只在医院呆了一天就赶回村里来工作。他们懂得多,又会讲道理,引导阿光走正道。孩子大了,自己心里都明白!看见政府真心帮我们,连我这老太婆都给个机会挣点钱,这才愿意踏实工作了……”说到这儿,老人家声音哽咽了。是啊!年轻人的改变,才让这个饱受贫穷困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放心吧老姆,现在各级政府都忙着抓机遇、筹资金、谋发展,为了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村里已经做了好多的工作!除了修缮灌渠防灾保增收,还引导种植草莓等高值农作物,并与邻近董坑村专业种植合作社订下协议,在种苗购买、栽植技术、产品销售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是啊!咱村在革命时期表现先进,新的机遇前也不能落后。村里很重视产业发展,听说还要和周边乡村整合资源,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呢!光是这一株稀有的古树菠萝蜜,就一定能带来甜甜蜜蜜的发展前景!”
  听到有人夸赞,我不禁激动万分,没想到默默无闻的我也将在村的发展中担起重任了!是啊,不仅是我,这村庄的潮汕特色老屋,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驱报《海啸报》印刷和地下党活动旧址,“理学名卿”唐伯元故居及纪念馆、有“侨商文化”纪念意义的“下山虎”民居……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是仙门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元素。
  夜色渐浓,月光洒落在这纯朴的小山村,宁静而详和,我也渐渐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充满乡愁的网红村“仙门”,游客遍布各个角落,田园拾趣、潮汕风情、红色教育、理学文化……各自怡情。后花園里,挂果的古树尤其吸睛,游客频频与我合影。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我不由得笑了,镜头中,定格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其他文献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街道调文村,原名“调那村”。1953年,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与隔壁的村庄—文参村合为乡,彼此各取村名的第一个字,合称“调文乡”。  调文村在湛江市东海岛中部。在各个革命时期,村民发挥聪明才智,及海的儿女敢闯敢拼、敢作敢当的精神,听从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战斗号召,在人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革命,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为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调那村先后外出
期刊
梁汝新,曾用名梁华,又称新哥、曲梁,1910年9月出生,湛江麻章甘霖人。1937年“七·七”事变的抗日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打破了梁汝新一家的平静生活。在共产党人的指引和教育下,梁汝新举家走上革命的道路,帶领甘霖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活动,与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一篇篇悲壮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国难当头,从农民到革命者  “卢沟桥事变”后,湛江遂湾各个学校爱国师生纷纷成立
期刊
湛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雷(10个县、市)、南路(17个县、市)、粤桂边区(39个县、市)开展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和中心基地。中共湛江历史在高雷、南路、粤桂边区地方党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展活动,继而建立各级基层组织,大力发动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地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英勇顽强、艰难曲折的斗争,描绘了一部惊心动魄
期刊
可以说,每个老区村都有一两个或一批众多的革命前辈的典型人物,都有一段或几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历史。这就是老区村与一般乡村有所不同的地方,有根本区别之处。  但是,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不少老区村的群众,特别是老区村的青少年,他们只知道现在老区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区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对当地老区村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前辈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问三不知。他们说不清老区村面貌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他
期刊
3月20日上午,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天空湛蓝湛蓝的,灿烂的阳光照得大地一片娇妍。我随着雷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永毅和副秘书长阮文等,驱车前往革命老区村肖家村采访。  肖家村位于雷州市雷高镇北部,全村现有826户,4600多人,耕地6480亩,其中水田2320亩、坡地4160亩,滩涂养殖3100亩。主要产业是水稻、甘蔗、香蕉、菠萝、外运菜种植和对虾、白鲫鱼、罗非鱼、贝壳类等水产养殖。改革
期刊
元宵节刚过,2月22日上午,我们驱车进入徐闻县曲界镇革命老区村庄西边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秀美農村建设新景色:山坡上泛着一望无垠挂满金黄色果实的菠萝海,各条平坦开宽的硬底化水泥路延伸村内,干净整洁的村巷旁边太阳能路灯林林立立,崭新靓丽的楼房错落有致……三年的扶贫攻坚,村容村貌变化极大,老区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笔者亲身感受了一番。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心里十分感激徐闻县老区建设促进
期刊
近日,我们驱车进入湛江市坡头区乾塘镇沙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办公楼前堆成小山似的红色蕃薯,七八个中年妇女正在装箱,包装箱上印着“沙地优质蕃薯”几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湛江市扶贫十大明星产品”字样。我们正想上前问个究竟,一辆的皮卡车向着“红色小山”驶来,几个村民忙着卸下车上的蕃薯。负责接待我们的省派驻沙城村扶贫工作队杨队长指着那一大堆红色蕃薯对我们说:这是产自我们产业扶贫基地的优质沙地蕃薯。  
期刊
刘维才,出生于1983年,是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溪西村人,西藏边防部队退伍军人,现任溪西村党总支部书记、山美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溪西村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群众成功将当地几近绝迹的特产“三饶香米”打造成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奔康。2015年,被授予团省委青年创业“领头雁”称号,2017年5月作为党代表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2000年,高中毕业的刘维才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
期刊
从织金县城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记者一行进入了以那镇五星村。路盘山而下,从车窗向外俯视,一个个白色透明的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着,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织金农耀产业扶贫五星蔬菜示范基地。  该基地由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公司经营管理,占地近500亩,有蔬菜大棚529个,覆盖贫困户555户1976人,2018年销售金额881万元,贫困户分红59万元,基地务工农民工资总额242万元,大力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期刊
扶贫路上 主动担当  “我们织金苗族蜡染刺绣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案、做工精细文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蜡染刺绣、指尖上的芭蕾。现在织金有几千绣娘,她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全国人大代表、蜡染刺绣工艺的传承人蔡群对记者说:“本地很多妇女从小就接触蜡染刺绣,以前之所以没能做成规模,是因为做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黄主席带着我们,产品不愁销路。”  蔡群口中的“黄主席”是织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