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给某大学作了一堂关于就业与就业心理的讲座后,把E-mail留给了那群孩子。周一打开邮箱,发现十封来信,其中,有七封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现在人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很多人选择了考证,考证风弥漫也迷茫!考证是否就是就业的必经之路?是否就能取得好职业?还是一种跟风现象?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沉思良久。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十年寒窗之后,还未能“守着云开见月明”?尤其是近几年,考研、考证风久吹不息。简单的现象背后,是大学毕业生们求知的希冀,还是无奈的叹息?而这一切,是学校教育的错?是家长老师的错?还是人才市场上主考官们的错?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自己时,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当届“愤青”二字。
什么是“愤青”?此“愤青”是否是彼“愤青”?
专题“六月愤青”将视野投向这样一群孩子:在晨风中孜孜不倦地背着英语单词;在网络中苦苦搜寻着欢乐与希望;在拥挤的人才市场极力踮起脚尖将简历递给招聘人员;一身笔挺西装但略显稚嫩的面孔,还有些微局促不安的惶惑面孔;在与远方母亲通话时“报喜不报忧”的酸楚笑脸……
透过他们单薄、稚嫩而略显苍白的外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他们的内心。于是,从管理与财富的角度,专题将“六月愤青”的特征做了如下的界定:
单纯无畏: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年轻气盛: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悔痴。
桀骜不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自负自我:海到尽头天作岸,山到绝顶我为峰。
激情昂扬: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眼高手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叛逆世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满腹郁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面对这样一个八零年代后出生的特殊“族群”,我们是斥责,还是包容?是拒绝,还是接受?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管理,还是压制?是当成包袱,还是将其用如财富?
再次引用李白的诗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链接之一:“愤青”的由来与在网络上的发展
“愤青”这个词,诞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属于历史遗留产物。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导致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的知识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到了80年代,这些已经不再“青”的知识青年因为历史原因,无法返城,其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了一种“厌世”情绪。就是认为整个社会伤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会抛弃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愤青”思想。
网络上“愤青”的含义
这个首先要从中国的网络发展说起,早在94年网络初期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和国外还没有什么接触。此时的网络还可为是纯净的天空,当时有条件上网的都是一些大学院校学生。也有很多是从老BBS转过来的人群。此时大家讨论最多的都是中国的发展和政治问题。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校BBS(校园内部网)都有政治话题。但这时候还没有愤青的称谓产生。
直到98年网络普及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逐渐和国外进行的相当的接触。中国网民首次和国外的反华政治团体接触(这里面比较搞笑的是,最开始大家都是在某些色情网站上认识的,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个taiwankiss网站,到现在还有政治版和色情版,快8年了,一点变化没有—)。这时候“愤青”的称谓便扣在了中国部分网民头上。因为在这些反华团体看来,凡是为中国进行辩护的都是“愤青”(这里面最先引用此称呼的是89年跑到国外的那些渣滓),凡是说中国好话的都是“愤青”。此时“愤青”的称呼基本针对的是爱国者。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反华人十只把“愤青”称呼送给那些偏激、骂人的爱国者。而是无论是谁,人手一个。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骂一个反华人士,可用的词很多,什么汉奸走狗卖国贼,霉运猪猡等等。而那些被骂惯的霉运只有用“愤青/粪青”来反击,也算是理尽词穷的一种正常反应。
“愤青”在网络的发展
到了2002年,随着中国有钱人的增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日本的产品。此时中国网民开始有一部分自觉地开始抵制口货,并在网络上开展普遍的宣传。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贸易逆差在逐年扩大,如果在如此发展,我们将没有外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
而此时愤青的称呼不幸就落在了这些反对日货的人身上。只要你反对日货,你就是“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
现在“愤青”的含义已经和开始的完全不一样了。就好像农民被某些自认为清高的人搞成了贬义词一样。愤青这个本来是由于社会动荡所产生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了网络上又一大奇景。
链接之二:愤青的组成
愤青的组成,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和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和任何群体一样,自然有自己的不足。不能正视这点,怕是不够格评沦别人的缺陷。大学的逃课问题,学习质量问题,考试作弊问题,论文质量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诚信问题,社会适应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等等。有问题是正常的,好好改了不就没事了?但“愤青”们即容不得别人不让“愤青”批汗,也容不得别人批评“愤青”,这就不正常了。一旦说大学生怎么怎么了,就神经过敏,跳起来说总是拿学生说事,总是拿学生炒作。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反思一下, 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媒体炒作是他的不对,炒了还不改是你的不对!
链接之三:大学生价值观20年之分析
从1984年到2003年间,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0年间大学生价值观分6个时段呈现如下变化趋势。
从1984年到1989年间,政治型价值观始终占据首位,其它类型依次按审美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信仰型;
1992年左右,实用型的价值观取代政治型成为主导价值观,信仰型仍然排在末位;
1997年,社会型价值观一跃而成主导潮流,信仰型居第四,而政治型则排在了末尾;
从2001年到2003年初,实用型价值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信仰型则处于第二或第三的位置,科学型和政治型分别排在末尾;
2003年SARS期间,信仰型表现为主导类型,之后依次是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审美型、政治型;
2003年SARS之后,大学生价值观排序呈社会型、信仰型、实用型、审美型、科学型、政治型顺序排列。
2005年,实用型又排在了第一位,政治型则始终排在末尾。
现在人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很多人选择了考证,考证风弥漫也迷茫!考证是否就是就业的必经之路?是否就能取得好职业?还是一种跟风现象?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沉思良久。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十年寒窗之后,还未能“守着云开见月明”?尤其是近几年,考研、考证风久吹不息。简单的现象背后,是大学毕业生们求知的希冀,还是无奈的叹息?而这一切,是学校教育的错?是家长老师的错?还是人才市场上主考官们的错?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自己时,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当届“愤青”二字。
什么是“愤青”?此“愤青”是否是彼“愤青”?
专题“六月愤青”将视野投向这样一群孩子:在晨风中孜孜不倦地背着英语单词;在网络中苦苦搜寻着欢乐与希望;在拥挤的人才市场极力踮起脚尖将简历递给招聘人员;一身笔挺西装但略显稚嫩的面孔,还有些微局促不安的惶惑面孔;在与远方母亲通话时“报喜不报忧”的酸楚笑脸……
透过他们单薄、稚嫩而略显苍白的外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他们的内心。于是,从管理与财富的角度,专题将“六月愤青”的特征做了如下的界定:
单纯无畏: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年轻气盛: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悔痴。
桀骜不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自负自我:海到尽头天作岸,山到绝顶我为峰。
激情昂扬: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眼高手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叛逆世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满腹郁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面对这样一个八零年代后出生的特殊“族群”,我们是斥责,还是包容?是拒绝,还是接受?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管理,还是压制?是当成包袱,还是将其用如财富?
再次引用李白的诗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链接之一:“愤青”的由来与在网络上的发展
“愤青”这个词,诞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属于历史遗留产物。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导致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的知识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到了80年代,这些已经不再“青”的知识青年因为历史原因,无法返城,其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了一种“厌世”情绪。就是认为整个社会伤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会抛弃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愤青”思想。
网络上“愤青”的含义
这个首先要从中国的网络发展说起,早在94年网络初期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和国外还没有什么接触。此时的网络还可为是纯净的天空,当时有条件上网的都是一些大学院校学生。也有很多是从老BBS转过来的人群。此时大家讨论最多的都是中国的发展和政治问题。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校BBS(校园内部网)都有政治话题。但这时候还没有愤青的称谓产生。
直到98年网络普及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逐渐和国外进行的相当的接触。中国网民首次和国外的反华政治团体接触(这里面比较搞笑的是,最开始大家都是在某些色情网站上认识的,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个taiwankiss网站,到现在还有政治版和色情版,快8年了,一点变化没有—)。这时候“愤青”的称谓便扣在了中国部分网民头上。因为在这些反华团体看来,凡是为中国进行辩护的都是“愤青”(这里面最先引用此称呼的是89年跑到国外的那些渣滓),凡是说中国好话的都是“愤青”。此时“愤青”的称呼基本针对的是爱国者。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反华人十只把“愤青”称呼送给那些偏激、骂人的爱国者。而是无论是谁,人手一个。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骂一个反华人士,可用的词很多,什么汉奸走狗卖国贼,霉运猪猡等等。而那些被骂惯的霉运只有用“愤青/粪青”来反击,也算是理尽词穷的一种正常反应。
“愤青”在网络的发展
到了2002年,随着中国有钱人的增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日本的产品。此时中国网民开始有一部分自觉地开始抵制口货,并在网络上开展普遍的宣传。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贸易逆差在逐年扩大,如果在如此发展,我们将没有外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
而此时愤青的称呼不幸就落在了这些反对日货的人身上。只要你反对日货,你就是“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
现在“愤青”的含义已经和开始的完全不一样了。就好像农民被某些自认为清高的人搞成了贬义词一样。愤青这个本来是由于社会动荡所产生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了网络上又一大奇景。
链接之二:愤青的组成
愤青的组成,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和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和任何群体一样,自然有自己的不足。不能正视这点,怕是不够格评沦别人的缺陷。大学的逃课问题,学习质量问题,考试作弊问题,论文质量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诚信问题,社会适应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等等。有问题是正常的,好好改了不就没事了?但“愤青”们即容不得别人不让“愤青”批汗,也容不得别人批评“愤青”,这就不正常了。一旦说大学生怎么怎么了,就神经过敏,跳起来说总是拿学生说事,总是拿学生炒作。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反思一下, 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媒体炒作是他的不对,炒了还不改是你的不对!
链接之三:大学生价值观20年之分析
从1984年到2003年间,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0年间大学生价值观分6个时段呈现如下变化趋势。
从1984年到1989年间,政治型价值观始终占据首位,其它类型依次按审美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信仰型;
1992年左右,实用型的价值观取代政治型成为主导价值观,信仰型仍然排在末位;
1997年,社会型价值观一跃而成主导潮流,信仰型居第四,而政治型则排在了末尾;
从2001年到2003年初,实用型价值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信仰型则处于第二或第三的位置,科学型和政治型分别排在末尾;
2003年SARS期间,信仰型表现为主导类型,之后依次是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审美型、政治型;
2003年SARS之后,大学生价值观排序呈社会型、信仰型、实用型、审美型、科学型、政治型顺序排列。
2005年,实用型又排在了第一位,政治型则始终排在末尾。